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世雄
“走进西藏,也许会发现理想;走进西藏,也许能看见天堂;走进雪山,走进高原,走向阳光……”一首《走进西藏》,让多少人魂牵梦萦。
开展对口援藏,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今年开始,我省援藏结对关系从林芝市调整为昌都市,这是中央赋予福建、厦门的光荣使命。
从年起,厦门市启动援藏工作,鹭岛与高原的情谊由此发端。年起,厦门开始与林芝市结对帮扶;年开始,厦门向林芝地区米林县派出援藏干部;今年7月,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厦门援建点移师至昌都市左贡县。多年来,厦门的援藏干部、援藏项目和援藏资金,对援建地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厦门的援藏工作有何骄人成就、成功经验?今后如何持续开展援藏工作,继续为西藏人民谋福祉?前不久,在厦门市委宣传部的组织下,记者参加“对口支援西部行”采访组,踏上青藏高原,将所见所闻记叙于后——
移师左贡厦门续写援藏新篇章
7月14日,厦门市援藏干部陈晓东、周奕麟、林进祝、陈建强、刘斯、林黎星、肖卫东一行七人抵达左贡县,当天下午便与县里就援藏工作如何又好又快地开展进行了探讨。厦门援藏干部领队,任职左贡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的陈晓东代表援藏工作队做了表态:“援藏工作作为人生一段难得的经历,要倍加珍惜这一锻炼机会,虚心向左贡县的干部和群众学习,尽快融入新的环境;要全身心投入到援藏工作中去,为左贡做好招商引资等工作勇挑重担、多做贡献。”
陈晓东他们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到左贡第二天——7月15日,陈晓东与援建副县长周奕麟一行四人,不顾高原反应带来的头痛、失眠、反胃等不适,来到旺达镇俄比科村调研。他们一头扎进了西藏小伙周焱山的养鸭棚,与他促膝谈心,并走访了村里其他藏民,与群众探讨养殖前景,为该村的精准扶贫出谋划策。
为什么到左贡第二天便直奔一个鸭棚?原来,报名援藏的陈晓东在搜集关于左贡县情况时,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有关藏族“90后”基层民警自掏腰包办养鸭场帮助村民致富的新闻。他一下子对这个名叫周焱山的年轻人产生了兴趣,也萌生了认识这个有为青年、帮助他做大养殖、搞好经营的念头。
7月16日,陈晓东他们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县政府,了解县城规划发展蓝图,商量下一步援建计划;
7月17日,陈晓东、周奕麟一行六人利用休息日来到位于田妥镇的左贡寺调研,了解藏传佛教文化和当地的民族习惯;
……
“盼了好多年,现在终于盼来了!”左贡县委书记李雨雷感慨地说,“厦门是一个改革开放窗口,有优势、有市场、有资金、有思路,我们左贡有资源,但缺资金、思路,希望能够优势互补,把我们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首批到达左贡的7名厦门援藏干部,分别在县委县政府主要岗位挂职,大部分是第一次到高海拔地区工作。他们一到左贡就分成两个小队,马不停蹄地分赴左贡各相关部门和乡镇迅速了解县情,推进援建准备工作。三个多月来,他们冒着各种危险,几乎走遍左贡的所有乡村,并针对左贡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以及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实际特点,结合厦门的优势,提出了援建工作的初步思路。比如,左贡有东坝民居、美玉大草原等很好的旅游资源,但目前开发不足,他们便提出要把左贡的旅游资源开发起来,做大左贡旅游文章。
厦门援藏干部不惧艰险、迅速投入、高效工作的作风让左贡县领导佩服不已。李雨雷由衷赞叹道:“厦门人实在,厦门干部实干!”
在李雨雷看来,厦门援藏干部的实干,体现在他们处理事情的思维和方式上,“不搞花架子,左贡发展需要什么,他们便会和厦门市相关部门协调,把资金和力量用在点子上”。
李雨雷也非常欣赏援藏干部开阔的思维,“以前,我们担心太多人来这里。而援藏干部则认为这是发展左贡旅游业潜在的资源”。他更感谢援藏干部帮助本地干部打开新的思维,“左贡县有苹果等水果资源,品质非常好,但因为物流等问题,卖价非常低,援藏干部提议单个来卖走高端路线,抵消物流的高成本”。
陈晓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厦门有着丰富援藏经验,在林芝地区已有很多成功案例,在“十三五”开局之际,他们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推动两地交流协作,把厦门好的援藏经验带进左贡,把左贡丰富的资源推向全国。
援建米林,青藏高原涌动鹭江潮
陈晓东七人是厦门援藏的第六批干部,他们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战斗”的厦门援藏干部的缩影。提起援藏干部,故事得从林芝米林开始——
每天清晨,东久水电站站长次仁平措总要对整个站区进行全面检查。这是厦门在西藏对口援建的第一个项目,已经服务了20个年头。
年7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向全国发出“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号令。厦门市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当年10月就派员到林芝兴建东久水电站。对东久水电站,东久乡白木村主任次仁记忆犹新:“厦门人只花了一年时间就把这个水电站建成了,彻底改变了东久林场以及周边5个村没电的历史,真心感谢厦门人民!”
