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措女藏族祖籍青海乐都县年12月在西藏阿里噶尔昆萨地方
岗措女藏族祖籍青海乐都县年12月在西藏阿里噶尔昆萨地方
年在中央民族学院民语系藏语文专业学习,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
担任过本科的《现代藏文》、《藏族文学史》、《藏族当代文学》、《吐蕃文献选》、《藏区旅游》、《藏族民俗》、《民间文学概论》、《日语入门》等课程;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民间文学研究》;硕博研究生的选修第二语言课程《初级藏语》。
年博士毕业,研究方向:敦煌古藏文文献,毕业论文:《大唐西域记》藏译文研究。
年9月申请批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多语种背景下的藏语教学实践
——以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零起点班”和研究生“二语”藏语文教学为例
岗措
(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北京)
[摘要]21世纪以来,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招收了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本科学生来学习藏语文。同时,为研究生选修民族语开设了“初级藏语”课。除了母语结构与藏语结构相像的其他民族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少有偏误句子以外,母语为非藏语的学生在学习藏语文的实践中受到汉语模式的影响,出现了许多语法或句子结构方面的偏误。本文主要梳理、总结、归纳学生作业中所出现的错误,通过对比纠正错句,提出教学对策,以加强学生学习二语的兴趣,取得二语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藏文;零起点班;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03--08
一、引言
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教授藏族以外的各民族学生共同学习藏语文是个老传统,自创立藏语文专业起就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学生不仅有国内的,如:汉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满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苗族等,还有外国留学生,如: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匈牙利、日本、韩国等国的。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毕业的各个班级基本都是面向各民族学生,教师使用汉语普通话作为课堂用语,教授藏语拉萨方言学习藏文(有时会招安多方言班)。从70年代开始招收藏族班(只限西藏自治区),与汉族班并存,强调用拉萨方言授课。改革开放以后,从年开始面向全藏区(五省藏区)招生(以藏族为主),强调使用书面语授课。进入21世纪,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藏学院开始招收藏文初学者的班级,如:年至年招收过四届藏学和行政管理的“双学位班”(需用汉语解释藏文的双语班)。如今从年至年已经招收了三个年级的“零起点班”,无论称呼如何变化,不管叫“汉族班”还是叫“双学位班”或“零起点班”,对于教学实践是一样的,即:使用汉语普通话为课堂用语。该专业几十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使用汉语讲解藏语文的经验,出版了诸如《拉萨口语词典》[1]、《拉萨口语读本》[2]等工具书和教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世纪以来,教师坚持提倡学生用母语思维、用自己的汉语方言对照藏语发音,以达到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偏误减少,藏语发音准确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作业的优良率。具体到教学实践,首先要认识藏汉不同语言的句法结构,从语法入手指导学生掌握藏文的特点和规律。
二、藏语文的特点
现在使用的藏文是公元7世纪由吐蕃大臣吞米·桑布扎根据印度古梵文,结合藏语的语音特点创制而成的,藏文历史名著《西藏王统记(年成书)中记载道:“为了向民众宣传十善法,派了七名智商的人去学习印度的梵文,其中的吞米·桑布扎回到吐蕃后,根据吐蕃语音的特点将梵文50音改制成30个辅音字母,四个元音符号的藏文……”[3]藏文在之后的运用中进行过几次文字规范的运动,今天使用的藏文就是经过文字厘定后的藏文,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统一的文字表达形式。20世纪90年代,即:年6月藏文正式拥有了计算机编码的国际标准,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中第一个拥有国际标准的文字。[4]
外民族学习藏语文必须要认识藏语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1.藏文属于拼音文字
藏文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另外每个辅音字母单独使用时,都暗含一个元音(a)。辅音和元音的拼音规则是围绕基字前后上下的组合,对于初学者藏文字形不像英文字母那么熟悉,会感觉字母相叠有点立体。一般通过一两个月的学习,能够初步掌握藏文拼音规则。
2.藏语的句子结构
藏语是SOV结构,即:主+宾+谓结构,藏语中谓语动词跟在做宾语的名词之后,而汉语是主谓宾结构,二者有很大区别。
试对比句子:
汉语藏语
我在写字。nga[s]yigebrigiyod.
