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人丛书

吴天墀文史存稿(增补本)

作者:吴天墀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4

中唐以下三百年间之社会演变——庆历变革与近世社会之形成(上)1一、阶级制度之崩溃1二、平民崛兴之背景15三、平民社会之病态58北宋庆历社会危机述论74一、危机形成的社会背景74二、不断发生的兵变和民变83三、王则在贝州的起义89四、宋代为什么未出现全国性大起义?98烛影斧声传疑一、绪言二、太祖之死与太宗即位的情形三、太宗个性与行为的透视四、太宗对于德昭廷美的嫉害五、论所谓“金匮之诏”的可疑六、太祖后裔的复位运动七、结论龙昌期——被埋没了的“异端”学者一、龙昌期的生平事略二、龙昌期的思想学术三、龙昌期学术思想的湮没及其形成的社会背景宋儒之风操与理性主义一、对于圣经贤传,不迷信盲从二、对于当代权威,不稍屈挠;正谊明远,弗计利害三、对于亲厚爱敬之人,亦不漫然附和苟同试论宋代道学家的思想特点一、前言二、宋代道学家的思想特点三、余论王安石的性格及其变法的是非王安石生活散记王小波、李顺起义为什么在川西地区发生一、广大农民和大土地所有者的尖锐矛盾二、广大川峡人民和北宋政府的尖锐矛盾水神崇奉与王小波、李顺起义李顺死年考证张詠治蜀事辑宋代四川藏书考述诗僧可朋及其《耘田鼓》唃厮啰与河湟吐蕃一、北宋初期的河湟二、唃厮啰政权的建立和发展三、唃厮啰族统治的衰亡四、繁盛的青唐城及其交通雄踞西北的党项族关于李继迁的卒年问题——对《李继迁卒年辨正》一文的商榷西夏称“邦泥定”即“白上国”新解一、“邦泥定”与“白上国”二、“白上国”解论党项拓跋氏族属及西夏国名关于西夏岁赐茶的大小斤问题关于西夏史与西夏研究一、西夏历史的概况二、西夏史料学一瞥三、学习西夏史的意义《西夏战史》序中国通史评介一、《中国古代史》(夏曾佑著)二、《中华通史》(章嵚著)三、《中华两千年史》(邓之诚著)四、《国史大纲》(钱穆著)五、《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等著)六、《中国通史纲要》《中国通史要略》(缪凤林著)七、《中国史纲》(张荫麟著)八、《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吕思勉著)中国学术文化系年·五代时期(—年)公元年丁卯公元年戊辰公元年己巳公元年庚午明代三吴水利考一、三吴地形及水道二、三吴水患之原因三、三吴水患情况及其影响四、明代人之三吴水利论五、明代三吴治水之经历武昌革命的导火线——记辛亥四川保路风潮之始末五九国耻纪念日论袁世凯刘咸炘先生学术述略——为诞辰百周年纪念及《推十书》影印版而作一、生平简介二、学术大要三、学侣附记蒙文通先生的治学与为人——为百周年诞辰纪念浅谈体会为学术、教育毕生尽瘁的徐中舒先生一、生平简述二、科研成就三、教书育人四、德范长存中国绘画的精神意趣治学小议一、学思结合二、先入后出三、由博返约严毅精神——悼念叶秉诚先生献身政法教育的吴君毅先生一、挽救国运东渡求学二、官场腐败投身教育三、爱护青年寄望未来四、回川兴学造福桑梓五、高风亮节堪为师表常燕生先生简要年谱心波——读常燕生先生悼亡遗作志感敬悼燕生先生从情感上看燕生先生刘芦隐囚居雅安王恩洋先生二三事少年何其芳何其芳早年致吴天墀书信题记附录:何其芳致吴天墀信八件信一年5月19日发自上海信二年4月25日发自北平信三年8月20日发自北平信四年1月8日发自北平信五年4月18日发自北平信六年1月2日发自北平信七年3月9日发自北平信八年11月8日发自万县附:现存著作目录系年

走进共和

作者:桑兵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标题:日记所见政权更替时期亲历者的心路历程(-)出版年:-1

