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市灾后恢复重建,600天里发生的

●梳理汇总恢复重建项目项、总投资.48亿元

●户民房重建,已开工建设户,完成投资.18亿元

●3个特色小城镇建设已完成投资7.53亿元,个整村推进项目完成投资5.84亿元

●公共服务项目完成投资.1亿元

●交通运输灾后重建项目完成投资4.6亿元

年4月5日,尼泊尔发生里氏8.1级地震,强震波及日喀则市吉隆、聂拉木、定日等地,顷刻间山崩地裂、房屋坍塌,家园破碎。

地震造成日喀则市近30万人受灾,5万余人饮水困难,13万余人紧急转移安置,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达多亿元。

灾难浇不灭燃烧的希望,痛苦摧不垮挺起的脊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倾力救援和全国人民的爱心援助中,日喀则人民擦干眼泪,用汗水和双手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让幸福生活的梦想重新起航!

地震天后,行走在日喀则大地,一处处规划整齐、富有民俗特色的新村在灾区废墟上拔地而起,一栋栋整洁漂亮、坚固浑厚的藏式新房矗立在人们面前。灾区处处,正升腾起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图为吉隆县折巴乡桑旦林村灾后重建民房。新华社记者刘东君摄

亲切关怀科学决策

走进位于喜马拉雅南麓的定结县陈塘镇,记者看到,一幢幢漂亮的小楼错落有致地坐落在山腰上。

已搬进新居的雪秀玛村村民拉巴说,“4·5”地震后,房子倒塌了,当时心里很难过,没想到这么快,党和政府就给他们建起了新房,让他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

“这一切都是党中央亲切关怀、自治区坚强领导、全国倾情援助、日喀则干部群众努力奋斗的成果。”面对记者的采访,日喀则市委书记张延清铿锵有力地说道。

震后百废待兴,灾后重建迫在眉睫。“4·5”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要求全力做好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孙春兰、刘奇葆等国家领导人赶赴日喀则市实地检查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自治区党委、政府高瞻远瞩、果断决策,及早谋划重建新家园的大计,有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强力支持下,中央下拨灾后恢复重建资金.48亿元,灾区各项恢复重建工作有序进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高原震区灾后重建模式。

张延清介绍,日喀则市委、市政府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紧紧围绕“大干两年、三年见效、建设一个美丽日喀则”的总体要求,精力向重建集中、财力向重建倾斜、人力向重建转移,抢抓时间节点,统筹协调推进,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还一个和谐文明幸福美丽日喀则。

两年来,日喀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抽调精干人员成立市灾后恢复重建办公室,及时开展震后灾害损失核定、统计及上报等前期工作。加班加点反复梳理汇总恢复重建项目计划表,梳理项目项、总投资.48亿元。

年4月1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4·5”尼泊尔地震西藏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日喀则市“4·5”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日喀则市“4·5”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相继印发执行。

记者了解到,恢复重建决战打响以来,日喀则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规划设计再优化、城镇品味再提升、资金整合要集中、产业发展要同步、相互学习要主动、工作分工要明确、重建时间要细化、建设质量要过关、督促检查要到位、审计工作要跟上”等10项具体举措,有效推动了重建工作进度。

目前,日喀则市灾后恢复重建完成投资50.04亿元,户民房重建,已开工建设户,完成投资.18亿元;3个特色小城镇方面已完成投资7.53亿元;个整村推进方面已完成投资5.84亿元;桑珠孜新区建设已完成投资3.亿元;公共服务方面包括教育、卫生、文化项目完成投资.1亿元;交通运输灾后重建项目完成投资4.6亿元。

规划先行科学重建

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艰苦不怕吃苦,风雪强斗志更强。

虽已是初冬,行走在各受灾县区,仍然一派繁忙景象。一面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一个全新的日喀则正在崛起!

