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七)
产业工人“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求是》杂志记者旷思思柳州日报记者朱柳融
春节假期刚过,一大早,党的二十大代表、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郑志明就来到车间“问诊”——团队负责的减速器柔性生产线改造项目中,一台产品精度检测装置测量数据偏差过大,困扰团队青年技工多时。经过反复测试排查,郑志明初步判断测量程序需要重新优化。“测量精度关系产品质量,一丝一毫都要计较。”他对青年技工说,“我们的工作需要创新,也要耐得住寂寞。很多问题就是靠不断地测试、试验,才能找到解决办法。”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对产业工人给予高度评价:“不能瞧不起产业工人,一定要看实际贡献!我们这些年一步一个脚印,真正在添砖加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厦的人,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郑志明动情回忆说:“总书记对我们产业工人的关心和重视,令人感到无比温暖、无上荣光。”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代表团的重要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柳州市总工会党组成员覃萍介绍说,广大产业工人现在是铆足了干劲,要在新征程上奋勇争先。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产品主任工程师游新亮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感认同,他经常给工友们鼓劲:“我们一定要深入钻研、敢为人先,努力攻克更多‘卡脖子’技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令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冷轧厂自动化室电气技术员施志广倍感振奋,他立志要研发更多自主创新产品,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60多万产业工人是支撑工业重镇柳州的脊梁。“正是一代代产业工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积淀和塑造了柳州特有的工业文化和城市品格,更铸就了柳州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柳州市委书记吴炜说。
郑志明工作25年来,始终执着专注、追求卓越,从一名钳工学徒逐渐成长为大国工匠。柳州柳工液压件有限公司周颖峰从普通数控车工干起,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带领团队完成重大技术难题攻克、质量问题改进等项目80余个。年1月,他还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电气技能专家周磊凭借过硬技术和务实创新,30岁出头已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带领团队完成50多项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培养出20多名高技能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对广大产业工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思考和研究怎么去培养他们、发挥他们的作用”。近年来,柳州聚焦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加快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正在形成。截至年底,柳州技能劳动者总量达59.5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3.11万人,建成“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先模创新工作室等多个。年起,柳州把每年的4月26日设立为“柳州工匠日”,推动“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蔚然成风。
年2月2日,在广西柳州汽车城新能源产业园,工人们在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车身车间里忙碌。人民图片黎寒池/摄
“你的职称走的是哪个序列?”“现在收入怎么样?”习近平总书记询问郑志明的一番话,体现了对产业工人发展前景的关切。为拓展产业工人发展空间,柳州积极探索推进高技能人才参加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自试点以来,共有名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申报,人通过评审取得职称,其中高级工程师37人,工程师人,助理工程师人。越来越多高技能人才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继续扎根生产一线、投身技术攻关,为柳州全力建设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新高地,加快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万亿工业强市,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90后”谢评周是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装备制造工段长,他评上了高级工程师,和他师傅郑志明是一个级别。“我赶上好时候了!”谢评周感慨说,“新时代以来,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咱们产业工人只要干得好,就会物质上有回报、精神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产业工人技能报国的舞台越来越宽广。
