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推荐两个 你恐惧什么?你问。
我不恐惧什么可我要说我恐惧。
傻孩子,
彼岸,
你说什么?
你不懂,
你爱我吗?
不知道,
你恨我吗?
不知道,
你从来没有过?
我只知道早晚有这一天,
你高兴吗?
我是你的了,同我说些温柔的话,跟我说黑暗,
盘古抡起开天斧,
不要说盘古,
说什么?
说那条船,
一条要沉没的小船,
想沉没而沉没不了,
终放还是沉没了?
不知道。
你真是个孩子。
给我说个故事,
洪水大泛滥之后,天地之间只剩下了一条小船,船里有一对兄妹,忍受木了寂寞,就紧紧抱在一起,只有对方的肉体才实实在在,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
你爱我,
女娃儿受了蛇的诱惑,
蛇就是我哥。”
在问谁?心的问答,人最原始的诱惑?
全文最后一段
“众人一起扑向你,冲你吼叫,声音又都憋在喉管里。你只得推开他们,一个一个嗡然倒地,纸做的那样轻飘,无声无息,周围便一片死寂。你顿时也就明白,那门洞布帘子背后,铺板上躺着的那人正是你自己。你不肯就这样死去,翻然要回归人世。”
原来肉体的灭亡,正如苏格拉底临终的话,才是精神的开始。
其实对于选择,人能思考,纠结的时候,已经有了答案,因为你已经开始怀疑原来的路
就像你已经开始怀疑,全人类
《经典悖论漫游》这本书放在哲学类是因为思辨本身就是哲学问题。相对于前面几本,这本相对浅显。而这本书中,如手表定律等等解决了我心中很多无法理解我的悖观。可以说,这本书让我形成逻辑虚无论,因为,逻辑本身也不太可靠。比如芝诺悖论。
历史类
《剑桥中国晚清史》一部外国人编的中国史,相当枯燥,但是,其对于中国晚清阶层分析,对西藏蒙古地域分析等等,和中国史学完全不同,我花了一个月晚上零碎时间读完,感觉到,社会奔溃绝对不仅是外敌,内部也有作用,强烈喜欢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写的,以为所谓旧史学集大成者,其对林则徐此公的迂腐等等评论与教科书讲的大相径庭,其正是文人以史学为副业的典范,牛叉啊!页数又少,实乃必读
《太平天国史》我曾欲写一部关于太平天国的历史,故读完这部天国史最权威的著作,这是罗尔纲先生写的,罗尔纲先生治学相当严谨,据说飞机轰炸都不怕
但书中充斥阶级斗争法,估计没几个门外汉愿意读,但其笔力在,我读着津津有味。这本书让我见识了考证的大精神。
其实细细想来,正史是给喜欢的人看的,野史也是,我曾想和人讲真正的历史,发现不夸大,不加点东西,真的很少人看,呵呵,纯历史和逻辑一样,每个人表面上都喜欢,你一讲起来,听着渺渺。
(为了写天国史我翻过很多人清史读这一时期,如清代全史第七卷,黎东方的细说清朝等,基本是原文抄下,而有个重要的人
黎东方(年9月15日—年12月30日),河南省正阳县皮店乡人,原名智廉。年9月15日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年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父黎淦,清朝举人。黎东方早年接受私塾教育,在清华攻读史学,为梁启超弟子。后留学法国,专修法国大革命史于马第埃教授之门,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付以[最荣誉记名](为该校20世纪第一人)。年8月回国,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主讲历史、哲学,年至开封,任东北大学教授。年9月24日在重庆中一路黄家垭口实验剧场,卖票“品三国”,每张门票40元法币(约2美元),盛况空前,被称为“现代东方讲史第一人”。抗日胜利后,应赛珍珠之邀赴美。年归国任贵州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年与林语堂在新加坡共创南洋大学。自中国文化大学教席退休后,定居在加州圣地牙哥,专注写作,出版《细说明朝》、《细说清朝》以及《细说民国》等书。年12月30日病逝于美国。
《晚年周恩来》,我党的禁书之一,是高文谦先生写的,其中写出的那种周恩来的无奈与兢兢业业。和高华先生那本红太阳恰好构成中共建国双峰政治中隐藏的东西
当然,颠覆是完全的,举个例子,周总理骨灰扬撒大海,官方给出的是“生不留子,死不留灰”,高文谦先生给出另一个解释,我不说对不对,就是怕人鞭尸
历史就是这么赤果果,尤其是近代史
《红朝史记》,用文言文写的历史,真是万某最喜欢的,其文笔生动而能古今官职类比,其古文功力深厚也就罢了,对谥号了解等各种。其中写法真心和古法相似
而历史的史实写得也很好,但目测这都是网上人写的,可见,高手太多!
