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高原行看西藏最险最苦的地方

医院订阅哦

西藏有句话,叫做“险在昌都,苦在那曲,远在阿里”。这次我们去西藏采访的路线是“昌都—那曲”,恰好赶上了西藏最险和最苦的两个地方。其中,昌都地处横断山区和三江(金沙江、怒江、澜沧江)流域,山高谷深,地势险要,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那曲位于藏北高原,平均海拔米以上,有广袤的无人区,空气含氧量只有不到内地的一半,当地人戏称这里一年只有两季:一个是冬季,一个是大约在冬季。

在这样的地方,脱贫攻坚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当地干部群众是怎么干的,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澜沧江畔的昌都市芒康县盐井乡,这一块块咖啡色的小方块,是不是很像巧克力?其实,这是当地的国家级非遗:盐井千年古盐田及制盐技艺。千百年来,层层叠叠的盐田是当地人收入的主要来源。

如今,随着这里旅游业的兴起,村民们吃起了“非遗饭”,收入大大提高。28岁的扎西拉姆还玩起了直播带货。除了分享晒盐的过程,她还把村民们自产的白盐、红盐、桃花盐以及葡萄等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分享到网上,帮助村民增收。

盐井乡所在的芒康县南部三乡处于澜沧江干热河谷地带,海拔低、温差大、光照充足,有多年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历史。近年来,当地利用这些优势,发展葡萄种植和葡萄酒产业,葡萄年加工产值达余万元,带动户建档立卡户脱贫。

离开芒康往北走,要翻越约米的觉巴山,山路九曲十八弯,近米的高差让它成为川藏线著名的险要路段。不过,觉巴山隧道即将建成通车,这段天险将成为历史。“十三五”期间,西藏公路交通完成投资超过亿元,新建农村公路3.82万公里,全区高速公路里程达公里,目前仍有几条路在建,通车后将达到公里。

路通了,人、钱、物、技术就流动起来了,产业旺了,村民富了。在边坝县草卡镇,人们从内地学到了技术,搞起了温室大棚蔬菜种植,在高原上种出了西瓜。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以往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偏远地区的农牧民搬到了政府提供的免费房子里。这位名叫巴桑的藏族老奶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住的是土房子,如今搬进了小楼房。她说:“现在党的政策好,自己要是能年轻10岁就好了,能多享受享受这样的好日子。”

每家贫困户家里都有这样一个服务袋,方便核实各项政策落实情况。

当地一所小学里,一名小学生在认真学习藏文书法。

在海拔米的那曲市色尼区噶尔德生态牧场,牧民们正在挤奶。通过组建“龙头企业+县牧业公司+合作社组织+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农牧民以自家草场、牲畜、劳力等入股,实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东,收入大大提高。

那曲市聂荣县色庆乡杂玛多种经营合作社,加入合作社的农牧民工人正在制作奶渣。

近年来,通过实施极高海拔地区居民生态搬迁、生态岗位扶贫等措施,西藏等地实现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双赢。驱车从藏北广袤的羌塘草原经过,不时会和野牦牛、藏羚羊、岩羊不期而遇。

这次采访,我们走访了西藏昌都市的芒康县、左贡县、洛隆县、边坝县,那曲市的比如县、色尼区、聂荣县、嘉黎县,行程近公里,所到之处,干部群众说的最多的就是身边的变化。有干部群众动情地说,60多年前,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如今,我们和全国人民一道奔小康。这是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件大事!

本期编辑:张洋、支辛

一周精选制止浪费,餐馆的责任得扛起来手绘

一粒米的旅程视频

敬惜一粒米,你我共同做起▼更多精彩热文▼?[收藏]人民日报12篇评论“剑指”形式主义顽疾?武汉伢,请打开这封十年后的来信?疫情如镜子,照见了人心?关于香港修例风波的十五个真相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cangribao.com/xzrbrc/227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