记者手记: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广大产业工人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向纵深推进,为他们成长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只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把实现党和国家确立的发展目标变成自觉行动,与时代同行、以技能报国,奋斗在各行各业的产业工人,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云上花乡幸福来
《求是》杂志记者陈有勇云南日报记者谭雅竹
2月16日清晨,氤氲雾气尚未散去,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板桥镇小龙潭村已是人头攒动。“云上花乡美振兴进行时——去有花的地方”宣传推介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乡愁集市”上,绰约盛放的郁金香、向日葵,香气四溢的蜂蜜、五彩米饭等,让游客在味觉和视觉的撞击中感受田园生活;10个直播间内,主播们将本地农特产品推销至全国各地,销售额不断刷新……
“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有小龙潭村的秀美,更有村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饱满精气神,这正是我心目中美丽乡村的样子。”顺着石板路一路行来,辽宁游客申先生流连忘返。
罗平县位于祖国西南边陲,这里的油菜花海有着“世界最大的自然天成花园”美誉。每年立春一过,百万亩油菜花如约绽放,将天地间渲染得一片金黄,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踏春赏花。云上村、维古村、小龙潭村位于罗平县百万亩油菜花海和“中国最美峰丛”——金鸡峰丛腹地,地理位置优越。此外,这3个村还拥有丰富的中医药传承、保存完好的传统石头房、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峰林等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板桥镇的云上村、维古村、小龙潭村打造“云上花乡”乡村振兴示范园,将村民意愿、资源保护、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新办法。自年1月试运营以来,以“花间赏、云上住、维古养、龙潭忆”为主题的“云上花乡”,吸引了5万余人次、个团体休闲游玩,累计营业额突破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0万元,迈出了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
农民为主体,机制作保障,是“云上花乡”乡村振兴示范园发展壮大的法宝。示范园坚持“农民的村庄农民建设”,规划时充分征求、尊重农民意见,建设过程中以互动式参与、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村民、社会和政府形成建设合力。推行“党员+N”工作法,建立党员先锋队、巾帼服务队、乡贤议事会3支队伍,吸收农民群众广泛参与村庄管理。
市场环境中的管理运营需要专业化的组织和人才,示范园面向市场,创新推出“乡村CEO+经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合作社代管集体资产,组建公司负责管理园区,招聘乡村CEO负责市场经营。
“乡村CEO是一个全新岗位,我会全力带出更多乡村经营人才,盘活乡村发展资源,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作为云上村的乡村CEO,李鹏林正结合即将到来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策划活动,对接单位和企业,以期迎来更多游客。
在火热的示范园建设中,村民不是看客,而是中坚力量。示范园坚持“农民的村庄农民经营”,引导农民盘活闲置资源,灵活多样发展经营业态。通过“闲置宅基地+美丽乡村”、“闲置农房+餐饮民宿”等方式,盘活37户闲置房屋、亩土地、30亩山林。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代管村集体资产,与镇属国有企业组建新的公司负责示范园的运营管理。建立起公司经营、合作社自主经营、农户自主经营、“合作社+农户合作经营”4种经营模式,推动乡村会客厅、云上农品、户外拓展基地、嵌入式民宿等经营业态“百花齐放”。
图为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板桥镇云上村俯瞰图。罗平县委宣传部供图赵峰/摄
“我已经决定扎根云上村,相信未来会有更大发展。”“90后”赵锡墅挥别在昆明的工作生活,来到云上村开咖啡厅。咖啡厅的前身是赵锡墅公婆家闲置10余年的老宅,板桥镇政府投资60万元将之改建成咖啡厅,以“合作社+农户合作经营”模式,与农户共享经营收益。如今,拿着合作经营分红、合作社社员分红、咖啡厅员工工资3份收入,又能照顾孩子和老人,赵锡墅很是满意。
伴随着示范园的快速发展,已有26户农户返乡创业。更多的就业岗位、广阔的发展前景,打通了人才下乡、能人返乡的通道,实现引得进、留得下、干得好、有前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示范园建设坚持“农民的村庄农民享受”,以壮大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二次分配”让经营收益最大程度地“留村补农”。第一次分配,园区提取部分营业额划给合作社,合作社在扣除自身运营管理成本后,20%用于发展集体经济,80%用于社员分红;第二次分配,农户自营利润归农户,合作社自营利润归合作社,合作经营的利润按协议先分配至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分红到社员。这样的分配机制,保证了农户自主经营有收入、合作经营有分成、就近务工有工资、全体社员有分红,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最大受益者。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罗平县“云上花乡”乡村振兴示范园建设,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激活农民主体、乡村资源、社会力量多方动能,积极探索“乡村旅游驱动三产融合型”乡村振兴模式,建设“乡村美、产业旺、人和谐、生活富”的新乡村。