绪言第一章山雨欲来引子瑞雪与妖异第一节内外官员:帝制末年第二节青年学生:躁动与求变第三节南北士绅:两难取舍第二章烽火连三月引子天灾人祸第一节树倒猢狲散第二节恨铁不成钢第三节变与乱第四节共和与君宪第三章共和元年引子改用阳历第一节拥抱民国第二节有遗有老第三节融入新朝?格格不入?尾声附录:征引文献一、报刊二、一般文献索引

想象西藏

作者:沈卫荣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标题:跨文化视野中的和尚、活佛、喇嘛和密教出版年:5-10

导论第一章  一个创造出来的传统:西藏文文献中的和尚摩诃衍及其教法第二章  神通、妖术和贼髡:论元代文人笔下的番僧形象第三章  历史中的小说和小说中的历史:说宗教和文学两种不同语境中的“秘密大喜乐禅定”第四章  背景书和书之背景:说汉文文献中的西藏和藏传佛教形象第五章  怀柔远夷话语中的明代汉藏文化交流第六章  幻想与现实:《西藏死亡书》在西方世界第七章  妖魔化的西藏:殖民主义话语中的西藏形象第八章  诠释与争论:密教的定义、历史建构和象征意义第九章  接触和比照:说“西藏问题”的国际背景

德国文化研究

作者:李伯杰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5-8

德国文化研究  1绪论  8第一章“身处欧洲中央”:影响德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条件  14引言:“身处欧洲中央”  14第一节破碎而开放的空间  .碎片化的自然地理  .没有天然边界的空间  16第二节“不合时宜的大块头”  .“力量均衡”与弱势中心  .弱势中心的“大块头”  18第三节“中部位置”的后果  23第四节“中间位置”对于德意志民族心理的影响  24结语  25第二章“迟到的民族”:历史的负担  27引言  27第一节辉煌的开端  .德国历史的基本走势  .德国历史的开端  .“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大有大的难处  32第二节近代以来的步履蹒跚  .“打满补丁的地毯”  .普鲁士的崛起、德国的统一及其遗留问题  35第三节自由与统一之不可兼得  35结语  39第三章德国历史的几个特点及其对德国文化的影响  40引言  40第一节“与众不同”的几个表征  .“何处是德国?”  .衰而不亡  .边缘和中心、“外地”的分量  44第二节屈夫霍伊塞的巴巴罗萨纪念碑或德国历史的悲情性  .“屈夫霍伊塞的传说”  .巴巴罗萨沉睡的启示  .帕齐法尔的单纯与德意志的苦难  55结语  57第四章“诗人的民族”:语言文学在德意志民族意识建构中的作用  59引言  59第一节“文化民族”  59第二节“诗人的民族”  .奖牌的背面  .“语言民族”与“文化民族”  62第三节德语与德意志民族  .马丁?路德的《圣经》译事与德意志的共同语言  .文学与德意志民族意识  .文化的碎片化与文学的纽带作用  67第四节“读书做官”及“文化修养”  .德国版的“读书做官论”  .“文化修养”  69第五节小城魏玛  70结语  72题外话:魏玛的悖论  73第五章“一个麻烦的祖国”  76引言  76第一节“您爱德国吗?”  .“我是谁?”与热爱自画像的民族  .认同缺失与寻找认同  78第二节艰难的德国认同之路  .“老民族”与“新民族”  .德意志民族认同危机的产生及民族认同建构的过程  .第二帝国的尝试  .不幸的魏玛  .传统的断裂与认同缺失  .“文化民族”  .回避历史问题与国家认同  .战后寻找认同的努力  .民主德国与民族认同问题  92第三节二战后的认同问题  .国家/民族认同缺失的后果  .自相矛盾的民族认同  .多元文化中的探索  95结语  97第六章德国文化的符号  99引言  99第一节德国符号  .国家符号  .德国符号  第二节国旗上的颜色  .黑-红-金三色的缘起  .黑-红-金旗第一次升起  .旗帜之争:黑-白-红vs黑-红-金  4.旗帜之争:黑-红-金二度升起  5.第二次旗帜之争:黑-红-金三色旗再度升起  第三节坎坷的国歌之路  1.德国国歌的尴尬  2.“德国人之歌”的坎坷国歌之路  1.歌词的段落之争  .《德国人之歌》分析  结语  第七章安全感缺乏症  引言  第一节“德国人的恐惧”  .表现形式  1.老外看“德国人的恐惧”  .德国人看待“德国人的恐惧”  4.弃核之争  第二节“GermanAngst”产生的历史原因  1.关于恐惧  .聪明的爱尔莎  .悲情历史与“德国人的恐惧”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民族的精神创伤  .1二战后德意志民族精神创伤的症状  第三节德国人的对策  .二战后“德国人的恐惧”的发展轨迹  .关于“德国人的恐惧”的研究状况  .规避不确定性:寻求安全感  4.如何摆脱恐惧  结语  第八章红酒、烛光和鸣鹿:德国文化中的“安逸/惬意”  引言  第一节什么是“安逸/惬意”?  第二节什么是德国式的“安逸/惬意”?  .德国式的“安逸/惬意”  .“安逸/惬意”发生的空间及其中的器物  3.“安逸/惬意”发生的时间  4.“安逸/惬意”场合中的人  第三节“安逸/惬意”何以被视为德国文化特有的现象?  .市民阶级的“退却”  .内在化与“安逸/惬意”  .德国“安逸/惬意”文化的四次复兴  结语  第九章在那密密的森林里  引言  第一节森林之于德国人  .德意志民族的森林情结  .德意志民族森林文化的渊源  第二节森林的商业化和神圣化  .森林的商业化及无害化  .社会大转型与森林的神圣化  第三节森林崇拜为何产生于德国  第四节橡树与菩提树  2.橡树  2.菩提树  2.橡树与菩提树  第五节森林崇拜在当代德国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德文部分]  [英文部分]  [互联网站]  [工具书及工具书网站]  

