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
讲四史
悟初心
担使命
四
史
讲
堂
建国初期的过渡阶段
今天我就将从过渡时期的路线、工业化的起步、社会主义的改造、制度发展的奠定和外交事业的发展这五个方面切入,分别介绍这段时间里新中国光辉伟大的发展历史。
PART01
一五计划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我们的国家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新民主主义国家。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年基本建立的。从年到年,可以说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只有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改造和装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巩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使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而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又必须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不解决这一矛盾,不仅社会主义工业化难以推进,而且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也会出现新的两极分化。
据此,年6月,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简称为“一化三改”。“一化”指的是国家工业化,而“三改”指的就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自此,新中国正式开始了向社会主义制度转变的征程。
年《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这样写道:“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新年伊始的号召热情洋溢,吹响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号角。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一年正式开始执行。
至年,中国派出政府代表团前往苏联学习发展经验。年6月,国家结合苏联给出的建议,初步拟定了五年计划的草案。年初,中央完成了五年计划的初稿。年7月30日在全国人大正式通过一五计划。年底,在一五计划指导下,各项经济指标已经超乎预料,中国超额完成任务,中国的经济水平明显提高,工业体系逐步完善,一五期间,我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那些发达国家的进程,经济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表明我国所选的方向是正确的。
一五计划的成绩是斐然的,是令无数共产党人为之骄傲的。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交通运输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一五计划这份骄人的成绩单是中国给新生国家如何发展工业化这个问题的最完美的答案,这份满分的答卷离不开三个原因:其一我们从国情出发,确定了工农业生产的增长指标,充分发挥了共产制的优势;其二是注重了发展的综合平衡性,优先发展重工业,打散那些过于集中的工业地区,统筹兼顾,其三是注重群众的力量,获得了外力的援助。
PART02
社会主义改造
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进度一样也没有落下。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一五计划的实施,新中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在大力向前推进。
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大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年,党先后作出关于农业社会改造的两项决议,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农业合作化开始时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它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业合作化运动,同时也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国初期的个体手工业,以一家一户为一个经营单位,生产规模狭小,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为了解放生产力,克服个体生产的自发性和落后状态,必须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有利于手工业本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实现国家工业化、加强工农联盟。
到了年,已有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在同时推进。资本主义工商业是新中国初期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私营工商业中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牟取暴利而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甚至采取种种不法手段,严重扰乱经济秩序。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营经济力量的增强,公私合营经济出现并有所发展。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像在年的春天里,河南安阳县有一个村,18户贫下中农组织起来,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些中农说:“你们先走,我们看看再说。"一些富裕户讽刺地说:“一伙穷光蛋还想办社哩,没有见过鸡毛能上天!”这个农业社刚成立时,的确有很多困难。社里仅有的7头耕牛,因为没有草料喂,瘦得跌倒后站不起來。大车、土犁等农具也都破破烂烂,残缺不全。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社长对大家说:“我是共产党员,家里再困难,三天不吃饭,也要坚持领导大家把社办下去,绝不向困难低头!”社员说:“非叫鸡毛上天不行!"社员齐心协力,苦干一年,生产发展了,产量提高了,社员收入增加了,生活得到改善,组织起来的优越性显示出来了。没有入社的农民说:“穷大社变了样,鸡毛也能绕天飞。”于是,他们纷纷要求入社。"年秋,全村80多户贫农和中农,全部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到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PART03
全国一大、中共八大
在这段时间里,还有两个对新中国制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全国一大的召开与中共八大的召开。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急需进行。值得大家注意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时就已经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那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时不召开全国一大呢?这是因为啊,在建国初期,由于人民解放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各种社会政治改革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恢复经济也需要一个时期,条件尚不成熟,因而采取了协商产生的过渡性办法。
而到了年,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了5年的努力奋斗,已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革命成果能够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巩固下来,使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更加完备,就必须及时召开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结束由《共同纲领》替代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于是,在万众期待之中,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用法律为新中国未来发展保驾护航。
时间来到年,经过了4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发展,我国进入了重要的历史转变时期。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意味着中国从此进入无数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任务将由政治革命转向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发展岔路口,中国急需一盏明灯指出未来正确的发展道路。
于是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新党章。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共八大的召开可以说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为中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PART04
外交事业的发展
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年4月至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会上进行了积极的外交努力。会议最终就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从而缓和了亚洲及世界的紧张局势,巩固了中国南部边界的安全。在会议期间,周恩来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风度,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年4月,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会上,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的代表团举行会晤,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新中国积极发展外交事业,以一个爱好和平,尊重他国的大国姿态,赢得了国际上无数国家的称赞,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为中国接下来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工业方面,新中国通过一五计划的成功,改变了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我们国家的建国根本和基础,为后来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铺垫。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社会制度方面,经过三大改造,国家基本完成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制度转型,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部宪法的颁布让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了中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新中国成立五年来的新胜利。首先把实现国家在过渡时期总任务的具体步骤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外交方面,通过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基本方针等外交成就,让新中国在国际上初步站稳脚跟,为未来中国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打下了基础。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很幸运,也很骄傲,能够背靠着如今这么繁荣富强的祖国。但我们同时也不能忘记,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幸福,是党的先辈们一点一点努力得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我们作为中国伟大复兴之路新一代继承人,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当鉴古至今,努力学好党史,完善自身,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强国的事业添砖加瓦。
这是一段和平却不平静的历史。中国,这个仅诞生3年的新生国家,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用一五计划,敲开了国家工业化的大门;用三大改造,成功转型为社会主义国家;用全国一大,奠定了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石;用中共八大,指明了未来发展的道路;用和平外交,展现了我大国风姿。
往期推荐:
四史讲堂第六期-抗日战争——相持与反攻的号角
四史讲堂第七期-解放战争
四史讲堂第八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文字
杨屹绵
编辑
万启超
审核
田弘长
部分资料来自网络
长来长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