新题材唐卡描绘新时代西藏故事
《求是》杂志记者张淑虹西藏日报记者汪纯
巍峨的珠穆朗玛峰脚下,千年流淌的年楚河一路奔腾,汇入雅鲁藏布江。江河交汇的地方,正是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所在地。这也是新题材唐卡《江河汇流》描绘的画面。在日喀则群众艺术馆内,年轻的唐卡画师尼玛顿珠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了他的这幅作品。
画布上,飘扬的五星红旗与朵朵祥云相映生辉,飞禽珍兽自由栖息,湖泊沼泽阡陌纵横,日喀则高原风景、文化胜境、繁华市井被画师匠心独运地以唐卡技艺的形式呈现,青山绿水,万物和谐,一片幸福祥和的景象。
“唐卡的色彩来源于自然。相较于普通画作,唐卡用色相对稳定,但色彩表现更为鲜艳浓重。作为主色的白、蓝、红、黄、绿五种颜色,在藏文化中各有其象征的特殊内涵。”尼玛顿珠介绍,“我希望能用唐卡艺术的独特视觉语言,展现出祖国的强盛、日喀则的优美生态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被誉为“藏文化百科全书”的唐卡,就是代表着藏族文化的一条重要支流。唐卡制作工艺复杂,绘制要求严格,特别是在颜料的选择与搭配上极其考究,不仅使唐卡存放数百年仍可保持色泽璀璨,同时,色彩和构图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更让唐卡艺术受到世代藏区群众的喜爱和守护。6年,唐卡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弘扬和发展西藏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唐卡艺术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将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怎样创作出既体现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精华、又反映社会主义新西藏面貌的新唐卡?这些都是新时代唐卡艺术工作者们始终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年启动的日喀则百幅新题材唐卡项目,就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包括《江河汇流》在内的首批近50幅作品,由37名当地老中青三代唐卡画师参与创作,历时两年完成。在遵循传统唐卡特有形制的基础上,新题材唐卡项目在题材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在表现内容和形式上注入了更多的时代精神。
新题材唐卡赋予了唐卡画师更大的创作空间,也吸引了更多的唐卡画师投身到现实题材唐卡的创作中来。他们将画笔对准人民,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描绘着祖国家乡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对新时代西藏发生的伟大变革给予最热情的赞颂。
徜徉在日喀则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一幅幅色彩明丽、装裱精美的新题材唐卡,生动展现着新时代西藏各族人民可感可知的生活巨变、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对党和祖国的感恩之情。
图为新题材唐卡《幸福新居》。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文化局供图
——一幅《幸福新居》图,青山掩映,绿树环绕,平整的道路蜿延伸展,美丽新居鳞次栉比。这幅唐卡描绘的是日喀则拉孜县易地扶贫搬迁点明玛小区。年,查务乡明玛村整村搬迁到这里,从此告别了高寒艰苦的生活环境,过上有电有水有网的幸福生活。
——一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画师精心描绘了天安门、飞机、动车、选票箱等元素,传统唐卡绘画手法与工笔重彩艺术融为一体,用藏族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出生动诠释。
——一幅《团结抱紧》图,在盛满五谷、寓意吉祥如意的切玛和青稞酒桌前,身着民族特色服饰的人们围着篝火欢快地跳着锅庄,56个民族如石榴籽般团结抱紧、亲如一家,生活红火、幸福安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步入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新时代丰富多彩的西藏故事,给画师提供了用之不尽的素材。”日喀则唐卡协会党组织负责人普珠说。从复制临摹到创新创造,新时代的唐卡画师经历着从“匠人”到“艺术家”的转变,古老的唐卡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丰盈着藏区人民的精神家园。
党的二十大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唐卡艺术迎来了新的更大发展机遇。“依托珠峰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建设工程,不断延伸唐卡产业链,建设孵化、研究、教学、创作、展示、交易论坛等功能于一体的唐卡产业园区”,在日喀则唐卡协会秘书长巴桑对未来的展望中,可以看到唐卡艺术广阔的新舞台。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指出“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新题材唐卡是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的生动范例,真实体现着西藏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讲述着新时代西藏的幸福故事。
马家湾村强村富民
《求是》杂志记者李民圣《共产党人》记者李旭