就这样,一个小小电站点亮了一方藏民的生活,也成为厦门援藏之路的起点。
年,福建省启动援藏计划,对口援建西藏林芝地区,大海和雪山从此结缘。
年,福建省领导将林芝称为八闽“第十个地区”。援藏的头六年,福建在这片土地上投入3.86亿元,建设了多个项目。其中,厦门援建的东久水电站、厦门广场等一大批项目带动了林芝地区市政建设及城市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六年间,福建援藏资金年年递增,一个个项目投入使用。
然而,这一切还不够。年,在福建省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和省援藏队的领导下,厦门开始派出援藏干部,带着资金,带着技术,带着队伍,带着全新的理念,带着一腔热血,全面支援林芝地区米林县的建设,由此开启了厦门的全面援藏时期。到目前,厦门共派遣6批40人次援藏干部。其中,援建米林县的援藏干部5批33人次。自今年7月开始,厦门援建西藏的地方从林芝米林转移到昌都左贡。
雪峰高耸,大爱无言。在米林援建的15年间,厦门援藏干部以特区干部的能力与担当,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奋力打拼,重视产业发展,丰富民俗文化,促进民族融合,增强群众获得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厦门援藏的“米林经验”。
年,新世纪的厦门经济特区已经满目繁华,而在第一批厦门援藏干部的印象中,米林还不如厦门的一个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手机没有信号,全县60%的财政收入靠木材砍伐和加工,被称为“木头财政”,“刀耕火种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换物的落后经济观念,不改不行”。
社会发展,理念先行。为了改变现状,第一批厦门援藏干部拖着高原反应的身体,花三个月时间走遍了米林的沟沟坎坎,实地调研后决定从规划做起。他们请来厦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进藏调研,历经一年的反复论证,制定了《厦门市对口支援西藏米林县工作规划》和米林建县有史以来的第一份《米林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做出了停止滥砍滥伐、发展旅游产业的战略决策。
对于米林,这是一次伤筋动骨的变革。做那么大的规划看似不切实际,停止木材砍伐等于断了县财政和老百姓的活路,厦门援藏干部承受着巨大压力,迫切需要一个立竿见影的事件来突破困局。为此,以王建多书记为班长的第一批厦门援藏干部们,经集体研究决定,将米林部分林下土地使用权进行公开拍卖。这一拍,卖了万元!当时,米林县财政收入一年只有万元!率先在全自治区实现土地有偿使用的突破,在西藏引发了一场理念上的大地震,被《西藏日报》誉为“西藏第一拍”。
从此开始,米林人充分信任这些来自东海之滨经济特区的亲人,鼓励他们放开手脚干。米林的蓝图就这样渐渐清晰,并开始被一点点践行着。从此,五批厦门援藏干部,历时15载,开始了雪山下的接力。
王建多感慨地说,回想起来,在这样一个落后封闭的地方,实施这样一份极具前瞻性和现代意义的“多规合一”,是何其壮美,又是何其困难!
原米林县委办主任、现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研究室副主任张翾告诉记者,以张凤清书记为班长的第二批厦门援藏干部着力小集镇建设,推进旅游推销、旅游招商,拉开了米林县经济发展快速序幕;以刘金柱书记为班长的第三批援藏队做好旅游、招商两篇文章,加快一些景区设施的建设,到他们离开时,米林县旅游从零收入跃上千万;以邵育秦为班长的第四批援藏队,唱响四大产业,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业、水电农业、藏药业全面起步;以许永良书记为班长的第五批援藏队,做大藏药业、规划藏药园区,做好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确保了米林县可持续的发展。
前后相承,久久为功。从举办黄牡丹旅游节到成功开发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南伊沟等景区,从招商引资到旅游配套,从“木头财政”到可持续发展,从农牧区民生到医疗教育,从富民到维稳,从民族文化保护到发扬传承,五批厦门援藏干部以旅游为主线,以规划为蓝本,在米林进行了一场高原“马拉松”。在今天米林县政府办公室的墙上,依然能看到这份延续了15年的规划图,行政、商业、教育、居住、休闲娱乐五大功能区域块垒分明,就像一张摆在历批厦门援藏干部面前的巨型拼图,他们以接力的方式串珠缀玉,贯通血脉,最终让这张蓝图活起来,建成今天的美丽米林。
如今,厦门经济特区的春风让雪域高原真正活络起来,西藏第一个OA办公系统在米林开发应用,西藏第一个县级气象预报系统成为米林百姓日常生活的晴雨表,西藏自治区级生态村创建让青山绿水成为后代子孙的永世家园,一项项民心工程、致富工程、希望工程、文明工程让厦门援藏干部所致力的“造血”和“民心”真正相融共生。
