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寻找昆明)
昆明,是个春天的城市。四季春光,春色满目。凡到昆明的学者名流、文人墨客大多一味地恭维春城,赞美春城。说的写的都是在昆明,看天上的彩云、地上的鲜花,在翠湖赏莲花、西山观日出、滇池喂海鸥、饭馆吃菌子,昆明简直就是天堂。是的,昆明天生丽质,城里有明媚宁静的翠湖,城外有浪花飞溅的滇池,城边有生机蓬勃的西山,这些都是大自然赐给昆明的无边美景。
昆明在中国汉字中望文生义地理解,应该是:比太阳还光明,日月同辉,光明如镜。“昆明”二字最早见之于司马迁《史记》:“汉武帝遣使求身毒(印度)道,皆闭昆明,汉武帝即在都城长安凿昆明池,操练水军,以征昆明。”尽管文中的“昆明”据考证是指现在的大理洱海地区,不可否认的是昆明之名源于年前。
千百年来,昆明的祖先,以他们伟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留下了有声有色、灿烂夺目的历史遗迹。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大观楼,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被称为中国四大名楼。大观楼长联大气磅礴、光耀环宇,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大观楼,也因一介寒士孙髯所写的这副对联成为历史上昆明达官贵人赏湖宴饮、骚人墨客登楼歌赋的春城第一胜景。历代学富五车、才思敏捷、诗文俱佳、善撰对联的人,没敢在孙髯长联前轻意卖弄张狂。精通道学的净东和尚、云贵总督阮元都曾有感发,改写此联,但都被“识货”的昆明人唾弃,成为笑柄。
始建于明宣德年间的金马、碧鸡坊坐落在昆明金碧路的东西两侧。昆明市东面有一座山叫金马山,因它的形状像一匹昂首奔腾的骏马而得名,西面也有一座山叫碧鸡山,因它山顶上的一块岩石像一只美丽的凤凰,所以叫碧鸡山。这两座山像两个忠诚的卫士,守卫着美丽、宁静、祥和的昆明。
关于金马碧鸡山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昆明一带居住着一些未经教化的蛮荒人,他们抢劫、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弄得百姓整天提心吊胆,东躲西藏。天帝知道后,非常震怒,于是就在这里降下水灾、瘟疫等灾难,想把这里的人全部灭绝,再造一批新人,一时间,昆明附近天灾人祸连绵不断,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天帝身边一个叫金马的大臣直言劝谏:“天帝,您不能这样做!你这样做造成百姓生灵涂炭,不是同样很残暴吗?”天帝听了大怒,把金马变成一匹白马贬下凡间,金马下凡以后,被一个善良的老人饲养。这一年昆明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旱,土地干裂,禾苗枯萎,颗粒无收,百姓们食不果腹,人们纷纷逃离家园。一天,善良的老人,解开拴马的缰绳,抚摸着白马的头,流着眼泪说:“白马啊,白马,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你就自谋生路吧!”这时,白马突然开口说话了,“老人家,千万别离开这里,您等我三天,我一定想办法让这里的人们摆脱灾难。”说完白马扬起四蹄,向着蓝天飞奔而去。到了天庭,白马找到了好朋友碧鸡,向她诉说昆明的疾苦。美丽善良的碧鸡听完后,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拯救昆明的百姓,她潜入天帝的寝宫,偷偷地拿出了天帝的宝印,和金马一起飞到昆明上空,他们绕着昆明上空飞了九九八十一圈,然后抛出宝印,宝印悬在空中,天空中立刻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久旱的昆明在这场大雨的滋润下,重现勃勃生机。田野长出了绿油油的禾苗,河流唱起了欢快的歌,昆明人民终于得救了。为了保佑昆明人民永远幸福安康,金马和碧鸡约定,金马飞到昆明的东面化做金马山,碧鸡飞到昆明的西面化做碧鸡山。
年前昆明的先辈在当时百货汇聚、人烟稠集的繁华市区,修建了斗拱璃瓦、色彩绚丽、飞檐翘角、精镂细雕的金马坊和碧鸡坊。远处望去,两坊巍峨挺拔,祥云飞动,金碧辉煌,成为古代昆明八景之一。“金马钟秀,碧鸡呈祥”,自古是昆明人赞美家乡最自豪的口头禅。
唐代昆明城的东北角有座怪石嶙峋、森罗万状、形如柳叶的小山坡,取名螺峰山。唐南诏时山的南麓建起一座规模宏大、别具一格的寺院,早期称“补陀罗寺”,后改名为圆通寺,寺后悬崖上,摩刻着苍劲高古似“寿”非“寿”的古拙书法。圆通寺历经元、明、清三代,寺院多次毁于兵火,又不断地恢复、扩建,是昆明最古老的寺庙之一,曾一度成为东南亚佛教徒必朝的寺庙。宝殿之内佛像庄严,两壁墙上五百罗汉栩栩如生。一般佛寺走进山门,步步高升,而圆通寺,进了山门,沿着中轴线,一直下坡走,大雄宝殿位于最低处。
