文化产业评论:看看传统媒体在西藏的现状与特点。对于地广人稀、交通并不发达、藏族占总人口96%以上的西藏,以藏语为媒介语言的新闻传媒包含着多重重要意义。去过西藏的朋友想必感受更深一些吧。
藏语新闻传播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在报纸、电台、电视、期刊,还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发展。以藏语作为信息传播语言,是西藏现代新闻传媒的主要特征之一。对于地广人稀、交通并不发达、藏族占总人口96%以上的西藏,以藏语为媒介语言的新闻传媒包含着多重重要意义。它不仅体现了西藏作为民族地区的特色,同时就新闻传媒而言,也突出地显示出其民族性和地方性。
一、藏语新闻传播的现状
首先,作为传统媒体的报刊业,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夹击下呈现萎缩态势,发行量一直徘徊不前。由于西藏自身基础建设尚不完善,各地区之间交通不便、群众居住分散,有的游牧民居无定所,根本看不到报纸;很多藏族民众受教育程度低,也阻碍了报纸受众的增加。受这些经济、人口等因素的制约,报纸的发行量与先前相比虽已创历史新高,但总量和规模十分有限。
其次,电子媒体的传播效应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广播电视的受众人群主要集中于城镇,信息传播存在较大盲区,新闻传媒不能充分发挥“启蒙者”角色的作用。
再次,网络发展受限。涉藏网站藏、汉、英三种语言并存,但藏文较少,加之受技术设备条件制约,网络铺设范围和网站规模极其有限,不仅阻碍了对内传播,也制约了西藏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化交流。
此外,西藏新闻传媒专业人才缺乏,严重制约着新闻事业的发展。资金短缺造成硬件设施不够完备、交通与通讯工具缺乏,也成为西藏新闻事业发展的障碍。
二、藏语新闻传播的发展策略
(一)优先发展广播,重点发展网络,确立电视的主流位置
优先发展广播事业。广播接收设备简单,收听方便易携带,节目大众化、口语化,对于地处边远、地域辽阔、交通不便、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的地区受众更具现实意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以扩大西藏、新疆等边疆民族地区广播覆盖为重点的“西新工程”于年拉开帷幕,到年7月底,西藏广播覆盖率由年的77.73%提高到90.77%。西藏广播要紧密结合农牧区实际情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服务功能,致力于提高农牧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丰富精神生活,并为农牧区的经济发展营造舆论环境,为文化知识启蒙提供平台。
重点发展网络媒介。20世纪中后期,西藏初步建立了自己的网络新闻传播,创办了“西藏网”、“西藏在线”、“中国西藏新闻中心”等十多个网站。西藏网络从无到有,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不足之处在于这些网站流于基本信息的浏览,尚未引进网络经济。当前,应加强对内启蒙、对外宣传,加快政府上网进程,积极建设电子商务工程,使网络成为成就西藏发展的助推器。
发展电视事业是主流。从年成立西藏电视台筹备组,到年西藏电视台正式成立,西藏电视事业初步完成了创建新闻传播媒介的使命,一跃而成为西藏影响力最大的大众传播媒介。年拉萨地面卫星站建成,年西藏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心建成,广播电视节目信号覆盖了西藏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西藏电视人口覆盖率年已达到85.97%,汉语卫视已在全国17个省(市、区)落地,藏语卫视在全国5个省(区)的藏区占有主导地。西藏电视起步较晚,在致力于扩大电视覆盖率的同时,要推动电视转播网的建设。加大自办节目力度,努力改善栏目设置、丰富节目内容,尤其是应着力办好藏汉双语新闻节目,开设融信息、科技、娱乐、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节目,并促进地、市、县级电视台的立体式发展。
(二)重点发展藏语大众传媒,完善“双语合璧”机制
藏语是西藏社会的基本交际语言,西藏可预见的90%以上的受众都为藏族群众。要办好符合西藏实际的大众传媒,使用藏语作为传播手段,更富有亲和力,更易取得藏族受众的信任,能更好地为广大藏族受众服务。藏语媒体是适合西藏实际的传播媒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要更加明确和坚持“以藏语为主、藏汉语并举,优先和重点发展藏语传媒,藏汉语‘双璧’”的指导原则。西藏最广大的受众群体是农牧民,由于他们受教育程度有限,所以在报道风格和内容上要寓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启蒙性于新闻之中,体现民族和地域色彩。只有藏族的老百姓喜欢读、需要读、能读懂,新闻传播的价值才能实现。另外,在藏汉语传媒的关系上,要做到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性。
(三)培养更多的新闻人才,尤其是民族新闻人才
培养新闻人才,尤其是民族新闻人才,是西藏新闻事业持久发展的关键。西藏新闻工作者队伍,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强化理论和业务素养,提高整体素质,了解前沿学科动态,学习党和国家关于新闻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要提高新闻人才的政治素养、政治敏锐性和新闻敏感性,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要鼓励有志青年进藏服务,在引入人才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千篇一律,应有的放矢,使得人才有才可施。此外,要扩大藏族新闻工作者的比例,对于藏族人才要特别重视,因为他们熟悉当地文化和生活习惯,在实际工作中更能发挥作用。
三、进行传播内容、方式的改革,尤其是思想观念上的创新
西藏新闻事业是我国新闻事业中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具有独特性的一部分,而藏族文字报纸又是传播民族新闻的重要工具之一。但是,由于受众少,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对民族文字办报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新闻远离读者生活等原因,藏语大众传媒中,藏语报刊发行量有限。这种尴尬的生存状态,对传播内容、方式的改革尤其是传播思想观念上的创新提出了要求。
首先,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如《西藏日报》在新一轮的改版中,确立了“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强化策划、主攻新闻,创新版式、激活版面”的指导思想,顺应了传媒发展的潮流。同时,要增强可读性和服务性,关心读者、服务读者才能赢得读者,才能把党的方针、政策传输给读者。
其次,要按照“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把创名牌、出精品作为工作重点,搞好各类新闻的选题、策划、编辑和布局,力争多出新闻精品、名牌栏目,全面提升大众传媒整体实力。
此外,更要注重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从世界范围看,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也就越蕴含着世界价值,展示西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华,呈现西藏现代社会的发展,推陈出新,延伸信息覆盖范围的深度和广度。
四、藏语新闻传播今后的发展
随着媒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大媒体概念日趋形成,整合西藏的媒体资源成为今后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做大做强西藏媒体使其更加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变得尤为重要。
1.要认真调研当前西藏新闻传播市场现状,认真区分信息化社会中政府和各民族群众的不同信息需求,区分不同传媒信息传播特点、功能,对自治区新闻传媒市场重新布局,整合新闻传媒资源,组建传媒集团;创建新闻、信息传播的体系化机制;依照传媒各自担负的不同社会责任,对集团内不同传媒按照公益性政策、半市场化政策、完全市场化政策等模式,实行分灶吃饭,区别化扶持;针对西藏自身媒介生态环境狭小这一缺陷,适当允许传媒的跨区域经营发展。
2.民族传媒自身应立足高原、立足西藏多民族聚居特点,以及传媒担负的信息传播责任,建立传媒协作机制,放眼西北乃至全国大市场,重新界定传媒宗旨,确立信息服务意识和特色化经营理念;在保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增强内功,积极挖掘新闻资源,探索信息化社会新路径;增加传媒信息量,提高自采率和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竞争力。
3.西藏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全国藏区的稳定,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应适当加大对西藏自治区民族新闻传播媒介发展的扶持力度。
玉珍
西藏日报
白癜风在那里能治好昆明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bbts/12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