在定结县扎西岗乡中心小学,投资6万元的新学校主体建筑已建设完成,正进行建筑物装饰。

扎西岗乡中心小学校长达瓦罗布说:“地震后,学生们都在乡文化站办公室上课,各班都挤在一个办公室。新学校建成后,将会有力解决全校师生上学和住宿的问题。”

日喀则市市长刘虎山介绍,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是日喀则灾后重建的主旨所在。日喀则市委、市政府提出,绝不能让任何一名受灾群众挨饿、受冻,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将民生工程排在优先位置。

在所有的恢复重建项目中,城乡居民住房、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项目被确定为优先位置。学校、医院、老百姓住房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也成为整个灾后重建中开工最早、进展最快、建成最多的项目。

民生大如天,枝叶总关情。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日喀则市将民房建设工作作为核心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市、县、乡、村4级干部工作责任制,狠抓落实工作,确保民房重建工作有效推进。

在桑珠孜新区,记者看到,一处处规划整齐、富有民俗特色的新村拔地而起,一栋栋整洁漂亮的藏式新房矗立在人们面前。

“看到新房后,我的心就安下来了,也有了归宿感!”谈起在异地适应过程时,樟木镇樟木村村民次仁卓玛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到目前,日喀则市户农牧区民房重建工作在经过紧张施工后,已全部竣工,灾区群众已陆续迁入新居生活,满脸笑容的灾区群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在定结县陈塘镇陈塘村,住进新居的村民扎西次仁笑着告诉记者:“今年夏天,别村的亲戚们来串门很羡慕。我就说,不用羡慕,你们村会有更漂亮、结实的新房,政府很快就会建好。”

日喀则重建办副主任达春介绍,经过广大参建者的顽强拼搏,已完成了户农牧民住房重建,全面完成可修复住房维修加固,个整村推进、3个特色小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项目实现了全面开工。一些支撑长远发展的产业项目相继开工或建成,为两年重建赢得了主动。

感念党恩永跟党走

在定结县扎西岗乡扎西岗村,一排排新家拔地而起,每家每户屋顶,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谁也不会想到这里曾是地震灾区。

班典在灾后重建中盖起了80平方米的新家。他深知这一切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给予的。他说:“这一切是党和国家给予的,没有共产党,我们就不会有现在的生活!村中所有五星红旗都是群众自愿组织插上的!”

感党恩的不止有班典,在吉隆县各乡村、在桑珠孜新区樟木小区、在地处边境的定结县……农牧民群众用自己的方式向党和政府表达感激之情。

吉隆县折巴乡郭巴村,今年75岁的次珠老人见记者到来,主动到记者身前说道:“现在的社会真好,为群众盖房,让自己在自家新房建设中工作,增加收入。这要是在旧社会,想都不敢想!”老人说:“郭巴村以纯牧业为主,很少有人定居。现在看到犹如天宫的新家时,他们也不舍得走了,大部分人留在村中,组织青年集中放牧,这对我们老人来说,也有个人说说话,真好!”

桑珠孜新区樟木小区,在新中国六十七华诞到来之际,从樟木镇搬迁到桑珠孜新区的夏尔巴群众,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升国旗仪式。

“我们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来感谢党中央及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怀,感恩伟大的祖国让我们生活安定。”今年65岁的曲珍老阿妈激动地说道。

记者了解到,自治区党委、政府从保障樟木镇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推动樟木镇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的高度出发,作出了樟木镇整体搬迁,易地重建,在新区内高标准建设珠峰文化旅游创意园区,让受灾群众就近就便实现就业,打造全市宜居、宜业、宜游的新高地,打造全区一流的样板小区。

已是古稀之年的西绕老人动情地说:“地震中,是解放军和党员干部将我们从废墟中救了出来;现在,党和政府又为咱们解决住房、就业、就学、致富等问题,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党和人民的恩情。”