昆明元代之八景,清代之十景,多数是祖先留下的文化遗迹和大自然赐给的生态美景。今天下了飞机一进昆明,高架桥、立交桥,丛林般密集的高楼大厦,川流不息的汽车人流,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识,好像昆明是无数次被复制过的现代新城。晚上,仍然是刺眼的霓虹灯,闪光的玻璃幕墙,拥挤熙攘的人流,似乎都是“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到处拉链似的、克隆似的、复制的门脸,这到底是悲还是喜。更可怕的是随处钢架交错似裸露的筋骨,还有伸入空中的塔吊升降机,轰鸣抖动的挖掘机,如豹扑鹰击,如浪跃涛举,像一个黑色的巨浪,汹涌在春城里,无时无刻,此起彼伏。
今天还要用那些背得滚瓜烂熟的陈词滥调恭维客套,无论真心,还是假意,都是一种对自己的侮辱,对昆明的欺骗。春城现在需要的是昆明人的反省与自我批评,来客的真实批评与至诚谏诤,只要是善意的,哪怕是极其细微,哪怕是刻骨讥讽,昆明人都要有文化的宽容与雅量。如果城里沿岸垂柳轻舞的翠湖被废弃,城郊五百里滇池被污染,城边西山睡美人千疮百孔,昆明人就对不起造物主了。
如果历史遗迹中古道古街被清除、寺庙佛塔被拆除,还有名人故居、历史旧址、古墓遗址、城墙砖楼,被改天换地的现代锋芒,用一双双毒手粗暴地一层层、一件件当作陈旧的服饰剥光,还在喋喋不休地说着尊崇祖先,继承传统,那么当代的昆明人将彻底沦为大自然的罪人、历史人文的恶棍。
我在昆明住了14年,要说昆明人,淳朴、忠厚、善良。微笑是沉默的语言,昆明人的微笑就能缩短与外地人的距离,这里没有排外思想,纯朴表现出来的是包容,不分你我都共享春城的温暖。友谊是生活的阳光,昆明人用忠厚表达的友谊,可以使胆小的变得勇敢、怕羞的有了自信、性子暴躁的变得温文尔雅。昆明人的热情像美丽的花朵,能把人的激情振奋起来,让人的精神像鼓满风帆的航船。尽管风有时会把船帆吹断,但没有风,帆船就不能航行。昆明人的善良不光是心性相通,而且是血肉相连。我在昆明很难碰到那种纠缠不清的不安分的人,那种拨浪鼓似的看不透心思的人。
要说昆明人的不足,那就像昆明的天气,不光不冷不热,还偏于温和,人待在这里总觉得什么都不缺,也不羡慕生活在地球任何角落的人,也没有什么特别渴望或追求得到更多东西。感觉人好像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的彩云,温柔的淡泊中透着高贵的满足。还没有疲乏就想着休息的习惯叫懒惰,如果总是昏昏的、懒洋洋的,会误了千载一时的好机会。人类求取幸福的第一条件是勤奋,勤奋的人才是时间的主人。
要说昆明灿烂光辉的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彪炳史册的英雄,已经有贤哲名家以独特的视角,深情的笔触,宏阔的篇幅,奉献给了读者。昆明在中国的版图上,地处西南边陲,却是个江南春天气息天天扑面而来的城市。自古昆明人热爱生活,感恩天地;宠辱不惊,从容淡定;不慌不忙,安居乐业,但是一旦涉及祖国、民族命运的关键时刻,昆明人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就会化为石破天惊的壮举,气冲霄汉的雄略,甚至改变历史。昆明人的温和与激烈,包容与刚强,可爱与血性,古往今来,在昆明这块滇池畔的坝子上,上演了一幕幕壮阔的史诗般的话剧。且不说诸葛南征、定国扶明、三桂割据这些远去的记忆,就革命先行、重九起义、护国倒袁、推翻帝制、八年抗战、卫国守土,昆明人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征途中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赴汤蹈火的革命精神,英雄事迹,不胜枚数。
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能说明人类社会的一个时代。昆明人心中像大海一样永远不会封冻的人物是郑和。年,郑和出生在昆明市昆阳镇一个回族家庭。昆阳镇坐落在“五百里滇池”岸边,碧波万顷的滇池有秀丽多姿、湖光山色的湖泊温柔,又有帆影天鸥、空阔无边的海洋气度。郑和从小在滇池里戏水,在西山上望月,养成登高望远、系念苍生的胸襟。年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进攻云南,11岁的郑和被明军掳去,带到南京入宫。聪明好学、精明能干的性格,机智应变、勇于冒险的胆略,深得皇帝赏识。33岁时郑和不仅成为内宦的首领,而且担当起重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任。年至年郑和七下西洋,航程近10万公里,绕地球三圈还多,登陆访问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后病逝于第七次下西洋途中,终年63岁。郑和首下西洋前夕,怀着对昆明祖辈的思念,专门请人为父亲撰写了墓志铭,并刻立于墓前,远航归国,不忘父老乡亲,在圣洁的日子回昆明欢度斋月,为祖先扫墓。昆明人在郑和的出生地立起一座高大英武的雕像,他站在宝船的前头,左手按着宝剑,右手拿着远洋航海图,极目远眺,目光炯炯,气宇轩昂。我看到这个雕像,想起袁忠彻在《古今识鉴》中对郑和的描述:“内侍郑和即三保也,云南人,身长七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秀,眉目分明,耳山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如洪钟,才负经纬,文通孔孟,博辩机敏,长于智略,知兵善战。”昆明人自豪,为世界航海史立下第一座丰碑的是自己人,所以,建郑和公园、郑和会馆作为不灭的灯塔照亮后人,也时时感受来自郑和帆船的情感风力。
