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妻子还健在青海茫崖50年前的地质工

来源:川报观察

  11月28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行政委员会公安局通过官方   

  11月30日15点,记者从巴中市公安局获悉,在罗布泊发现的50年前的地质工作者遗骸的家人,已经在巴中市巴州区找到。

  死者名叫李中华,不是此前报道中的邓光学。目前死者在巴中的妻子尚健在,但老母亲已经去世,此外死者在巴中同胞兄弟也尚健在。

  

发现遗骸帆布包里装有防风镜

  

  据唐拓华介绍,今年11月,在青海茫崖大浪滩沙滩上,有捡石爱好者发现了一具人体白骨。接到报警后,经茫崖行委公安局刑警和法医现场勘查,遗骸位于花土沟镇至新疆若羌县罗布泊镇沙子便路往北余米,距大浪滩钾肥工区直线距离10公里左右。“遗骸仰面露在地表,已完全白骨化。”唐拓华说,遗骸为男性,身高在1.75米左右。身穿深蓝色棉工上衣和棉裤,黄色冬皮鞋,随身携带一个浅黄色帆布包。通过查看,帆布包里装有信件、手电筒、防风镜等遗物。

年9月13日发行的《洛阳日报》

部分字迹可辩的信封

 

初步推测或是川籍地质工作者

  

  通过现场勘查和遗骸方位,民警推测,这位在茫崖大浪滩地区的失踪人员,可能因走失迷失方向,不幸在无人区罹难。

  

  同时,根据穿棉工衣、信件邮戳和一张洛阳日报,民警推测死亡时间为年9月至年4月前。帆布包内有多双手工缝制的深色长棉袜,袜子里包裹着一团红色毛线。另外,民警通过解读信件模糊字迹和邮戳判断出,信件寄往了新疆若羌县。一个信封寄出地址是:四川省仪陇县邮电局,有“邓光学同志收”字样;另一个信封模糊,有“邓光学同志收”字样;一个寄发往贵州的信封为“李中华”收,寄件   唐拓华说,通过这些遗物,他们推测这名失踪人员可能叫邓光学,是一名地质工作者。信件寄往新疆若羌县,邓光学单位或住址可能在若羌县某地。同时,推测上世纪60年代失踪的邓光学可能为四川籍,在四川仪陇县或巴中县有亲戚朋友或同学。

随身物品帆布包和防风镜片

  

巴中警方寻亲行动正在展开

  

  11月29日晚8点30分,记者与巴中市巴州区鼎山派出所所长陈旭东取得联系。陈旭东介绍,在记者与其联系的十多分钟前,他们接到了青海茫崖警方电话,请求协助调查“邓光学”情况。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鼎山行政区划经过了多次变化,如今鼎山派出所辖鼎山、大罗、羊凤、龙溪、龙背等多个乡镇,常住人口10余万。因年代久远,查找难度可能较大。目前民警正在摸排,将针对信件中“鼎山公社××××四小”进行重点调查,预计11月30日应该有最新情况。

年的若羌县邮戳

年10月17日贵州的邮戳

信封上的邮票

连线茫崖警方:失踪地号称“八百里无人区”

  

  29日晚10点,记者电话联系上了茫崖行政委员会公安局副局长唐拓华.他向记者介绍了疑似四川籍地质工作者邓光学的发现、侦查过程。

  

  唐拓华说,发现遗骸的地方有大量的荒漠戈壁,当地号称“八百里无人区”,该处是从青海通往罗布泊的一条故道,几十年没人经过都很正常。发现遗骸的是茫崖当地几个戈壁爱好者,他们去捡石头的时候发现这具遗骸,很显然没有经过掩埋,不是正常死亡的状态。他们做了标记,回到茫崖后,通过   

  接到这个消息后,11月23日,唐拓华率领刑警和法医一起赶去,经过搜索找到了遇难者遗骸。经过现场勘察,遗骸已经完全白骨化,当地气候极度干旱,衣服还在上面,但经过风吹日晒,已经完全失去了颜色。遇难者随身携带的黄颜色帆布包,由于当地几乎无雨,所以帆布包里的信件等私人物品还保存着,字迹甚至还能辨认。通过里面报纸的具体日期,以及写信的具体收信人、地址等,他们推断应该是当年的冬天,这名疑似叫邓光学的地质工作者在这里迷路,最后不幸遇难。

中国四大无人区

羌塘、罗布泊、阿尔金和可可西里是中国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无人区,人烟稀少,神秘莫测,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生命的禁地。

这也挑起了国内外多支探险队的几大兴趣,直到越来越多人深入其中才发现,原来在这里藏着一个美丽的童话园,特别是到了秋天,上帝在这里恩赐了一场视觉盛宴和惊喜,景色美得让人心颤。

羌塘

西藏北部的高原,在藏语中称为“羌塘”。羌塘高原位于昆仑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脉之间,平均海拔米。走进羌塘这苍茫而辽阔的荒原,就仿佛走进远古的童话世界,行进几百公里都不见人烟。直到今天,这里的山还是以前的山,这里的水还是以前的水,这里仍然黄沙滚滚,断断续续的沼泽,一望无际的戈壁,还有枯黄的草原,仍然给人一种“道路迷离,终日暝行”的感觉。

羌塘在藏语中意思是“北方高地”,特指藏北高原,平均海拔米以上,是我国地势最高的一级台阶,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羌塘,是中国五大牧场之一,位于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它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丰厚沉积层的文化沃土。

羌塘平均海拔米,在20世纪下半叶以前,该地区从未有人类永久定居。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也非常丰富,是天然的野生动物园,现约有余种野生动物,被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的有40余种,其中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黑颈鹤、藏原羚、藏雪鸡等为羌塘自然保护区特有的物种。