《晚清七十年》唐德刚也是我读到海外思想,他的文章充斥对大陆的批评,对毛老人家的批判等,拨云见日?
这是我一开始看的历史书,开始了我对近代史,而且不信任官方史的开始。
突然想到他的历史三峡论,百度上是这么写的
唐德刚教授的“历史三峡”理论,作为一支单一的理论,更确切的说,是作者对于政治社会转型的方向与前途的看法,远未构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兰州大学凡建辉教授)
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并没有找出通过所谓“历史三峡”的发展道路,亦未能推知此次社会转型后的社会政治形态(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以上两种批评,是常见的无知者批评有知者的姿态,毫无道理,隔靴搔痒,不知所云。
《金庸袁崇焕评传》,金庸袁崇焕评传中体现的史学功底,比如对赵率教那种从怕死趋炎附势到为了大义而死,衬托袁崇焕,果然文学家。金大师真乃神人也。不是我说,我从不觉得《明朝那些事儿》很多观点对,我不愿意给他一个地方,因为写得不够好,诸如《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1-历史的坏脾气》,《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2-历史的底稿》写得都比他好,更别提依正史写得东西了
《胡耀邦传奇》我感觉当年,大家是对的,奇怪我会推荐这本书。
《陈良宇传奇》这本书对我感觉就是陈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分子,如何不得入党,度过人生超级郁闷的时代,而后来如何运用权术成功
我个人认为他会平反
参看维基百科:
陈良宇既无红色家庭背景,也没有革命战争年代的突进机会,是主要依靠自身的奋发努力而逐步走上领导岗位的中共官员。在沪主政期间,由于其努力加速上海经济发展、市政建设和产业升级;提高上海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透明度;改善民众的实际生活水平并保障上海市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福利等等均得到了上海绝大多数市民的赞许。
陈良宇推进城镇化的举措虽然不被当时的中央政府所乐见,但是在中共十八大之后,新一届政府却大力主张推进城镇化,并认为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增加民众收入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从这点看,陈良宇当初的政策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87]。
陈良宇动用社保基金进行投资的行为成为了高层将其罢黜的理由,然而,从投资本身来说上海社保基金的投资获得了盈利,上海的社保基金亦得到了扩充,而同时期全国社保基金却均处于亏损状态。在陈良宇被免职后,中国开启了养老金入市的试点工作,社保基金也被用于投资京沪高铁的建设并参股运营,而通货膨胀带来的社保基金实际贬值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陈良宇的社保投资行为亦属于开拓创新之举,为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及合理利用作了探索与尝试
部分舆论及坊间评价认为:陈良宇在中国官员中属于较为有才干和清廉的,其桀骜不驯、重义气的本性以及对官场圆滑处事的缺乏才是其遭到罢黜的重要原因;另外在中国特色的官场大背景下,类似陈良宇的问题在中国官员中所在多有,会否遭到高层惩处往往取决于权力斗争的需要,而陈良宇案不仅如此,更被部分媒体批为是“冤假错案”
所以我个人认为陈的传记之后绝对会有人重写
《霍英东全传》和《李光耀》一样,这些书都坑了我,之后我懂得越多越不相信,太假
社会文化类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法〕卢梭
在穷人和富人并存的社会里,自由只是一个圈套
他讲述了哪一刻权力取代暴力,自然臣服法律
从生物学角度来讲述演变但他对人是素食动物什么的我不敢苟同,是说牙齿平,肠子分几种之类
但主要思想我相当佩服,看完心界高了
《精英的兴衰》帕累托的著作,虽然一开始我就觉得这是一个不可证伪的命题,但出于对思想的追求,我看了一下,比如人们习惯用有色眼睛看待历史,如禁欲主义,嘲讽古人同样信奉现代迷信,都是深深震撼人心灵的思想。我能成为精英吗?
也就是从这本书我开始怀疑自己当时脆弱的价值观,想想觉得恐怖
《罗素论中西文化》五四毁了传统文化。其实我也一直觉得中国古文化百分之九十八是好的,除了集权和妇女不解放。他说中国人温顺泰然,其实也是,中国人其实被西方文化侵蚀,可悲啊!
