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最好痤疮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210312/8740647.html
原题:中国民航飞行员首次飞越“世界屋脊”
作者:戴玉刚
来自:炎黄春秋年第8期
年第8期炎黄春秋刊登戴玉刚作品
《中国民航飞行员首次飞越“世界屋脊”》
年8月11日作家文摘转载戴玉刚作品
《中国民航首次飞越“世界屋脊”》
中国民航飞行员首次飞越“世界屋脊”
戴玉刚
导语: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多少年来,能够在这里自由飞翔的,只有被藏族人民顶礼膜拜的神鹰。然而,年5月29日,一只比神鹰更大、飞得更高、飞得更快、飞得更远的“钢铁之鹰”——中国民航“北京号”飞机跨越“世界屋脊”,飞过了“空中禁区”。
钱学森给出飞机起降方案
年初,为便利北京与西藏之间的交通联系,中共中央做出飞机通航拉萨的决策。北京—拉萨通航,最大的障碍就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平均海拔米以上,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在试飞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藏部队和西藏人民在险峻的念青唐古拉峰东侧,用3个多月的时间,临时修建了地处拉萨远郊的当雄机场。当雄机场海拔米,是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机场,且地形复杂,净空条件差,沿航线崇山峻岭,气候变化莫测,是公认飞行难度最大的空域,这段航路被国际航空界视为“空中禁区”。
钱学森和夫人在归国途中
在海拔如此高的高原上修建机场,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参考。该地海拔高,空气稀薄,修建机场的跑道需要比内地机场更长,以保障飞机的安全起降,而对于拉萨地区而言,要找到这样较为平坦而开阔的地方如同大海捞针。为了能够准确计算出飞机的安全起降距离,空军聘请了刚从美国回来的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根据空军提供的数据资料,钱学森经过反复计算,给出两个关于飞机在高原起降的计算公式。经验证后得出需要修建一条多米的跑道,才能满足飞机的起降,这一结论为机场的选址打下了理论基础。
飞越“世界屋脊”
多少年来,能够在“空中禁区”自由飞翔的,只有被藏族人民顶礼膜拜的神鹰。然而,年5月29日这一天,一只比神鹰更大、飞得更高、飞得更快、飞得更远的“钢铁之鹰”——中国民航“北京号”飞机跨越“世界屋脊”,飞过了“空中禁区”。
此前航空兵13师曾派出3架飞机试飞青藏高原,预言只要有一架飞到拉萨,就是胜利。经过20多天的间断飞行,年5月26日,3架从北京至拉萨的试航飞机均在拉萨当雄机场着陆。
空军试航成功的消息传开后,极大地鼓励了中国民航飞行员。但民航试航与空军不同,空军飞的是北线,即从西宁、玉树到拉萨,试验的是飞机的性能和驾驶员的素质。民航则是从北京、重庆、广汉、玉树到拉萨,侧重试验的是高原客运的可行性。
年5月,民航机组开始试航北京至拉萨航线。此次飞行的机组人员除了机长潘国定,还包括副驾驶王珊、领航员陈树堂、飞行工程师谢国盛、飞行机械师闵传麟、无线电报务员周文雄和调度员刘世华。另外,还有几位满怀激动的特殊乘客:2名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1名新华社记者,几名林业部的森林勘察员。
试飞机组右3是机长潘国定注意左边2个最早的空姐
中国第一批空姐(年)
飞行前,机组人员进行了各种复杂的技术试验,对飞机进行了全面的检修和维护,对高空云中通信导航将受干扰、剧烈颠簸、结冰等复杂情况,一一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制定了各种紧急处置预案。当飞机从广汉机场起飞10分钟后,在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分界邛崃山附近遭遇了每小时公里的顶风,并钻入浓厚的积云中。潘国定操纵飞机上升高度,试图摆脱积云。此时,仪表显示飞机已上升到米,而“北京号”的理论使用升限为米,飞机却仍身处云层。由于云层中的静电干扰,飞机收不到地面任何信号,成了“聋子”和“瞎子”,陷入进退不得之境:下降,可能撞山;上升,超越高度极限,飞机可能解体。机长潘国定镇定自若,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仅靠仪表飞行,终于在一段时间后驾驶“北京号”安全飞出了云层。