一首《义勇军进行曲》以不朽的旋律,澎湃着聂耳为中华民族献身的激情,这首歌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嘹亮的国歌。老昆明繁华的花鸟市场有一条叫甬道街,这里最引入注目的是有一栋两层小楼,最光荣的事件是年2月15日,聂耳诞生在这里。聂耳父亲聂鸿仪是有名的中医,楼门挂牌“成春堂”,悬壶行医。聂耳母亲彭寂宽,美丽、端庄、朴实,又温柔、沉静、大方,在鲜花盛开般的年华里生育了聂耳。她的美不仅在容貌上,更在风姿上,高雅的神态,抑扬有力的声音。领悟音乐的人能从一切世俗的烦恼中超脱出来,她能唱一腔充满诗意、动人心弦的花灯曲。聂耳的音乐天赋也许是母亲的胎记,先天的神通,但任何艺术没有后天的熏陶与勤奋攀登不了艺术的高峰。聂耳从小听母亲唱傣族民歌,唱花灯,熏陶了独特的艺术想像力,开启了敏锐的音乐灵感。聂耳7岁时,音乐就成了他不可分离的伙伴,唱歌是一天中的首选任务。不久聂耳在家里组织了38个十来岁的小伙伴组成了少年说唱组,笛子、二胡、三弦、月琴,挂满卧室的墙壁,每晚在狭小的客厅里,歌声嘹亮,器乐齐鸣,观众却往往只有他母亲一人。聂耳在省立师范学校读书时,加入了共青团,以作词、谱曲、演唱的方式替大众呐喊,要翻身,要解放,多次受到当局的迫害。为躲避搜捕,只有离开昆明,远赴上海。临别的晚上,母亲为他唱了一段《安安送米》,而他含着眼泪用小提琴为母亲演奏了舒曼的《梦幻曲》。当聂耳走出大门时,母亲拉着他的手说:“上海是个繁华城市,你要保持艰苦朴素、勤奋刻苦的精神,你有音乐的才能,要努力闯出一条自己的路来,妈妈等你回来,听你的演奏。”
年,经田汉介绍,聂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创作了第一首电影歌曲《开矿歌》,话剧插曲《饥寒交迫之歌》,为街头报童创作了《卖报歌》,根据党组织的安排,他担任百代唱片公司作曲和录音。期间,他创作了许多革命歌曲,民族乐曲、电影插曲,一首首,一曲曲,似战鼓急鸣,铿锵激越,高昂雄壮,广为流传,激励中华民族抗日救亡,奋勇前进。年上海笼罩着白色恐怖,聂耳离开上海前往日本,原本是继续创作歌曲、学习日语,为党奋斗终生,不幸在当年7月17日,海风如狼嚎,波浪似虎口,聂耳在大海中逝世,年仅24岁。年8月,聂耳离别母亲7年后,他的三哥聂叙伦将他的骨灰携归故乡昆明。现在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坐落在昆明苍松挺拔、翠柏清幽的西山,依山面水,水天交融。每当国际体坛盛会上,中国运动健儿夺得金牌,注目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耳旁回旋着庄严的国歌声,看到这种场面,昆明人浑身蒸腾起热力,眼里注满了兴奋。
在近代昆明历史上,有一文一武的两所学校,“文”指西南联合大学,“武”指云南陆军讲武堂。前者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后者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家、革命家。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抗战胜利后,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联大8年,前后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闻一多等余人,他们都是各个学科、专业的泰斗、顶级专家。学生有人,毕业生人(~年)。联大师生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年)2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人(学生8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学生),其中有杨振宁、李政道2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宋平、彭佩云、王汉斌等人成为国家领导人。