《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只有服务于人生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多么深刻的领悟。里面相当震撼而记得的一句话是:需要历史,却有别于那些在知识花园中无所事事的人。此刻映照我的内心,多么共鸣!
《中国哲学八章》任继愈先生是冯友兰先生的侄女婿,一脉相承啊,其对于佛教文化,美学的研究正是我佩服的地方。诗无达诂,这句话用到哲学上美学上也然也尤其他区分出哲学使用思辨方法去探索分析世界,而宗教用信仰和直观来解释,比冯先生说宗教是哲学加一定上层建筑的区分更加点名正旨,而儒教将“天地君亲师”作为宗法制核心而与世俗政权结合的的方法更彰显其对社会透彻的分析,但任先生将儒家和所有教派对比显示儒家之错我个人认为反而突出儒家的牛叉啊
系类类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这一套系类我看了小部分,这个和《大家小书》系类是我觉得编的相当成功的书,两类都推荐
《老子注译》:从第一句开始就无语各种版本: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流传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在汉代为避文帝(刘恒)的讳,才改“恒”为“常”。,所以冯友兰先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解释不通了)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超无语
《墨子选译》墨子思想是我最佩服的,没有之一,简直就是共产主义。孟子说他无君无父,说这句话时孟子就是个2B
还有什么《阅微草堂笔记》《容斋随笔》和《聊斋志异》一样,超好玩的鬼故事get
我本科所谓的正史基本都是看的这套书中的,资治通鉴,宋史,新五代史,旧五代史,明史,清史稿等等。。。硕士都直接看正史了。将来一定买一套给我儿子看。
《原来如此》,这可是我超级喜欢的一本书,一种幽默的近代人物小记,真是乐死我了
其实这本书是饭后甜点式的,加深我对一些历史人物的印象罢了。也有大得,如刘仁轨是第一个打败日本人的中国人(他是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人,我室友也是,记得那时候天天和他说)等等
《黑色的五月》-印尼排华纪实,呵呵,毁三观不多说!
文学类
《文学回忆录》木心
“将宗教作宗教来信,就迷惑了;将哲学作哲学来研究,就学究了;将艺术作艺术来玩弄,就玩世不恭了,原因就在于太直接了。“
这句话,既列举治学错误方法,如佛家执我,必困;又说出距离才产生美这一真理;又强调杂学和学科互通之理;那“太直接了”如同四月大雪,寒彻人心。
这本书我只读了上篇,时间太少,下篇没来得及看。对我来说,简直是让我感到自己读书太少
比如之后我读《君主论》,《元曲》之类就是在这本书之后为了更了解而读
这本书对我最震撼的地方在于他解释了悲观的伟大性
真正的哲学,是不功利的,而伟大的哲学家上升到宗教级时,就有质的飞跃,变成冯先生的天人境界,就无法让常人理解,而且这是一个越来越悲观的过程,如基督,穆罕穆德,释迦摩尼,他们都存在巨大的悲剧心理,常人不过看眼前利益,高人能看出长远欲至,而如前几人已达到通了未来,悲天悯人,超脱众人而为整个宇宙悲哀的境界
正如读书,越读发现越读得少,越来越郁闷;而同时也对不读者抱有深深想法;而于自己思想与现实,现在与未来,则思维最脆弱,情感最真挚,越悲观
红楼系
周汝昌《红楼十二层》,吉吉借的,好书,让我明白红楼梦在思想上超越其他名著,也魔化了我,认为别人觉得牛的,是不是我不知道呢,这种思想从一开始就对我的思想
周汝昌《红楼小讲》这本书改造了我对胭脂的看法,薄施胭脂,原来是美人最好的装饰,女,尤其是美女,施之胭脂,益美,以其以自然之物施于自然之人。
王昆仑《红楼人物论》可以说这本书满篇充斥阶级斗争,毁去我小时候初读红楼时对袭人的喜欢,媚骨削去,傲骨徒生
插一句,也就是这本书让我爱上晴雯这个角色,后来我花力气考证晴雯祭日(生日不可考),之前一章有中秋,可见是八月十五之后,而祭文有“蓉桂竞芳之月”,即八月,可见是八月十五至三十。之后曹雪芹先生总有半日这种模糊时间概念,让我很难考证究竟那一日,而据电视剧所拍(老版的,新版就是个垃圾)大致在中秋后二三四日之间。后找到最权威红楼年谱有“年(壬寅年)9月27日(星期日,八月十七庚午日)晴雯含恨而终”,与我所划区域吻合。
喜欢晴雯,倒不如说是痛惜自己:“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世上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机遇稍纵即逝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豪气干云亦有何用?如此自己,可惜青春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今生自己,傲骨奇绝,雄心纵生,不知无意得罪了多少人,
最后一句就免了吧。。。。
《水浒论衡》这本书前半重考据,后半是书评,让我知道《水浒》也是有人研究的。其中对宋江心里的分析,还有宋江这么多人气不真实,晁盖被架空,权术充斥全书,始料未及
而且我在书中碰巧知道大丰以前叫台北,取“东台至北”之意,后来和真实台湾台北重名被日本人改的
金圣叹读批《水浒传》,这本书读过两遍。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最后林冲火烧军料场就是有他批注,写得太好,世有金圣叹,然后有水浒传,简直是让我觉得世界上岂能有如此知人者,有此知己,死而无憾
字数超了以下删了。
在这里我想说一句《水浒传》前施耐庵的序,我见过序中平淡中最缥缈的,虽然可能由于我对水浒传的钟爱造成的吧,那种对写书交友的态度,其中流露出的佛教道教那种思想,让人扼腕。因为超字数,忍痛删掉了难以言尽其意,缥缈模糊,道家思想,舍此何有?