飞机刚钻出云层,下一个危机又出现了。飞机结冰导致右发动机出现异常情况,螺旋钟转速急剧下降,进气压力猛降,发动机发出“嘭嘭”声。一般的处理方式是下降高度,但这样又易导致撞山。潘国定当机立断打开了汽化器加温,20秒钟后,发动机恢复正常。机舱内每个人都舒了口气。就在即将到达玉树机场时,又遇到了雷暴雨天气,所幸雷暴雨来去匆匆,飞机躲过一动,终于平安降落在玉树机场。这是海拔米的玉树机场第一次降落满载的飞机。
5月29日,飞机从玉树机场起飞,来到了唐古拉山。这是一个锯齿形的、纵贯西北到西南的连绵不断的山脉,也是航线中最危险的区域。飞机小心翼翼地飞过唐古拉山山口,进入了西藏地区,遇到了海拔米的念青唐古拉山。在通过一个狭窄的山口后,开阔的山谷地带映入眼帘,拉萨当雄机场已近在咫尺。机组一阵欢呼。在历经11个多小时的飞行后,“北京号”终于安全降落在当雄机场。
首次试航不但为北京—拉萨开航积累了经验,而且对西藏高原的气候、山川、河流、湖泊以及兴建机场与跑道的设施等诸多数据,都进行了周密而细致的实地勘测,获得了珍贵的地理与气象资料
第一架民航飞机来到高原,西藏人民兴高采烈,纷纷奔走相告。之前,他们从未见过飞机,对于飞机,他们非常畏惧和崇敬,形象地将其称做“神鹰”。好奇的西藏老人登上飞机大开眼界,不停地说:“神鹰降临,人民幸福。”藏族妇女将她们用青稞、酥油做成的“作所清玛”(吉祥如意)献给航空人员。藏族僧侣官员还虔诚地向带队机长敬献哈达。飞越“世界屋脊”,突破“空中禁区”,刷新了世界民航史上的飞行记录,西藏的民航事业由此揭开崭新的一页。
年5月29日,北京号飞机飞抵拉萨上空
藏族同胞在拉萨当雄机场迎接突破“空中禁区”的中国民航飞机
首飞成功后,为确保多种机型都能安全飞越“空中禁区”,年和年,中国民航又组织了2次试验。年6月15日,民航局长陈瑞光率领由张瑞霭担任领队机长的机组,驾驶伊尔18型号飞机,从北京出发飞往拉萨,试飞成功。年6月21日,由张瑞霭担任领队,继续使用伊尔18型飞机成功试航北京—拉萨航线。经中国民航于年、年和年先后3次试航拉萨,北京—成都—拉萨航线正式开通。开始每半月1班,年8月1日后,增加为每周1班。
再飞“北京-1”号
年9月,组织决定由党员王来泉担任组长,两航起义资深飞行员潘国定担任正驾驶组成“北京-1”号机组再次试飞。这次他们试飞的是北京航空学院(以下简称北航,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们“大干一百天”自己设计自己试制的“北京-1”号轻型运输机。
年2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北航开始设计第一款国产轻型运输机。9月20日,运输机试制成功后,被命名为“北京-1”号。
我国自行研制的北京—1号飞机
9月24日上午,数千名北京各界代表来到北京东郊的首都机场,参加“北京-1”号飞机试飞典礼。国家教育部部长杨秀峰、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先后讲话,国务院第二办公室主任林枫为“北京-1”号飞机剪彩。在典礼仪式上,时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说:“‘北京-1’号能在天内试制成功,不仅仅是新中国的创举,而且也是世界航空发展史上没有的先例。”在一片锣鼓声和歌声中,王来泉、潘国定机组驾驶“北京-1”号冲上蓝天,围绕首都机场飞了一圈。当“北京-1”号以公里的时速、超低空10米高度掠过主席台时,全场一片欢腾。次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航空教育事业的伟大胜利》的社论。社论指出:“‘北京-1’号飞机是我国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而学校自己设计并制造飞机,更是我国所没有的创举。这是航空事业的伟大胜利,是执行党的教育事业的伟大胜利。”
其实,这次飞行已经属于飞机性能相对稳定、飞行员试飞多次后的一次表演性质的飞行。之前,在飞机设计和改进的一次次试验中,“北京-1”号曾一次次飞上天空,但每一次试飞大家都悬着一颗心。第一次试飞时,机长潘国定曾把一份遗书交给王来泉,请他转交给他的妻子。身为训练科长的王来泉不断给他做思想工作,主动提出“我也上,我和你一起飞”。飞机飞行不到一小时,发动机出现了严重抖动,按规定必须飞到一定高度才能转弯,王来泉根据多年的飞行经验,果断要求飞机立即转弯,最终飞机在抖动中安全落地。