一条条柏油路平坦宽阔,一盏盏别致的路灯矗立在路两旁,一座座白墙灰瓦的农家小院古香古色,院墙上一幅幅泼墨山水画给静谧的村庄增添了一丝文艺气息……春天的马家湾村,风景如画,游人如织。
“夏天更漂亮,到处是绿油油的,玫瑰基地里大片大片的玫瑰花盛开着,空气里都是玫瑰花香。”马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占兵言语中透着自豪。
马家湾村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区红果子镇的城郊村。“以前,这里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成了烂泥滩,人都过不去。”王占兵指着村里一条主干道说,“现在的美丽村庄是全体村民多年来苦干实干,一点点拼出来的。”
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年,马家湾村“两委”商议后,决定先从全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出行难这一问题入手。村干部们想方设法跑项目、筹资金。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马家湾村争取来了“一事一议”项目资金和自治区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村项目资金等,6个村民小组先后通上了柏油路,家家门口都铺上了面包砖。
路好了,还要有好的居住环境。村里实施了污水处理、户改厕、供暖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绿化建设、“五清”村庄清洁战役,还通过“美丽庭院评选”、“积分超市”等机制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使村庄见空补绿、庭院见缝插花。
“我们村现在太好了,干净漂亮不说,冬天还有集中供暖,城里有的我们都有,咱们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村民魏春香脸上写满了幸福。
乡村要振兴,关键还得靠产业。长期以来,马家湾村都是以传统种养业为主,全村基本没什么像样的产业。年村民人均收入不足1万元,村集体收入不足5万元。
什么样的产业适合马家湾村?怎样才能引来企业、发展产业?村党支部又谋划起来。
由于当地土壤污染少、聚硒能力强,适宜种植食用玫瑰和蔬菜等农作物。村里决定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加快流转土地,建设玫瑰花和有机蔬菜两大种植基地。首先规划建设惠农区绿色农产品加工科技创业园,建成10座标准化厂房;然后引入相关农业公司入驻。
如今,创业园里已入驻了25家高新技术农业公司,推出了玫瑰花饼、玫瑰护肤品、枸杞香醋、脱水蔬菜等一系列产品。众多农业公司入驻,解决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也使土地资源变成了资产资金。村民在家门口便可享受“就业+土地租金”的双份收入。
在一家生态农业公司车间,48岁的尚晓玲一边熟练地做着玫瑰花饼,一边和记者拉家常:“以前我在外面打零工,挣钱少不说,还没时间照顾娃娃。现在可好了,上班离家近,有工资还有租金收,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为了让村民的日子更红火,村党支部又将目光转向了乡村旅游。年,马家湾村成立经济合作社,筹集资金多万元,依托当地农庄建设大地天香旅游景区,发展乡村旅游。
建设采摘大棚、改造特色民宿、整合玫瑰种植基地……经过打造,集特色产业园观赏、民俗生活体验、餐饮娱乐度假为一体的景区成为马家湾村的新名片,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依托旅游产业,带动全村季节性用工多人次。
图为石嘴山市惠农区红果子镇马家湾村俯拍图。石嘴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李志刚/摄
景区的农庄里,用工大都是本村村民,尤其妇女占了绝大多数。村妇联主任王芳说:“农庄把这些姐妹们组织起来,发挥她们的特长,使这些整天在家围着锅台转的中年妇女靠自己的双手挣到了钱,不仅脱了贫,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改变。”
“这些年党的好政策一个接一个,我们抓产业、搞培训,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动我们村传统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村民们眼界宽了,规划远了,致富门路更多了。”王占兵仔细算了一下账:年,马家湾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6万元。
从绿色农产品种植、深加工到产销一体化,再到乡村旅游、民俗体验,马家湾村不断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振兴之路。马家湾村也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党的二十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描绘了新蓝图,马家湾村将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要求,继续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展望未来,王占兵坚定地说,“我们要把村子建设成集‘生态、生产、生活、生机’四生业态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吸引更多人来投资创业旅游,让老百姓的致富路更宽、日子更红火!”
记者手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家湾村因地制宜,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实现强村富民,切实提升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马家湾村正满怀信心、意气风发,迎着乡村振兴的春风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来源:《求是》/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