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价钱 http://pf.39.net/bdfyy/bdfjc/160306/4781528.html
70年来中国历史民族地理研究的主要进展
安介生周妮
◇
基本信息
摘要:历史民族地理是现代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一个分支,其研究成果涉及中国民族史、民族学(人类学)、历史人文地理以及边疆史地等多个学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历史民族地理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复杂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个相关学科的蓬勃发展,历史民族地理研究成果丰硕,成绩斐然,已初步成为历史人文地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作者简介:安介生(—),男,山西介休人,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历史人文地理、移民史与地方史。周妮(—),女,重庆彭水人,历史学博士,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助理研究员、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师资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中国边疆学、民族史与历史人文地理。文章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年第2期。
就学科性质而言,历史民族地理学研究涉及历史学、民族学(或称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地理学以及中国边疆学等学科,因而,中国历史民族地理研究的现有成果也主要集中于这几大学科所包含的中国民族史、边疆史地研究、历史地理及民族地理学等研究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年以来,中国民族史、边疆史地研究、历史地理、民族地理学等领域成果丰硕。可以说,这些研究为今天历史民族地理学科体系的奠定、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然,我们也看到,在中国历史民族地理研究过程中,不少学者对于这门学科的性质与归属有着不同的看法与认识,出现了不少争论1。无疑,这种争论本身即为研究深入的一种突出表现,对于中国历史民族地理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尽管关于学科定义与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是,对于中国历史民族地理研究的一些核心要素,如民族起源地、民族生存环境、民族分布格局、民族迁徙及其影响等问题,学者们还是存在共识的。
历史学、民族学、地理学、边疆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反映了探索历史民族地理问题的不同视角与方法。民族史研究成果往往集中于某一民族的起源及发展演变,但其必然涉及该民族起源地的考证、民族迁徙路线、民族人口增长及分布变迁状况的研究,这些正是历史民族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边疆史地致力于特殊政治边缘地带历史地理的研究,其对于界线形成、变迁及影响因素与边疆环境问题的研究很有价值。民族学与历史人类学注重实地调研与访问,非常关切民族识别、民族生存环境以及对于环境适应(即文化)等问题,对于历史民族地理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历史地理学(特别是历史人文地理)则将中国境内民族的历史变迁放在一个整体的框架下进行思考,其中,民族分布格局与相邻关系等往往也成为学者关心的问题。而特殊民族区域历史地理变迁又构成了历史民族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本文中,笔者试图整理70年来中国学术界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的突出成就,总结中国历史民族地理研究的进展,力图反映不同学科成就对于历史民族地理发展的重要影响,为今后中国历史民族地理的发展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借鉴。
一改革开放前历史民族地理在相关学科中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以及整个20世纪50年代,百废待兴,历史民族地理问题的研究工作主要由一些业已成名的史学专家担纲。学者们受到新的社会体制与社会意识形态的鼓励,发表了一批学术积淀深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著述。不少著述日后成为相关方面研究的经典及必备参考书。
吕振羽《中国民族简史》是国内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民族史的专著。在“问题的提起”一节中,他率先提出民族问题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阶段要解决的主要国内问题之一。而要解决民族问题,就必须运用马克思的科学观念作指导。由此,他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中国各民族(主要包括汉、满、蒙、回、藏、维、苗等民族)的形成、发展与历史演变及截至年时各民族状况2。当时,历史时期中国少数民族问题的研究是学者们积极开展的领域。如蒙文通的《周秦少数民族研究》,根据现存古文献,将周秦时期居于今陕甘地区的诸少数民族迁徙活动进行了系统勾勒3,是较早研究历史民族人口地理与少数民族移民史的专著。余元盦的《内蒙古历史概要》,则回溯了蒙古高原的历史变迁,介绍了历史时期蒙古草原上诸民族活动与蒙古族的形成、演变及王朝的建立4。此外,冯承钧《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论著汇辑》5、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6、岺仲勉《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7、江应梁《明代云南的土官与土司》8等著作,均代表了这一时期历史民族地理相关问题研究的最高水平。
今天民族的发展状况,是历史时期民族发展的客观结果。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今天民族的发展状况,是研究历史民族地理问题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与民族团结,保存珍贵的民族文化遗存,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前期,中国学术界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参加调查的学者与工作人员前后达余人,涉及全国16个省区,调查范围包括所有已知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通过调查积累的文字资料总量上亿字。调查的初步成果即60年代初期完成的、内部发行的“民族问题三套丛书”,包括各个民族自治地方概况、各少数民族简史与简志。改革开放后,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又推出了“民族问题五套丛书”,即“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据统计,自年到年的12年间,收入五套丛书的著述共种,印行万余册。无疑,五套丛书是中国民族学研究史上最突出的成果之一9,其广度与深度都超越了以往进行的民族调查水平,对于认识中国境内的民族类别、民族生存环境以及民族发展状况具有很高的价值。同样,其中的民族生存环境及民族人口发展等内容,也为各区域、各民族历史地理问题研究的深入奠定了重要基础。
20世纪50至60年代初期,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相呼应,学者们在与历史民族地理研究相关的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1.南海及台湾史地研究。南海及台湾地区是中国先民很早就已活动聚居的区域。年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之后,南海问题与台湾问题相交织,形成了复杂的南部海疆局势。中国学者通过缜密研究并发表相关成果,表达了中国知识界对海疆问题、台湾问题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cangribao.com/xzrbnr/21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