杂类
《我们最幸福——北韩人民的真实生活》这只是一本小说,其实语言略夸张。但对性格人心等分析确乎给力。和电影《北逃》,都试图颠覆人们对集权社会主义国家抨击。揭露朝鲜有部分目的是反,共,谨慎。但其中对最后那段让我看出是小说的,之前我认为是纪实时,我那受伤的心灵
《君王论》如果说正常人觉得帝王应该广开言路,应该殚精竭虑治国,你就大错特错,帝王要在有为上而无为,帝王要树立人们的个人崇拜,要消灭权势大臣,只允许小圈子批评自己,大范围独裁。要学会夹缝里求生存。这本书拿破仑希特勒都读过,我个人觉得远超过厚黑学的思想。这本书毁去我对一个帝王需要清心寡欲荒谬想法,树立我新的领导观
《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
“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他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的。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这里面将一个人那种非常态的情感观描绘得淋漓尽致,那种充斥于五四时期的社会动荡后的社会现象,那种现在还存在于大学之中。和《颐和园》一样虚无缥缈,当然,颐和园是一般人看不懂,稍有点水平的看出虚无,爱情,病态,而大家才能看出政治。张之水平在于其那种才女的敏思,娇蕊,那种女人的复杂幼稚可笑可叹的心理,芸芸众生,拥着何多!
《中国小说史略》
看鲁迅作品很舒服,他的那些《呐喊》等等我就不推荐了,必读啊!至于文学,鲁迅在把握文学,更确切的说是把握小说非常有本事,也是他开创对小说的研究,此书中很多观点,虽然是对小说研究,但也可作为鲁迅观点,比如清官更误国
这不但小说有,现实也是,蒋廷黻写的近代史对林则徐的那些描写,不也写出,清朝清官多,亡国亦有啊!叶名琛算吗?
我曾看过一本摩罗《中国站起来》,开始觉得鲁迅误国,与罗永浩等人灌输的思想大异,曾特郁闷,如今,早不纠结喽!
《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至今仍有所惑,但得之多。曾写一《人间词话》顾拾,爱之深也,早忘了,难深言
《时间简史》
《果壳里的宇宙》这两本书都是霍金大作,都是我大一开学买的,没看懂,后来在一次偶然同学借了还回来看了,感觉只是单纯知识,思想独到之处真的很少
如果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宏观上的限制性和微观上的不连续性,其实谁又知道那么大,那么小是不是符合所谓物理定律呢?
《物理世界奇遇记》这本书是看亏的书之一,网上吹嘘十大颠覆书,我却感觉不过尔尔,谈不上颠覆,在美国是畅销书,可见中国基础教育的强大,作为一个拥有高中物理基础即可蔑视美国科普书,中国灌输式教育确实有其优势一面
《潜规则》
《血酬定律》吴思先生史学基础太扎实,从来据史论事,解释最难以理解的问题,为何社会会有这么多吃人的潜规则等等
这是由史学向社会学过渡我读过最神奇的文章,已不再是纯历史,而是带着解决或仅揭露社会问题,人情百态的水平
而对于我的影响却是悄悄把握从读书之路往回拉,把满口仁义的书揭露得赤裸裸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疯子,不想多说,和《悟空传》一样,都是心里疾病者的共鸣,我就是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的书,是我拿来解释自己那时的梦的,治疗自己可能存在的梦魇。梦倒是其次,书中解释的恋母排父情结等对我影响太大,这让我觉得自己理解的太少
《怪诞行为学》这是这个领域我感觉写得很好的了,想当初浪费大好时间研究,最后发现,所谓怪诞,不过是智者的讽刺吧了,商家用这样主导消费,那我们其他行为看似平常,是不是也是社会环境引导下的怪诞?有没有想过呢?
