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不少天天陪你十分钟

来源:西藏日报

我与高原汽车兵广播

风,仿佛还在耳边呼叫;雪,仿佛仍在眼前飞舞;天寒地冻,风沙弥漫,西藏三千里边防运输线仿佛仍是铁流滚滚、车轮轰鸣……

远去的昨天,仍记忆犹新。

那还是在年,我在西藏军区某汽车团担任新闻干事。有一天,团领导把我叫到他办公室,对我说,在团里创办一个高原汽车兵广播节目,每天定时在上下午课间休息时间广播团里的新闻,让官兵们自己听自己的事迹,以振奋精神,鼓舞士气,锤炼作风,建设钢铁团队。“就叫‘天天十分钟’吧。”团领导说。

我想,一定要把“天天十分钟”办成全团官兵真正喜爱听的广播节目。

好主意。我反复捉摸领导意图,立即着手创办这个兵播兵的广播节目,并马不停蹄地动手起草通知,以团政治处名义向各营连征稿。

我至今记得通知大意:遵照团首长指示,为振奋精神,鼓舞士气,为早日建设一支西藏高原钢铁汽车团,团政治处决定开办高原汽车兵广播节目,望各营连高度重视,并积极组织官兵采写新闻稿件,踊跃投稿。

团里近20多个营连座落在拉萨市郊区一个方圆一公里的大院里,在大院正中央,坐落着可容纳多人的俱乐部,房顶的8支高音喇叭朝着四方八面,声音可覆盖二至三公里,即使在睡梦中,声音也能把官兵一下叫醒。

当然,我理所当然成了采、写、编广播稿的负责人,也更忙碌了。

我早出晚归奔波在各个营部、连队收集新闻素材,采写稿件,成了汽车团队的“新闻官”。

那时部队很重新闻,各营连几乎都有报道员,团里兴旺时就有30多名报道员活跃在运输第一线,他们既是驾驶员又是新闻报道员,他们也成了西藏三千里边防运输线的见证人与记录者。

一条条鲜活的生动故事不断地传送到我手中,也定时传送到全团官兵耳际。

每当官兵从团广播中听到亲身经历和熟悉的故事,极大地振奋了精神,鼓舞了士气。

还记得广播节目开办的第一天,正值上午11点课间休息,由于没播音员,团电影组放映员临时充当起播音员。当时我怕得要命,不敢站在办公区听,只好溜进办公室悄悄藏在门后偷听,生怕领导会批评。没想到团领导给予了高度肯定。因此,广播节目慢慢也在全团引起强烈反响,各营连也把投稿当做政治任务来完成。

从此,“天天十分钟”成为我们高原汽车兵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就像进军号角响彻军营。

过雪山,战塌方,闯险滩……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挺起的是高原汽车兵坚强的脊梁。《战天险,食野菜,多名士兵苦战迫龙天险》讲述了汽车团多名官兵三天四夜靠吃野菜战胜迫龙天险泥石流,做到了人不掉皮、车不掉漆的感人事迹,广播稿被多家媒体采用。《一个如诉如泣的故事》讲述一位好军嫂辞去公职,无怨无悔精心照料因公致残丈夫的感人事迹,先后被《西藏日报》、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采用,在全团产生强烈共鸣。《电话婚礼》《长城基石》《望夫路》《天路情》等稿件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天天十分钟”,在我手中开办了多年,也培养锻炼出一大批新闻报道骨干。朱博、王义、李忠实、徐斌胜、周福平、李良贵、吕培顺、杜丰月、王仕聪等后来成为各单位宣传干部和新闻报道骨干,有的成为记者、作家、摄影师。有许多优质稿件经修改后投往各报刊电台,被广泛采用。仅年,团广播室收到近千余篇广播稿,其中,有余篇被省、市以上新闻媒体采用,有的还获了奖,上级机关也大力表彰了我团的做法。

后来,我离开了团队,可“天天十分钟”一直陪伴着团里的官兵。

那些年,团里宣传文化生活很丰富,有报道组、广播站、电影组、篮球队、军乐队、社火队、表演队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曾响誉雪域高原,威震古城拉萨。

如今,我不时怀念“天天十分钟”广播,仿佛就在昨天。

20多年过去了,仍是那么亲切。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猜你喜欢

点击图片阅读

当黎明的光升起,我把黑暗和过往全部放下

点击图片阅读

他们到北京,用藏戏表演了一场意大利歌剧?

点击图片阅读

藏家小院里度过的那份温情时光

本期编辑:扎西白玛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家比较好
白癜风复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xzrbnr/205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