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写作明明是富矿,为什么没人挖

与中国目前的环境危机不相称的是,环境题材的写作低迷,图书市场很小,我们甚至举不出几本具有公众影响力的作品。不久前,纪录片《穹顶之下》的疯狂传播及其引发的广泛争议,凸显了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热情,也说明这一领域尚有许多知识需要普及,许多议题需要深入探讨,环境题材,是写作和出版的富矿。

采访冯永锋,是一个周末的上午,约在一家星巴克。玻璃窗外,是沉沉的灰霾。午后,他要乘地铁去位于霍营的环保组织开会。

从北大中文系毕业后,冯永锋到西藏工作了几年,年进入《光明日报》科技部当记者,一头扎进了环境领域的采访和写作,并成为“自然大学”等多家民间环保组织的创办者,圈内人称“冯校长”。他是资深的观鸟爱好者,如果你看到他脖子上挂着望远镜,目光循着鸟鸣迅速在密叶间捕捉到轻巧的精灵,然后一长串学名脱口而出,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近年来,冯永锋离开达尔问自然求知社,先后注册了“源头爱好者”、“五色土”、“多元智能”等数家民间环保组织,目前专职的工作人员达三十余人,与北京水源保护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多家机构展开合作,推进的项目涉及公众环境教育、鸟类保护、污染源调查、污染受害者援助、环境法律研究等多个领域。就在春节红包满天飞的时候,他们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合作发起的保护候鸟的项目“小燕子的心愿单”,五天募得20余万元,总共筹款25万4千余元,有1万多人捐助。目前正在腾讯公益上进行的项目,叫做“帮环保局长治雾霾”。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风生水起,冯永锋是亲历者和见证者。

这种书缺乏让人一口气读完的紧张感

我们的采访,主要围绕环保领域的写作展开。从年出版《拯救云南》算起,走遍中国的冯永锋已经写了超过十本书,他说自己“以多取胜”。他的作品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教你如何做环保》等记录民间环保人士的故事,《做环保要趁早》等是时事环保评论集,还有一类是综合型的,比如《没有大树的国家》揭示森林危机,《狼无图腾》聚焦草原生态。

“写不动了。差不多出了11本书,我的写作到了一个要调整的阶段。”冯永锋说,“以往的书,基本是随时写的文章,汇编起来,最多再进行一些扩展,是并列式的,不是一个有机的东西。”他觉得,这种碎片化的写作,读者是不买账的,“这种书缺乏让人一口气读完的紧张感。”

冯永锋想改变写法。他有一个题目,“世界是干的”,







































青海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专家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xzrbrc/194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