《古史辨自序》顾颉刚
之前在颉刚先生写过一篇《颉刚小随》,由于当时充斥扬鲁迅贬颉刚的心态,倒有点像反他了,最后没发,但其实我对他是相当敬佩的
他《中国史学入门》是我唯一一篇通读的全史,或者说全史书之史,他对"姜"为羊女,表现母系社会等等思维,确实非我等能及,而这本书我几乎完全忘了,而他的代表作《古史辨》我从网上各种找,下载,发现都是繁体版,但是,自序,是简体,写得太好了,几万字自序,容许我摘录下面一段文字,正好和我的这篇文章意境相似括号里是我的想法:
“我在那时,虽是要做这种大而无当的整理国学的工作,但我的中心思想却不在此,我只想研究哲学。(我选工科,不过是谋生糊口罢了)我所以有这种要求,发端乃在辛亥革命。那时的社会变动得太剧烈了,使我摸不着一个人生的头路。(当今之世,对我来说何尝不是呢?在徘徊,在模糊)革命的潮流既退,又长日处于袁世凯的暴虐和遗老们的复古的空气之中,数年前蕴积的快感和热望到此只剩了悲哀的回忆,我的精神时时刺促不宁,得不到安慰,只想在哲学中求解决。(中国不也从片面经济到所谓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不就意味这个社会最缺的妈,不然干嘛去喊建设呢?我只想在自己的宇宙活着,哲学的宇宙)但我是一个热烈的人,不会向消极方面走而至于信佛求寂灭的,我总想以心理学和社会学为基础而解决人生问题。(我是外向阳光的人,我洞悉佛,道教的精髓,但也知道青春绝对不能这样,我看书有时就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心理疾病,为解决社会问题画蓝图)加以年岁渐长,见事稍多,感到世界上事物的繁杂离奇。酷想明了它们的关系,得到一个简单的纲领,把所见的东西理出一个头绪来:这只有研究哲学是可以办到的。因此,我进大学本科时就选定了哲学系。(所以我把一切知识设定在哲学之下)我的野心真太高了,要整理国学就想用我一个人的力量去整理清楚,要认识宇宙和人生就想凭了一时的勇气去寻得最高的原理。现在想来,我真成了“夸大狂”了!(谁不是呢,一开始就接触最难的,最经典的,如饥似渴攻读,广泛涉猎,却越来困惑越多)但在那时何曾有这种觉悟,只觉得我必须把宇宙和人生一起弄明白,把前人未解决的问题由我的手中一起解决,方才可以解除我的馋渴。我挟了吸吞河岳的豪气而向前奔驰,血管也几乎进裂了。(!!!!识者云:此乃吾乎?)曾于笔记中记道:“明知夸父道渴而死,然犹有一杖邓林之力,非啁螗鸴鸠所知已。”(如此豪言壮语,万某却多乎?“撑篙哲海,茫茫然遍泽兼笼雾;驻拐粹山,缈缈乎群峰并入云。”题联自勉,何其多也!)又云:“学海虽无涯,苟大其体如龙伯,亦一钓贯六鳖耳。”这样卤莽地奔驰了许久,我认识了宇宙的神秘了,知道最高的原理原是藏在上帝的柜子里,永不会公布给人类瞧的。(就像我认为,没有真理,真理如同道德准则一样,不同时代,不同尔)人之所以为人,本只要发展他的内心的情感;理智不过是要求达到情感的需求时的一种帮助,并没有独立的地位。(说得多好!这就是主观唯心的升华!)不幸人类没有求知的力量而有求知的欲望,(这难道不是欧阳修说的,有心无力,人最大的悲哀乎??!!)要勉强做不能做的事情,于是离了情感而言理智。但是这仅是一种妄想而已,仅是聊以自慰而已,实际上何曾真能探得宇宙的神秘。用尽了人类的理智,固然足以知道许多事物的真相,可是知道的只有很浅近的一点,决不是全宇宙。神学家和哲学家傲然对科学家说:“你们的眼光是囿于象内的,哪能及得到我们‘与造物者游’的洞见理极呢!”(我认为哲学远高于物理,而宗教或者神学,又高过哲学不知道多少呢!)话虽说得痛快,但试问他们的识解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不是全由于他们的幻想吗?幻想的与造物者游,还不及科学家的凭了实证,以穷年累月之力知道些(“雀”右加“戈”)的真事物。所以我们不做学问则已,如其要做学问,便应当从最小的地方做起。研究的工作仿佛是堆土阜,要高度愈加增先要使得底层的容积愈扩大。固然堆得无论怎样高总不会有们星摘斗的一天,但是我们要天天去加高一点却是做得到的。想到这里,我的野心又平息了许多。我知道最高的原理是不必白费气力去探求的了,只有一粒一粒地播种,一篑一篑地畚土,把自己看作一个农夫或土工而勤慎将事,才是我的本分的事业。(厚积薄发,每个读书人需要的最基本的素养)