晚清人物与史事

作者:马忠文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5-3-1

上篇张荫桓、翁同龢与戊戌年康有为进用之关系3“翁同龢荐康”说考辨——翁、康关系再认识52康有为自编年谱的成书时间及相关问题82从朝野反响看翁同龢开缺前的政治倾向95戊戌年翁同龢开缺前后清廷满汉关系管窥旅大租借交涉中李鸿章、张荫桓的“受贿”问题中篇黄遵宪与张荫桓关系述论张荫桓甲午日记稿本及其价值张荫桓流放新疆前后事迹考述一八八八年康有为在北京活动探微高燮曾疏荐康有为原因探析——兼论戊戌维新前后康、梁的政治贿赂策略与活动戊戌时期李盛铎与康、梁关系补正——梁启超未刊书札释读戊戌保国会解散原因新探——汪大燮致汪康年函札考戊戌“军机四卿”被捕时间新证戊戌政变研究三题下篇寇连材之死与“烈宦”的诞生维新志士王照的“自首”问题于右任早期反清革命的“罪证”——台北故宫军机处档案所见抄本《半哭半笑楼诗草》时人日记中的光绪、慈禧之死从清帝退位到洪宪帝制——许宝蘅日记中的袁世凯后记

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

作者:桑兵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5-2

绪论上编孙中山与庚子勤王运动一兴汉会与自立军二兴中会与保皇会三革命与革政四余论庚子孙中山上书港督卜力述论一问题的提出二两广独立三拟定与递交四宗旨与策略孙中山生平活动史实补正(5——年)——《孙中山年谱长编》编辑札记一澄清史实二补正细节三资料与问题孙中山与同盟会的成立一舍弃兴中会?二全国领袖三旧说新解同盟会成立时孙中山的政治形象一文化英雄二统一与反满三天下为公孙中山与新加坡华侨一早期联系二《图南日报》三建立同盟分会四革命大本营五拥护共和胡适与孙中山——从新文化运动到国民革命一新文化的同路人二善后会议三国民革命陈炯明事变前后的胡适与孙中山一接近孙“系”二统一与分治三苏俄与中共四依然同道下编孙中山革命程序论的演变一绾以约法二共和与专制三革命方略四约法与《临时约法》五由约法而训政六始终不渝孙中山与传统文化一语言工具二偏好史地三信而不泥信仰的理想主义与策略的实用主义——孙中山的政治性格特征一政治性格的两重性二两重性的适度孙中山的国际观与亚洲观一强国取向二本位中心三济弱扶倾辛亥前后戴季陶的日本观一了解与警惕二头号大敌三捩转潜因《戴季陶文集》与戴季陶研究一戴季陶其人二文集的编辑三日本观再版后记人名索引征引书目一著述文献二报刊三档案