昆明翠湖西侧的承华圃,有一幢米黄色两层砖木结构的走马转角楼式的建筑物格外引人注目。它由四座各长米的楼房围成一个方形四合院,院内是操场。这就是培养出中国现代史上许多叱咤风云人物的云南陆军讲武堂。云南陆军讲武堂,原系清朝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而设的一所现代军事学校。建立时与天津讲武堂和奉天讲武堂并称三大讲武堂,后与黄埔军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齐名。朱德总司令称这所学校是“中国革命的熔炉”。这所学校为新中国培养了两位元帅。年初秋,朱德瞒着母亲离开了正在就读的四川仪陇县高等小学,与好友秦昆结伴,足穿草鞋,肩挑货担,经宜宾进入云南昭通,沿途叫卖,跋山涉水来到昆明。朱德第一次看到“云南陆军讲武堂”这赫赫有名的校牌,激动地说:“这是我寻找多年的地方。”朱德历时70多天,行程两千公里,终于找到归宿,可正是这期只收滇籍子弟,外省人概不录取。考官李根源见朱德尽管是满口四川口音,可全身洋溢着气宇轩昂、神武有力的风采,决定将他作为唯一的特招学员。朱德从此投笔从戎,开始了一生的军旅生涯。在讲武堂,朱德歃血盟誓,加入了同盟会,踏上民主革命的道路,组织了“五华社”,走富国强兵、拯救中华的训兵之路,传播民主思想、传阅书刊、树立守土卫国的军人之责。经过两年多的军训学习,朱德品学兼优,各科成绩名列前茅。年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朱德,再次视察云南,来到昆明,他拜见昔日师长,宴请辛亥革命老人,他对讲武堂说:“云南是我的第二故乡,昆明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我永远不会忘记云南。”
年,在护国战争中声威大振的云南讲武堂到南洋招生,年仅16岁飘零海外、投亲谋生的叶宜伟,怀着习武报国之志,立即报考,以优异成绩和80名华侨子弟同被录取。当他到达昆明填报学生名录时,将“宜伟”改为“剑英”,校长点名新学员,第一个点的就是叶剑英。他以“成则周武三千,败则田横五百”自励,军事训练刻苦勤奋,文体活动生龙活虎,研磋文墨,撰文论武,不仅成为了才胆超群的优秀学生,还成了统领华侨学员追求真理、报国救亡的领袖。他利用节假日,带领多名华侨学员聚集于昆明“两广会馆”,谈古论今,议论时尚。
有一天,叶剑英和几个华侨同学在他的知心好友普小堂家聚会。普小堂出身彝族土司之家,家住学校毗邻的翠湖西南角。这一天,叶剑英正在向聚会的同学朗读几天前写的近体诗《夜宴》,“频移杯影浑忘醉,几次琼香对笑论。兴爽春衣沾露湿,情高秋里落诗魂……”忽然窗外传来高声呼喊:“快救人啦,有人落水了!”叶剑英急忙推开窗户望去,只见翠湖西南角洗马河边有几个孩子在焦急地喊叫,有一个孩子在河水中挣扎。叶剑英毫不犹豫,从窗户跳了出去,飞快跑到河边,连衣服都顾不得脱,跳进河里,将那名儿童救上岸。这翠湖边的昆明小孩,长大后找到叶剑英表示感谢,他又把这个孩子送到延安学习,走上了革命道路。“风云滚滚,感觉他黄狮一梦醒。同胞四万万,互相奋起作长城。神州大陆奇男子,携手去从军。但凭团结力,旋转新乾坤。哪怕他欧风美雨,来势颇凶狠。练成铁臂担重任,壮哉中国民!壮哉中国民!”当年讲武堂的这首校歌,还镌刻在昆明翠湖北岸的石碑上。
云南陆军讲武堂人才济济,群星璀璨,从年开办到年,这所学校共培养出各类军事人才多名,其中40位上将72位中将位少将。“护国三杰”蔡锷、唐继尧、李烈钧,抗日英雄周保中,滇军司令李根源,军事名家罗炳辉,还有率领长春起义的曾泽生、昆明起义的卢汉、新疆起义的赵锡光……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师生在辛亥革命、护国起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建立了卓著功勋。从这所学校走向国外的有:韩国首任总理兼国防部长李港奭,越南临时政府副主席武海秋,朝鲜民主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长崔庸健,说起讲武堂留下的都是回味无穷的铁血传奇。
寻找昆明,要寻找人,人是万事万物的中心,伟人在世上不过百年,而对他的回忆能留下几个世纪。只有人创造历史,创造奇迹,创造文化。寻找人,寻找人的足迹,就能找到文化的根,找到文化的脉络。昆明一切美好的自然源于上天,而一切创造的伟业源于人,几乎每一个人都是一部书,但你要懂得怎样去读。
(来源:云南日报年9月24日6版)
1
丹增:莫让“三躁风”吹进文化产业中
核心观点:现在的官场、商场、学场,流行“三躁风”:急躁、浮躁、暴躁。如果三躁风综合征渗透进文化产业来,一定会走歪路
说起文化产业,很多人的第一感觉是繁荣。表面看,我们的文化确实繁荣:每年创作几千部小说,电影票房也破了百亿,演艺市场也十分火热。
不过,现在的文化产业中也存在一种现象:钱高于一切。
实践证明,很多地方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普遍存在急功近利、过分商业化、概念化的现象,许多古迹、文物被改头换面、重新包装,在各类以“保护”、“开发”为名义展开的经济活动中,存在对民族文化曲解、庸俗化的倾向,需要高度重视并加以纠正。
现在的官场、商场、学场,流行一股三躁风:急躁、浮躁、暴躁。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晚,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思想、认识等方面的不足或误区。如果三躁风综合征渗透进来,文化产业一定走歪路:歪曲我们的传统文化,动摇文化信念,误导我们的信仰和价值观,造成不良的文化影响和结果。