22载援藏路,厦门在米林投入援藏资金3.37亿元,援建项目个,争取社会资金28亿元,项目73个。22载援藏路,米林全县GDP从万元增加到11.49亿元,增长了41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元增加到元,增长了11倍;财政收入从万元增加到万元,增长了21倍。22载援藏路,米林县城规模扩大了4倍多,全县%建制村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县城市政设施、医疗卫生、教育片区、农贸市场、商业街区、居民小区、旅游服务中心等大多经历从无到有、从旧到新的艰辛蜕变,米林人民过上了好日子。
不忘初心,直把藏乡当家乡
援藏工作条件艰苦,参加援藏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决心,更要有满腔的热情。
在左贡县中学给学生们辅导电脑制图课程的刘斯,是这次援藏工作队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在厦门信息技术学校做管理工作的她,目前在左贡挂职县教育局副局长。刘斯本来没有教学任务,但她发现县里计算机教学基本处于空白,就自告奋勇利用业余时间,承担起了这个任务。不过,作为教育口的援建干部,刘斯更多的是在思考如何让左贡县的教育得到整体提升和改变,为左贡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刘斯援藏的念头始于年的西藏旅游。为了圆梦,她踊跃报名援藏。可报名后,她的爱人被查出心脏疾病,两次住院治疗,让她一度犹豫。“我的心脏做了手术就好啦,你一定不要放弃这次圆梦的机会。”爱人的鼓励之下,她终于实现了援藏的愿望……
与刘斯一同来到左贡的援藏干部们,同样怀揣着改变当地面貌,提升藏区人民生活的愿望。才三个多月时间,他们就从初来乍到的挂职干部,成为熟悉县情社情的内行人,与当地干部一道共同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
其实,从美丽安逸的滨海都市到条件艰苦的雪域高原,从作出选择的那刻起,每个厦门援藏干部迎来的首先是对自己、对家庭的生死考验与不舍牵挂。
第一批厦门援藏工作队领队王建多深情地回忆说,从拉萨坐车要坐一天才能到米林县,在米拉山口中途休息吃午餐的时候,因为缺氧一下子就倒了两个人。然而,这不是一次短暂的旅行,而是整整三年一千多个日夜。在这里,每次出行都关乎生死,正常的走路相当于在内地背负30公斤重物行走,而火灾、泥石流、交通事故等危险随时可能发生。这不仅是对每个援藏干部的生命考验,对他们家庭而言,更必须承担思念与牵挂等心理磨难。
对于援藏干部,不仅仅是生离,也可能会成为死别。年,身在米林的王建多得知母亲被确诊为癌症晚期,正住院接受治疗,而当时米林的整体规划正做到最关键时刻。在忠孝面前,作为县委书记的王建多毅然留在米林。当他处理好工作,千里奔回厦门时,他的母亲已经溘然长逝,而家里人为了不影响他的工作,对他隐瞒了这一噩耗。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成了王建多心中永远的伤痛。但对于米林,他无怨无悔。
第三批厦门援藏干部胡旭彬进藏时女儿小萤刚上小学,隔着千万里,每天女儿刷卡进学校时收到的安全到校短信提示,成了他的一种无言慰藉;第五批厦门援藏干部文杰进藏时,女儿还在襁褓之中,女儿读幼儿园时,学校要求交一张全家福,家里找到的唯一一张,竟然是孩子在百日时全家拍的照片。
第四、五批厦门援藏干部蔡江瑶是唯一一个连续两批、历时六年的厦门援藏干部。干满三年再干三年,这样的抉择需要莫大的勇气。年农历正月初九,藏历新年,天气寒冷,政府大院里只剩下蔡江瑶和许永良书记值班。商家都关门了,他们一天都没饭吃,直到当晚县公安局的值班领导忽然想起他们,才特地从食堂里带一些稀饭馒头给他们。对于这份清苦,蔡江瑶甘之如饴,“即使再来一次选择,也会选择留下,绝不后悔”。
先“大家”再“小家”,先工作后家庭,成了厦门援藏干部的传统。而在对温情和家庭的割舍下,支撑他们坚强面对的是米林的发展,和当地百姓的由衷感谢。22载风雨兼程,援藏干部们在雪域高原找到了一种跨越民族、跨越文化的情感,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宝藏。
第二批厦门援藏干部曾东生激动地对记者说,援藏,需要力量、信心和勇气,“但我认为这三年的援藏生涯是我人生一笔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批厦门援藏干部董振力说,既然选择援藏这一条路,我们就不后悔。
……
这是一份情怀的告白,不计名利,甘于奉献;这是一首青春的赞歌,栉风沐雨,风雨兼程;这更是一种信仰的力量,跨越生死,无悔执着。
厦门市委副书记陈秋雄满怀激情地说,厦门市在对口支援西藏米林县工作中,先后派了五批的干部,他们在西藏艰苦环境中,工作能力、精神品格、作风意志等等都得到了全方面的锻炼,并在米林县各个岗位上不负使命,做出了出色的贡献。援藏归回之后,他们也都成为各个岗位的骨干,为厦门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干部。
走进西藏,圣洁的雪山不会忘记,遥远的大海边有个厦门;净美的雅江不会忘记,特区人不远万里,为了建设西藏,前赴后继;美丽的米林不会忘记,是厦门援藏干部,带领藏民发展致富……
绵延援藏路,高原上的鹭江人,将继续在青藏高原砥砺前行……
(详见阅读原文)
?
北京治疗白癜风好的医院白癜风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