王云五评传

作者:郭太风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5-1-1

目录第一章从启蒙到学贯中西第二章跨入政门半只脚第三章出任商务编译所长第四章图书统一分类法与四角号码第五章多重色彩的企业家第六章重振商务事业第七章商务出书又出人第八章八年辗转苦维持第九章从参政员到“政治花瓶”第十章在金圆券风潮中第十一章孤岛附政第十二章重操旧业生辉煌第十三章“学界奇人”的最后岁月

觉世之道

作者:杨正显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标题:王阳明良知说的形成出版年:5-1-1

自序  II目录  VIII前言  12一、研究动机  12二、研究回顾  17第一章龙场之悟  24一、成化、弘治时期学风改变的契机  25(一)王华的会社网络及性质  25(二)阳明会社性质的变化  33二、丁卯之祸  39(一)“诛八虎”事件  39(二)阳明上疏的缘由及后果  42三、曲折的贬谪路  50(一)“泛海事”的真假  51(二)出处心态的转折  59四、圣人之道:心即理  64(一)对李东阳作为的反思  64(二)“一心运时务”的思想理论  68小结  78第二章“圣人之学”是“心学”  80一、时代的需要:君子之学  81(一)后刘瑾时代:主政者对“君子”的打压  81(二)“君子之学”的工夫:明其心  89(三)“君子之学”的功效:变化气质  98二、“圣人之学”的展开  (一)南京时期的“门户之争”  (二)“三代之治”的基础:心学  (三)对朱学学者的反击:《朱子晚年定论》  小结  第三章圣贤骨血:良知  一、平南赣盗:破心中贼  (一)“军前违期”事件  (二)本心之明:祛除私欲的关键  二、平宸濠的后果:忠泰之变  (一)政治斗争的焦点:交通宸濠的关键证据  (二)从政到讲学  三、判别是非的标准:良知  (一)“良知说”的学术脉络  (二)“良知说”的文本:新〈大学古本序〉  小结  余论  参考书目  一、原始资料  二、近人著作  三、论文  四、地方志  五、外文著作  附录一:  王阳明佚诗文辑释  一、可确定年代  二、无确定年代  附录二:  王阳明《年谱》与从祀孔庙之研究  一、前言  二、从祀孔庙争议与《年谱》的关连  三、从祀孔庙的标准与《年谱》的修改  四、事功的凸出与争议的抹消  五、学术思想的定位与变化过程的隐讳  六、行履无疵于公议  七、结论  