主+时间副词+谓+宾我(主+格)+字(宾)+写(谓动现在时)+(第一人称句尾现在时)
从对比中看出藏语句子有以下几个不同点:(1)主宾谓结构(2)有格助词(3)谓语动词有时态变化的词形(4)拉萨话的句尾有人称时态变化。
藏文虽然是统一的,但西藏日报藏文版的藏文叙述,受现代卫藏方言的影响,句尾在句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卫藏方言改变了古老藏语中的复辅音,句尾和声调逐渐取代了复辅音的语法作用。
在卫藏方言中句尾的语法作用有两个:
(1)区别人称动作的时态变化。
(2)区别第三人称动作的状态表达。
因此,句尾的这些多种变化对一个完整的句子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需要初学者下功夫牢记。
3.藏语中形容词紧跟名词之后
试对比词组:
汉语藏语
红衣服gosdmarbo
形+名衣服(名)+红(形)
虽然汉藏两个语言中都用名词和形容词的组合,但顺序不同是各自的一大特点。汉语中诸如“大房子”、“小汽车”之类的词组,在藏语中就成为了“khangpa(房子)chenpo(大)”、“modra(汽车)chungchung(小)”的组合。形容词本身也有不同的表达法:
(1)词干和后缀组合类,此类形容词由不同的后缀表示形容词原形和形容词比较级、形容词最高级三个层面,分别以后缀po、wa、shos来表示,如:黄色serpo(原形)、serwa(比较级)sershos(最高级)。
(2)词干重叠类,此类形容词只有词干没有后缀,由词干重叠来表示原形,比较级和最高级与第1类相同,如:小chungchung(原形)、chungwa(比较级)、chungshos(最高级)。
除此之外,藏语有相当一部分形容词与汉语中的形容词不是对等的,如:眼睛眨巴眨巴,汉语中“眨巴”算动词,而藏语中kemkem这个词有动作和形象双重词性,算形容词。
4.藏文中的数词紧跟在名词或量词之后,量词少
试对比词组:
汉语藏语
一本书debgcig
数+量+名书(名)+一(数)
汉语中有丰富的量词变化,但藏语中的量词主要是表示重量和容量的量词,而且这时候数词1和2已
经不是基数词,三以后与基数词相同。如:
汉语藏语一斤羊肉lugshargyamagang数+量+名羊肉(名)+斤(量)+一(容量词)
5.藏文的动词有四个时态的词形变化,读音随着词形也有变化,即:现在式和未来式、过去式、命令式等。试对比:汉语藏语
吃zabzavbzaszo
没有时态变化(现)(未)(过)(命)
举例说明:(1)nga[s]smanbzasbayin(译:我吃药了。)
我(主+作格)+药(宾)+吃(谓语动词过去时)+(第一人称过去时句尾)
(2)bkrashiskyiszamabzavgyired.(译:扎西要吃饭)
扎西(主)+(作格)+饭(宾)+吃(谓语动词未来时)+(第三人称未来时句尾)
(3)nadba[s]shingtogzabzhinvdug(译:患者在吃水果。)
患者(主+作格)+水果(宾)+吃(谓语动词现在时)+(第三人称现在时句尾)
通过例句我们得知藏语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有词形变化,这种变化给初学者带来了难度。藏文动词时态表通常会编辑在词典的附录中,以便初学者查阅。
6.藏文中的指示代词紧跟在名词之后
试对比词组:
汉语藏语
这本书debvdi
代+量+名名+代(无量词)
通常藏语中的指示代词紧跟在名词之后,但当没有具体名词的时候,代词在句子之前指代主语,这种变化初学者往往受到汉语句子结构的影响,常常容易混淆。
举例说明:
(1)vdingavidebred(译:这是我的书。)这(代)+我的(定)+书(名)+是(动)
(2)debvdingavired(译:这本书是我的。)书(名词)+这(代词)+我的+是
7.藏文中有八个格助词(根据古印度梵文语法中的八个格演变而来)
(1)主格以名词或代词表示主语
(2)业格以助词表示动作的对象或地点
(3)作格以助词表示动作发出者
(4)为格以助词表示动作的目的
(5)从格以助词表示事物的出处
(6)属格以助词表示领属关系
(7)于格以助词表示事物存在的处所
(8)呼格以感叹词表示感叹、惊讶、悲伤的心情
汉语句子是依靠语序来表达意义,而藏语句子要依靠许多格助词来表达意义,格助词在藏语中起着重要的语法作用,不可缺少,需要初学者学习时千万不能遗漏和混淆。
8.学习藏文离不开藏语,千百年来藏族操各地的方言说话,走动多的人能说几种方言,这是大家羡慕的对象。读书的人尤其是出家人,因为有完整教育体系的寺院教育,操各地方言的出家人前往主寺进一步深造,全凭文字功底辅助听讲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以卫藏方言的表达形式为共同语的理念,西藏的拉萨和日喀则、山南等地区是旧西藏地方政府的所在地,是藏族文化圈中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的中心,以卫藏方言为共同语是藏族在实际交流中自然形成的现实需要和普遍愿望。人类需要共同语是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广泛交流的需要。在年国家语委制定了藏语标准语,定义是“藏语标准语‘以拉萨书面语音为标准音,以卫藏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藏文传统文法为语法规则’”[5],从此,卫藏方言就成了藏语共同语。卫藏方言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弱化了藏语古音中的复辅音,并且逐渐形成了能够区别意义的声调,这是它与其他方言有很大区别的特点。
藏语卫藏方言的特点如下:
(1)清音多浊音少
(2)敬语成系统
(3)句尾的变化表示不同的时态并成系统
(4)语言整体变得婉转、柔和
整理者:吉塔宗
-12-3
版权属于本公众品台,未经允许,请勿擅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