我有了这一个觉悟,知道过去的哲学的基础是建设于玄想上的,其中虽有许多精美的言论,但实际上只是解颐之语而已,终不成以此为论定。科学的哲学,现在正在发端,也无从预测它的结果。我们要有真实的哲学,只有先从科学做起,大家择取了一小部分的学问而努力;等到各科平均发展之后,自然会有人出来从事于会通的工作而建设新的哲学的。所以我们在现在时候,再不当宣传玄想的哲学,以致阻碍了纯正科学的发展。(读书也是一种空想,还要思考,最重要是实践,这才是真谛)
那时大学中宋代理学的空气极重。我对于它向来不感兴味,这时略略得了一些心理伦理的常识之后再去看它,更觉得触处都是误谬。例如他们既说性善情恶,又说性未发情已发,那么,照着他们的话讲,善只在未发,等到发出来时就成了恶了,天下哪里有见诸行事的善呢!又如他们既说喜怒哀乐之情要在已发后求其中,但是又说动而未形曰几,几是适善适恶的分点,已形则有善恶,有善恶就有过不及,不是中,那么,照着他们的话讲,所谓中者又只能在未发中去求了,天下又哪里有得其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呢!称他们的心,求至于圣人的一境,必有性而无情,有未发而无已发,养其几而不见其形。如此,非不作一事,如白云观桥洞中蚨坐的老道士,未见其可。但若竞如槁木死灰,他们便又可以用了“虚冥流入仙释”的话相诋了;他们要把必不可能之事归之于圣人,见得圣人的可望而不可即;更用迷离倘恍的字句来摇乱学者的眼光,使得他们捉摸不着可走的道路,只以为高妙的境界必不是庸愚之质所可企及:这真是骗人的伎俩了!我对于这种昏乱的思想,可以不神秘而竞神秘的滑头话,因课业的必修而憎恨到了极点,一心想打破它。(宋儒你一旦懂了,真与常人不同;你一旦通了,就知道那张面皮的可笑之处,大部分人不懂,故笑之,懂者捍卫,为了一两句话开门派,而通者不屑与人言也!)”
读之共鸣,此情唯有鄙人知!
一时也想不起其他书了,而且最近发现笔记什么的还丢了一本最重要的,无语,也不想看笔记,洋洋自恣,语无伦次,贻笑大方神马的了
还有两本没看完的书,我觉得想说一下
《国史大纲》钱穆写得,这本书有很多可取之处,看完觉得详略不当,其他还好,比如汉文帝有大约十一年不收任何租税,可以的,史学水平很高。原文:“自文帝十三年除民田租,至景帝元年后收半租。其间凡十一年未收民租,为历史所仅见。”--这就是写历史者的思想
“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人二十三,三钱以补车骑马,(即战马。)民至生子辄杀。”价值观跃然纸上
《哲学科学全书纲目》黑格尔的,我大学看书遗憾在于,资本论没时间看,为了研究马克思开始看德国哲学十论,看了点就追求最早的黑格尔思想,然后看了这本书,然后,结束了对辩证法的研究,说实话,这本书我出来看懂了有个什么绝对精神,啥也没看懂!
硕士期间主要在专研历史,基本是读正史,没啥好推荐的,以下是图书馆借书截图。
实力强饭碗UU结束。
硕士期间图书馆借书,现在基本看正史都是平板+手机,晚上记笔记。习惯变差了。
电影?歌曲?Nexttime吧。
治好白癜风光疗费用北京中科医院荣获品牌影响力企业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