深沉隐藏在表面

作者:杨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标题:霍夫曼斯塔尔的文学世界出版年:5-1-1

导言第一部分:感知与审美的范式转换第一章礼拜堂里的艺术观赏——短篇小说《两幅画》(1)第二章望远镜中的幸福幻影——短篇小说《途中幸福》(3)第三章离别风烟远幽深漏刻长——短篇小说断片《金苹果》(1)第四章语言危机的启悟契机——短篇小说《一封信》()小结第二部分:唯美与生死的辩证哲思第五章“生命当何为?艺术义焉在?”——诗体剧《提香之死》(2)第六章“愚者与有焉”——诗体剧《愚者与死神》(4)第七章“作为恐惧迷宫的世界”——短篇小说《第夜童话》(5)第八章蜘蛛的启示——叙事诗《少年与蜘蛛》(8)小结第三部分:爱情与婚姻的幸福求索第九章“我用虚荣的手指触碰自己”——诗体剧《梭拜伊德的婚礼》(1)第十章幸福在别处——独幕剧《田园牧歌》(3)与《窗中女人》(1)第十一章婚姻幸福的重新缔造——短篇小说《无影女人》(-1)小结第四部分:命运与爱恨情仇的角力第十二章“拉向生命之外的猛力”——悲剧《法伦矿井》(9)第十三章回忆与痛苦的交织仇恨与暴力的纠结——悲剧《艾勒克特拉》()第十四章知识的迷局——悲剧《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小结第五部分:文字与身体表达的张力第十五章 爱情与痛苦——《愚者与死神》和短篇小说《卢琴朵》(1)中的情书母题第十六章时间之轮中的痛苦变迁——芭蕾剧《时间的胜利》()第十七章女性之舞与男性之悟——哑剧《陌生女孩》()第十八章女人的好奇与痛苦的渊薮——舞剧《丘比特与普绪刻》()和《斯基罗斯岛上的阿喀琉斯》(6)小结结语文献

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

作者:桑兵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4-10

目录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自叙第一章兴汉会的前因后果一缘起二 维新派介入三 意外之果四 天平倾斜五 影响犹存第二章 保皇会庚子勤王谋略及其失败一 重在两广二 东西无常三 秀才用兵四 聪明反被聪明误第三章勤王运动中各政治团体的关系一联合共识二内部分歧三犬牙交错第四章保皇会的暗杀活动一 复仇复辟二 勤王辅助三 再向京师四 渐入下流第五章早期留日学生社团与活动一 发端新探二 社团滥觞三 壬寅东渡四 排满演说第六章中国教育会一 双重属性二 规模与联系三 发展与影响四 内部矛盾第七章 军国民教育会一 产生与结局二 组织与活动三 政治属性四 影响与分化第八章 20世纪初国内新知识界社团概论一 类型分布与社会探源二 宗旨与活动三 两大特征四 社会影响第九章孙中山与国内知识界一 倚重读书人二 交往联系三 群相推崇四 思想互动第十章孙中山与留日学界一 初期关系二 失之交臂三 翘首以待四 结大团体再版后记人名索引征引书目一著述文献二 报刊三档案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作者:桑兵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4-10

绪论第一章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与西学一西人东来二科学与学科三国际汉学的影子第二章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一粤人与南学二太炎门生三新文化派四学分南北第三章大学史学课程设置与学风转变一史家之总法二议论与讲学三南北异同四综合与考据第四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国际反响—以整理国故为中心一日本:有信有疑二韩国:声应气求三欧美:汉学专利四内外有别第五章东方考古学协会一新兴学科二意在结盟三分歧与影响第六章陈寅恪与清华研究院一入院因缘二师生名分三讲学与研究第七章陈寅恪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一不古不今二咸同之世三具有统系与不涉附会第八章陈垣与国际汉学界——以与伯希和的交往为中心一独吾陈君二海内公意三汉学正统四天下英雄谁敌手第九章厦门大学国学院风波一旧嫌新隙二文理争风三学派与政争第十章胡适与《水经注》案探源一作案动机二案中有案三意在争胜四治学方法第十一章近代学术转承:从国学到东方学——以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为中心一新史学与史学革命二新旧难辨三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四专精与博通再版后记人名索引征引书目一著述文献二报刊

道出于二

作者:罗志田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标题: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出版年:4-7

自序失去重心的近代中国:清末民初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一、思想权势转移:从西学不能为用到中学不能为体二、社会权势转移:从士到知识人三、社会权势再转移:知识人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青年的兴起近代湖南区域文化与戊戌新旧之争一、从边缘走向中央的湘学二、后湘军时代湖南的守旧与趋新三、近代湖南排外的实际与迷思四、余论:官绅的互动与竞争思想观念与社会角色的错位:王先谦、叶德辉与戊戌前后湖南新旧之争一、引言二、旧中有新:王先谦、叶德辉对国情的认知三、由新转旧:旧派人物反戈一击的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权威
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xzrbys/126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