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牦牛博物馆
西藏牦牛博物馆是北京市对口支援拉萨市的一项重要文化创意工程,位于拉萨河南岸柳梧新区,建筑面积平方米,加上室外展区,达多平方米,各种藏品数千件。西藏牦牛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牦牛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不仅具有收藏、保存、展示、科研、教育、服务等基本功能,也是保存牦牛文化物证、传播牦牛文化知识、探究牦牛与人类发展相互依存关系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机构。牦牛博物馆以“憨厚、忠诚、悲悯、坚韧、勇悍、尽命”的“牦牛精神”为建馆理念,以牦牛为载体,展示藏民族的历史文化。
1.藏族驯养了牦牛,牦牛养育了藏族藏族有句谚语: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牦牛。一个动物种群与一个人类族群,这样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实在是非常罕见,具有典型的人类学意义。动物是人类最重要的朋友,牦牛是藏族最重要的朋友。藏族驯养了牦牛,牦牛养育了藏族。
数千年来,牦牛与藏族人民相伴相随,尽其所有,成就了这里人民的衣、食、住、行、运、烧、耕,涉及青藏高原的政、教、商、战、娱、医、用,并且深刻地影响了藏族人民的精神性格。
牦牛作为高原的运输工具,至少可以追溯到多年前。在西藏阿里的象雄遗址处就曾发现牦牛驮鞍的残片。多年来,牦牛驮着牧人的家,四处游牧,甚至在古代战争中,牦牛还成为勇士们的坐骑。就连如今人们在攀登珠峰,也是先由牦牛把登山物资驮运到海拔米的前进营地。
牦牛肉、牦牛奶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是牧区藏族人民的主要营养来源。牦牛毛、牦牛绒可以织成帐篷、衣物,也是上好的纺织原料。黑色的牦牛毛帐篷是千百年来牧人的家,用牦牛毛编织的帐篷,天晴时毛线会收缩,露出密密麻麻的小孔,透进阳光和空气;雨雪之时,毛线会膨胀把雨雪挡在外面。牦牛皮是上好的皮革原料,被制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品。西藏医药古籍《四部医典》《蓝琉璃》对牦牛在藏医药中的作用多有记载,认为其“具有上千种强体养生之功效”。牦牛角、牦牛骨,有的被制成挤奶容器,有的被制成骨针工具,还有的被雕刻成宗教法器,被制成工艺品,在寺庙里使用的酥油灯中的酥油基本上是从牦牛奶里提炼的。
听牧民说,牦牛还有一种本领,远途旅行时不爱睡觉。它们通过凝望星辰能记住地理方位,所以永远不会迷路。要说牦牛走丢了,其实很可能是它生气故意跑了。
在高原人民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牦牛的身影,处处都离不开牦牛。牦牛被誉为“高原之舟”、“高原之宝”、“高原之魂”。牦牛的长相憨厚,秉性忠诚,情怀悲悯,力量坚韧,气魄勇悍,它以自己的生命去尽自己的使命。有位藏族学者曾写道:“对于高原人类而言,牦牛是永远的祖先,是祖父母,是兄弟姐妹,是子女,是朋友伙伴,是邻家亲戚朋友……”
2.牦牛背上驮载的藏族文化在藏族与牦牛相处的几千年中,牦牛不但是一种物质现象、生产生活方式,而且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牦牛文化。牦牛文化是指在牦牛背上驮载的文化。这既包括历史文化、畜牧文化、器物文化、丧葬文化、生态文化,也包括了高原藏族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审美文化,还涉及宗教和哲学文化。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在藏语中称为“哲曲”,意为“母牦牛河”,而长江水可以被认为是牦牛奶。现今山南地区的雅砻河谷被认为是藏族的发祥地,藏族最早的先民的部落,被称为“六牦牛部”。在遗存至今的藏族最早的宫殿——雍布拉康的壁画上,还画着牦牛的图案。
在高原历史的遥远的源头,牦牛的形象就是与藏族人民重合在一起的。在牦牛产区的广阔大地上,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很多处岩画,其中,多数都刻有牦牛图案。
当佛教进入西藏,佛教再度兴盛,在众多的寺庙的壁画、唐卡和法器当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牦牛的形象。如西藏牦牛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彩绘牦牛哈达,图案奔腾欢快,吉祥悦人,栩栩如生。
在西藏许多著名的寺庙圣地,包括布达拉宫、大昭寺、萨迦寺、哲蚌寺、古格王朝遗址、东嘎皮羊遗址,那些千年遗存的壁画当中,都绘有牦牛的图案。其中布达拉宫的一幅壁画,讲的是在莲华生大师的开启下,人们从猎获的野牦牛的嘴唇的咸味,发现了北方高地的盐湖,此后人们就到那里驮盐了。在西藏高原的牧区乡村,到处都有挂在门楹上的牦牛头、绘在墙壁上的牦牛画、刻在山野上的牦牛图,这些都有镇魔避邪的作用。
卡垫《牦牛图》
3.藏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在牦牛博物馆最初的设想和筹建过程中,有很多人不太理解,为什么要建牦牛博物馆?我认为,牦牛的被驯化、被畜养、被役使、被广泛利用,以及被产业化、被精神化、被艺术化是人类文明进程宏伟篇章中的独特传奇,这是一个极好的博物馆题材。牦牛博物馆是一个以牦牛为载体、表现牦牛与藏族关系、展示牦牛驮载的高原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在很多人对牦牛博物馆还持怀疑态度时,最早理解牦牛博物馆的却是高原牧民。他们并不知道什么叫“博物馆”,藏文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这个词。我们给牧民介绍,这是一个“亚颇章”,意思是“牦牛宫殿”,他们马上就理解了。
按照我们的设想,牦牛博物馆里应当有三头牦牛:
“自然与科学的牦牛”
就是从自然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牦牛的起源与迁徙、驯化与畜养、分布与特征等。
“历史与人文的牦牛”
从牦牛与藏族的关系、牦牛在高原的经济、社会、政治、宗教历史中的作用来展示。
“精神和艺术的牦牛”
展示作为视觉艺术和造型艺术的牦牛。
在展品中,有几件牦牛皮毛制作的装瓷碗的碗套碗盒,年代并不久远,大约只有一二百年。一二百年前,西藏的交通运输极其不便、商品经济极不发达,景德镇生产的瓷碗要越过万水千山才能到达青藏高原,到达牧民的手中非常珍贵。当时,为了保护这个瓷碗,人们就用牦牛皮制作碗套,用牦牛毛编织碗盒,把瓷碗装在里面。这样一来,无论是外出放牧,还是旅行朝佛,都能保证瓷碗不会破碎。今天的西藏,交通、商业都非常发达了,拉萨的市场上可以随处买到价廉物美的瓷碗,反而这些牦牛皮、牦牛毛制作的碗套碗盒倒成了稀罕之物。
馆藏旧藏瓷
博物馆是公共性、共享性的文化机构。国外有一套资助博物馆的办法,我们国家也在探索试行,也会越来越完善。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行是需要资金的,但博物馆本身是公益性、社会性的,博物馆不是交易所。即使是私立博物馆,也不能成为贩卖地。西藏牦牛博物馆现有的藏品中,大约有50%是当地人民无偿捐赠的,这在中国的国有博物馆也可能是绝无仅有的。
来源:光明日报
今日小编:王瑛
审核:后晶晶
掌南∣知甘南懂甘南爱甘南甘南人的草根自媒体白癜风早期图片天津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