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藏族作家次仁罗布
●●●
上周,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揭晓,西藏作家次仁罗布的作品《祭语风中》勇夺季军。这份运行了16年的权威榜单评价说,作品体现了作者“介入现实、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
对次仁罗布来说,第一个将西藏近50年的风云变幻落在纸上,谱写出藏族的当代史诗,或许比奖项更重要。醍醐君为此与次仁罗布先生对谈,一同倾听来自西藏的声音。
5年。
次仁罗布花了足足5年,删除了一个又一个开头,要实现他的心愿:用普通藏族人的命运起伏来反映巨大的历史变迁,表现整个民族的思想观念如何发生转变。
“这样的叙写是为了给读者一个交代,给自己一个交代”——还从未有藏族作家承担起这份责任。
直到读了秘鲁作家略萨的《酒吧长谈》,有如顿悟,小说的故事就像一股溪流,淙淙地流淌在次仁罗布的脑海中。
他想起,多年前在帕崩岗天葬台,看见一位老僧端坐在棚子下边诵经边摇动鼗鼓和铃铛;他想起,八廓街措那巷子里的那些还俗僧人——所有形象在次仁罗布心中垒叠、丰满,终有了晋美旺扎这一主人公——一心向佛,却在灾难岁月被迫还俗,晚年了悟人生后,再次出家——他的背影映衬着一个时代。
次仁罗布自谦不善于描绘宏大场景,只能以个体命运的沉浮来构织那个宏大的时代,以及人们错综复杂的情感;也正是他着力建构的人,令我们读懂藏族人的心灵,也填补了藏族当代文学史的一片空白。
●●●
作家应该勇于承担责任
醍醐:您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是什么?
次仁罗布:直到这部作品问世前,还没有一位西藏作家用文学的形式,完整地表现过这五十年来的风云变幻。这是西藏文学的一个缺憾,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遗憾,因而才有了创作《祭语风中》的想法。创作这部长篇小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她里面叙写了西藏最敏感的几个时间点,如上世纪年的叛乱、民主改革、中印自卫反击战、文化大革命等,稍有不当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但是,为了一种民族的记忆,作家应该勇于承担责任,把漫长历史的碎片连缀成一面镜子,让后人通过这面镜子,看到父辈们曾经走过的人生轨迹。
醍醐:您用了5年时间完成这部作品,涉及许多上世纪50年代的西藏场景,您遇到的最大瓶颈是什么?
次仁罗布:在这里我纠正一下,前期用了3年时间进行人物采访、查找资料、实地考察等,后来用2年的时间进行创作的。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瓶颈是,上世纪50年代西藏社会现状是什么样的?那时不同阶层人们的穿着打扮是怎样的?中印自卫反击战时地形、气候、自然条件又是怎样的?这很多问题困扰着我。毕竟,我是六十年代中期出生的,没有亲生经历过,所以制约着我的写作。后来收集了很多旧西藏的资料图片,翻看了关于近代西藏的史书、民俗书、人物访谈等增强印象。光中印自卫反击战的纪录片,我看了六七遍。这样,从那些桎梏、我的瓶颈中慢慢挣脱了出来。另一个瓶颈,就是小说的叙说策略,也就是小说的构架吧。这部小说我开了三四次头,每次都差不多写了几千字,最后总不能让我满意,文字全部都推翻了。直到现在这个构架出来,才算比较顺利地写作持续了下来。至于说到小说技巧上的突破与创新,那就要靠你平时的阅读量,阅读得越多你的思路越开放,你借鉴的叙述路径会更多更丰富。
醍醐:您的作品中,不仅有时代,更有人,描写极其深刻:“赤桑大桥下出现的边赶驴边纺线的男人,罗扎诺桑嘴里嚼着的泡泡糖,瑟宕二少爷喝着的法国白兰地”……您怎样定义他们经受的变化?
次仁罗布:那是西藏历史上一次最彻底的社会变革,是神权统治的结束,是普通人获得人的尊严、人身自由的开始,是解放生产力的起始。换句话说,是一个腐朽制度的被埋葬与一个新的更先进社会制度的建立,这是个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开始。虽然有过一些坎坷,总体来讲是不断进步的一个过程。
●●●
《祭语风中》里有我很多熟识的人
醍醐:许多细节令读者共鸣,小说开篇,晋美旺扎因为被拾起的扎玛如鼓和摇铃,联想到很多久远的记忆。您是如何观察把握到这些细节并融入写作中的?
次仁罗布:作为一名写作者,时刻都会白癜风医院白癜风医院咨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xzrbys/12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