走进定结县确布乡拉贵村,独具特色的藏式新居、排列有序的崭新院落、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无不展示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拉贵村,村民们准备用集体乔迁新家的方式,来感念党恩。

已年近八旬的次珠老人说:“我是经历过旧社会的人,如今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觉得像做梦一样!现在,我就在教育我的孙子孙女,要知道惠从何来、惠在何处,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要认真学习知识,争做一个对社会、对家乡有用的人。”

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用双手重建家园,用双手开创未来。

地震后,千千万万灾区干部群众,迅速从废墟中顽强站立,动手建房,以顽强的毅力和艰辛的汗水重建家园。“等靠要不是办法,勤努力早建家园”等口号,成为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精神的生动写照……

吉隆县吉隆镇热玛村村民赤烈是一名木匠,长年在建筑工地打工,从去年底开始,他就带领全家打水泥砖准备建设新房的材料,整个冬天下来,他家打了多块水泥砖,不仅能满足自家建房需求,还能支援村里人。

如今,赤烈一家已搬进了足有多平米的新家。谈起这一切,赤烈说,不能什么事都等着政府来做,我们既要靠党的好政策,也要靠自己的双手,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在灾区各处,记者看到,日喀则市是上下一心,形成了由市委、市政府总负责,县区党委、政府作为实施主体和地方责任主体的重建实施机制,明确了市、县、乡、村各级主体责任,建立了市级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乡级领导包村、村委领导包户的制度,确保了工作有人干、责任有人担。

达春介绍,各县区按照自救为主、扶持为辅,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主体作用,积极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实现了群众致富增收与灾后恢复重建互利共赢。

灾后重建以来,聂拉木县引进两家商砼站和4家砖厂;吉隆县引进钢筋、木料、水泥、铝合金等建材销售点4家,储备木材5方、水泥砖3万块、基础砂石料6.5万立方;定日县同钢筋、木材、水泥等建材销售企业达成销售协议;定结县群众参与水泥砖制作近万块。

困难当前,党员干部是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一言一行,寄托着群众的厚望,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

灾后重建工作中,吉隆口岸管委会副主任、吉隆县发改委主任李臣不仅负责全县灾后重建的规划设计,还负责吉隆镇全镇民房建设的技术指导。吉隆镇是地震重灾区,全镇11个村民房几乎都要全部重建,涉及户数户,任务十分繁重。

今年,吉隆镇民房建设大面积开工,李臣迅速投入到灾后重建中。每天他都要奔波在各个村,围绕地基开挖、圈梁构造布局、钢筋捆扎等多个环节开展指导,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他认可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李臣告诉记者:“白天从早忙到晚已是家常便饭,到了晚上,满脑子想的仍然是钢筋、水泥,就怕哪家的房屋建设质量不过关。”超常的工作量,几个月下来,李臣变得又黑又瘦。

在聂拉木县各个乡镇,谈起副县长苏一兵,群众都纷纷竖起大拇指。

苏一兵是县重建办副主任,还是门布乡的包乡干部。聂拉木县民房重建达户,基础设施项目17个,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7个,仅今年重建资金就达14亿元,苏一兵肩上压力是相当大。每天,苏一兵都奔波在各个乡镇,或了解群众需求,或实地了解项目可行性和进展情况。

超体力的透支,让苏一兵累倒在岗位上,医院,可第二天一早,他又出现在了工地上。同事们都劝他好好休息两天,可苏一兵却说道:“轻伤不下火线,事情这么多,我每多休息1天,群众的房屋就要缓建10天。”

不等不靠,顽强拼搏——这就是日喀则人奋进的写照!

从我做起,重建家园——这就是日喀则人坚定的信念!

天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特殊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日喀则以实际行动谱写了坚韧不拔、巍峨不屈、敢为人先的“珠峰精神”,让一个个重建奇迹,诞生在曾经满目疮痍的日喀则大地!

本期编辑:张沁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cangribao.com/xzrbrc/224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