文化是有精神力量的,如果把文化的精神信仰用浮躁的心态对待,文化功能就会丧失。高雅的文化庸俗化很可怕,现在很多文化产业的项目成了“挂羊头卖狗肉”,挂着文化产业园的名号,借文化产业发展之名搞房地产,搞“文化圈地运动”,国家的政策很好,但在具体运作中存在着非理性状况,甚至以文化之名行破坏文化之实。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是都要变成钱,要有理性、负责的态度。任何歪曲、庸俗化都会从根本上危及、破坏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经济、社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培养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包括制作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既懂传统文化又懂现代文化,要有世界眼光、了解国际文化趋势。
每一件文化产品的生产,都凝聚着文化艺术人才的心血和灵感;每一次文化产品消费,都是一次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潜在的心灵沟通与交流,这一特殊的规律,决定了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有着格外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发现和使用好人才,就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劲的推动力。
(来源:人民日报)
2
丹增,男,藏族,年12月出生,西藏比如人。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专业毕业。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
在、年接连被评为中国文化产业人物,并荣获年中国创意产业杰出贡献奖。丹增曾任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委副书记,担任过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
个人履历
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10月参加工作,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专业。大学文化。
年7月-年6月,西藏民族学院师范科学习。
年6月-年10月,中央民族学院新闻训练班学习。
年10月-年7月,《西藏日报》社记者、新闻采编组副组长。
年7月至年8月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专业学习。
年大学毕业后回到《西藏日报》工作,任西藏日报社记者、记者站长、采通部副主任及主任、副总编辑。
年8月-年3月,《西藏日报》社驻山南记者站站长。
年3月-年9月,《西藏日报》社总编辑办公室副主任。
年9月-年5月,《西藏日报》社副总编辑,自治区文联副主席。
年1月任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兼党委书记。同年6月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兼文化厅厅长、党组书记、西藏自治区文联主席。
年11月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副书记。
年8月在中共西藏自治区委五届一次全会上当选为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副书记。
年8月至年10月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
年10月至年3月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
年12月分别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年4月任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副书记。
年1月31日云南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三届九中全会递补为中央委员,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
年开始发表作品。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协副主席。
.11.25当选为中国文联第九届全委会副主席,不再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得白癜风有什么症状北京安全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