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年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年4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昆仑山、可可西里山以南,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北,总面积万公顷。它是全国第二大自然保护区,是仅次于格陵兰国家公园的世界第二大陆地自然保护区,也是平均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保存完整的、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及多种大型有蹄类动物。羌塘自然保护区是高原荒漠生态系统的代表地区,这里不仅有星罗棋布的湖泊,空旷无边的草场以及皑皑的雪山和冰川,而且有众多的濒危野生动植物。

阿尔金

年3月成立的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米,是中国国内第三大自然保护区,被认为是“荒原上最后的壮美”。由于保护区周围被高山隔阻,气候寒冷缺氧,人迹罕至,保留着以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三大高原有蹄类野生动物为主要种群、保存完好的原始高原生态类型。

魔鬼谷在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东端,若羌县与青海省交界处的昆仑山区,西起库木库里沙漠,东到布仑台,全长公里,宽30公里,海拔-米。南有高耸入云的昆仑山主脉,北有祁曼塔格山阻挡着柴达木盆地夏季干燥而炎热的空气,两山夹峙,雨量充足,气候湿润,那棱格勒河穿越其中,大小湖泊星罗棋布,牧草繁茂,好似一条绿色的地毯。然而,就是这个景色迷人的峡谷,却被人们视为有魔鬼的禁区,充满着恐怖的气氛。在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魔鬼”的神秘传说:“当黑云笼罩着山谷,伴随着电闪雷鸣,即可看到蓝莹莹的鬼火,听到猎人求救的枪声和牧民及挖金者绝望而悲惨的哭嚎”。因而,人们都远离这神奇的地方,并把那棱格勒(太阳沟)改叫为“魔鬼谷”。经科考人员考察,发现魔鬼谷是一个雷击区,这里有大面积强磁性的玄武岩,还有大大小小30多个铁矿脉及石英体。由于湿空气受昆仑山主脉和祁曼塔格山脉的阻挡,汇集谷内,形成雷雨云,加上地下磁场的作用,常产生“雷暴”现象。

阿尔金山地区的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大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它的面积相当于一个江苏省。保护区核心区属第三纪末地壳变动形成的封闭型山间盆地,群峰巍峨,峡深谷幽,丛林莽莽,人迹罕至,是各类野生动物的天然乐园。

年,国家在这里建立了野生动物保护区。保护区里生息着野骆驼、野驴、野牛、盘羊、藏原羚、藏羚羊、斑头雁、黑颈鹤、雪豹等珍禽异兽50多种,其中属国家级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多达15万余头。

罗布泊

罗布泊和因它而繁盛的楼兰古国,一度吸引了很多国内外的探险者。几千年来,不少中外探险家来罗布泊考察,写下了许多专著和名篇,发表了不少有关罗布泊的报道。但是,由于各种局限和偏见,也制造了许多讹误,为罗布泊罩上了神秘的色彩。

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海拔米。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洛普池等。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在20世纪中后期因塔里木河流量减少,周围沙漠化严重,迅速退化,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完全干涸(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自从罗布泊干涸后纳木错成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第一大是青海湖)。

此后湖水减少,楼兰城成为废墟

盆地中河流如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汇集于此,曾经形成了巨大的湖泊。此后湖水减少,楼兰城成为废墟。年后塔里木河断流,湖水又有加,年测量时湖水面积达3,平方公里。年湖水减少到平方公里。年以后干涸,主要原因是因为塔里木河两岸人口突然增多,不断向塔里木河要水,使其长度急剧萎缩至不足0公里,使多公里的河道干涸,导致罗布泊最终干涸。

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布已干涸的罗布泊“大耳朵”卫星照片以来,“大耳朵”被认为是罗布泊东湖的干涸湖盆。在已经结束的“重走彭加木科考探险之路”科学考察中,研究人员发现了罗布泊东湖连续向西延伸的湖岸线,由此测算出罗布泊古湖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罗布泊(LopNor)由于形状宛如人耳,被誉为“地球之耳”;

罗布泊周边地区

敦煌、哈密、鄯善、吐鲁番、库尔勒、若羌、且末、和田、阿克塞、肃北、瓜州、尉犁、民丰、于田、墨玉、玉门、铁门关等都处于罗布泊周边地区。

可可西里

无人区

在青藏高原的中部,有一块被各国学者和专家称为“生命的禁区”的地方,这里便是可可西里藏北无人区。

几乎荒无人烟

“无人区”在西藏的西北部,面积有6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米。这片地方除了高山、湖泊、草原和野生动物,几乎荒无人烟。历史上,曾经有一些人去探险,可是不是因为缺吃,就是因为迷失方向,很少有人生还,“无人区”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荒凉、恐怖的世界。直到近些年,这块美丽而神秘的面纱才被揭开。

该地区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如山谷冰川,地表冻丘、冻帐、石林、石环、多彩的高原湖泊,盐湖边盛开的朵朵“盐花”,以及现代冰川下热气蒸腾,水温高达91℃的沸泉群等,组成了特有的旅游资源。乌兰乌拉山末端长达米的海相侏罗系剖面,对于开展地质、古地理、古生物等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青可可西里被誉为“世界第三极”和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基因库,在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和生态探险旅游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生态价值。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中国最大的无人区之一,因其自然环境的险恶,拥有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尤其以藏羚羊及相关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截止年仍被视为探险者和科考者的天堂。青海缓冲区外围划分的实验区可以进入旅游观光,游客可以选择自驾游穿越可可西里。

推荐阅读

50多年前丧生青海荒野,寻找在茫崖大浪滩60年代失踪人员亲属!

在青海,一场完整的婚礼竟然要走完这么多规(kui)程!

来源:百姓1时间、华西都市报

编辑:孙喜春

点赞一下,我们的新闻会更好!









































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xzrbys/152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