之后,王来泉、潘国定机组驾驶“北京-1”号飞机,历时5天,途径济南、徐州、南京,往返千米,圆满完成北京至上海航线的试飞任务。经过累计试飞46个起落,飞行30余个小时,经历多种气象条件的考验,按照预定的试飞项目,对飞机性能进行全面考核。结果证明:“北京-1”号质量和性能良好,具有良好的操纵性和稳定性,这标志着新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轻型旅客机胜利地通过了考验。
试飞成功后,《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航空教育事业的伟大胜利”的社论。社论指出:“‘北京-1’号飞机是我国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而学校自己设计并制造飞机,更是我国所没有的创举。”
试制过程中“北京-1”号是靠人力托举安装起落架。
试飞员来自五湖四海
飞越“空中禁区”,试飞“北京-1”号,都是将生命置之度外的冒险。但是,民航试飞机组的飞行员却并非国内航空学院培养,基本上来自五湖四海。
中国民航第一任飞行大队大队长张瑞霭,山东省高青县人,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曾参加了攻打孟良崮、解放济南、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和福州等战役战斗。历任第三野战军师组织科教导员、航空学校师大队长、副团长等职。年被抽调到民航局,担任新成立的飞行大队大队长。年开始,担任周恩来总理专机机长,深得周总理的信任与器重。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首长坐飞机,都是由中苏联合航空公司的苏联飞行员来执行飞行任务。那时我国空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周总理认为应当找一个自己的飞行员来飞,但空军负责人觉得风险太大。就拖着没办。周总理知道后很生气,空军不得不从全军选出最优秀的飞行员来执行专机飞行任务,张瑞霭荣幸地被选中。从此,他作为周总理专机机长,长达20年。
中国民航第一任飞行大队大队长张瑞霭
中国民航第一任飞行训练科科长王来泉,山西省武乡县人,他13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4岁参加八路军,15岁就是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的学徒。17岁那年,王来泉调往太行工业学校(今中北大学)学习提高。抗日战争胜利后,王来泉在随军工部转战东北的途中,加入了第四野战军炮兵团。在指挥员阵亡的情况下,王来泉主动指挥战斗,因作战英勇、临危不惧,他被任命为炮兵营教导员。王来泉亲历辽沈、平津和淮海三大战役。抗美援朝前夕被空军选中,在接受了短期训练后,成为志愿军第一批飞行大队长,勇敢地飞上蓝天,参加了抗美援朝战斗。新中国成立后,王来泉随空军副司令员兼民航总局局长邝任农将军从空军支援民航,参与组建了空军第十四航校(民航飞行学院前身)。
中国民航第一任飞行训练科科长王来泉武乡人
中国民航第一任总飞行师潘国定,祖籍广东省新会县,生于香港,年,他只身来到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勤工俭学,同时在课外学习飞行。年和年,他先后转入美国寇蒂斯礼特航空工程学院和圣特玛丽亚飞行学校,作为工读自费生攻读航空机械工程和学习飞行技术。毕业回国后,先后任中国航空公司飞机副驾驶、正驾驶、中央航空公司正驾驶。年11月9日,他参加了震动中外的“两航”起义,驾驶CV—型号飞机,载着中航总经理刘敬宜、央航总经理陈卓林等,从香港直飞北京,回到祖国怀抱。参加革命后,一直在中国民航局担任飞行技术检查工作。他是一等一级飞行员,飞行过15种型号的单发动机飞机、11种型号的双发动机飞机、2种型号的四发动机飞机,飞行时间超过1.1万小时,未发生过任何事故。他多次担负重要试飞,都圆满安全地完成了任务。
中国民航第一任总飞行师潘国定国民党起义过来的飞行员
张瑞霭、王来泉、潘国定等作为中国民航老一辈的飞行专家,技术超群,经验丰富,不但多次担负重要试飞,圆满安全地完成任务,而且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飞行人才,为民用航空建设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作者戴玉刚
主要著作有:
《太行秘密战》
《齐家抗战》
《上党战役》
《太行军工》
《太行奶娘》
《抗大风云》
《黄土地红土地》
《水浒将》
《落河往事》
《潞安城》等。
多部作品在全国获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