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历史看胡耀邦的贡献和历史地位

北京湿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w/210426/8890895.html

建国70年的大典刚过,无数伟人及丰功伟绩仍在我心中一遍又一遍回荡,可我至今仍怀念着那位老人,他已经离开我们30年了——

他就是胡耀邦。

在去年纪念改革四十年的宣传中,对胡耀邦的叙述是不足的,对于胡耀邦主持和参与的重大改革事件,往往采用只叙其事情、不言其人的做法,这是对历史的不严肃的行为。

亲身经历了改革复杂历程的原人民日报副总编周瑞金曾经说:“如果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那么,胡耀邦就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改革开放总工程师。为了把中国从濒临崩溃的边缘用改革的力量拉回来,他殚精竭虑、鞠躬尽瘁”。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为什么谈起改革开放的历史胡耀邦不可回避呢?一方面,因为胡耀邦是启动改革开放的关键人物之一;另一方面,胡耀邦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历史人物,中国改革虽然走过四十年的路程,胡耀邦在80年代所努力推动的中国制度和思想现代化转型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胡耀邦的精神遗产对于未来的改革还具有启发性。胡耀邦并不是过去时,是现在时,也是将来时。所以,今天我们纪念改革四十周年,还要谈胡耀邦。

对于推动历史转折的贡献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胡耀邦组织和发起这场讨论并不是受命于某个人,而是完全出于他的责任和良心,是自发的行为。早在年8月“十一大”闭幕后,胡耀邦就在中央党校布置安排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提出了实践是检验毛泽东思想的标准的论断,还安排了名高级干部学员就此讨论,其中包括光明日报总编杨西光。他在年3月又指示吴江、孙长江等人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题目写一篇大的理论文章,准备发表出来。

所以,电视剧《邓小平》里面一段邓小平指示胡耀邦在中央党校发动真理标准讨论的镜头,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邓小平本人在年8月曾经讲:“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开始我并没有过问,而是《光明日报》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多的反应,说是砍旗,这倒引起我的兴趣”。这说明邓事先并不知情。邓小平还说“我就在6月2日的讲话里支持了一下”,说明邓小平本人也是很谦虚的,支持力度到底多大也可以窥知大概。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它具有两个意义:一是打破了中国人们头上的意识形态神学枷锁,以前的意识形态是只可以信仰不可以质疑的神学,从此之后人民可以质疑、证伪思想意识形态,有了批判反思的自由,才有了80年代的思想黄金年代和今天思想的繁荣,是中国版的”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

第二,它委实是一场”理论政变“,胡耀邦发起的这场理论狙击战,打得”凡是派“措手不及,毫无反击之力,从根本上否定了“凡是派”执政的地位合法性,从此之后,“凡是派”在政治上节节败退,不到两年就退出政治舞台。

胡耀邦主持的平反冤假错案,解放的干部和知识分子有多万,群众上亿,让他们摆脱各种政治压迫或歧视,恢复公民权利,是20世纪最大规模的”政治贱民“解放运动。虽然粉碎“四人帮”后,平反冤案势在必行,但是问题堆积如山,全国需要重新审查的政治案件有多万宗,如果没有胡耀邦,绝对不可能做到这么迅速,不可能做的这么彻底。

比如,党内当时普遍一个潜意识,就是只平反“文革”中的冤案,“文革”之前的毛主席定的案子不平反,这样的话”刘志丹反党小说案”就不会被平反,事实也是这样的。年中央又为此案主要人员贾拓夫、刘景范做了结论,维持他们“反党”的定性不变,习仲勋写信给中央要求恢复工作也如石牛入海,数月不见回音。当时如果胡耀邦不坚持重新审查“刘志丹反党小说案”,习仲勋同志不可能在年初就出来恢复工作的。

对于“右派摘帽”,很多高层也认为反右当年有合理性,并不主张给予全部平反,应该给多少右派分子平反,中组部、统战部和公安部等部门争论了长达数月。尤其是年的反右运动是邓小平同志参与的,这更是一个棘手问题,考验主持者的勇气。在胡耀邦的努力下,到最后除了因政治原因不予改正的96人外,其余55万多名右派全部平反。

胡耀邦做这两件事的时候,他刚刚被解放出来,年3月开始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12月又担任中组部部长。对于一般人,获得了这两个“要职”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先把位子坐稳、不出事,然后官职再上一个台阶。胡耀邦一上来就敢于触碰敏感问题,表现出不计个人得失、但问苍生祸福的高尚人格,这在政治家中是非常稀有的。

胡耀邦组织和领导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平反冤假错案是十一届三中全召开的基础,没有胡耀邦在年大刀阔斧的两项行动,只靠官僚政治下的按程序逐步推进,拨乱反正不知道需要多少年才能完成,也就不可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全会公报的第三、四两部分高度评价了这两个政治举动,构成公报的主要内容之一。胡耀邦此前仅仅是一个中央委员,却起到扭转国家政治乾坤的作用,可谓“四两拨千斤”。

改革开放中的全面贡献

胡耀邦对改革开放做出了全方位的贡献,他对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甚至是环保等都有系统性和开创性的贡献,绝大多数改革政治家的贡献局限某一两个领域,胡耀邦是极少数有全方位贡献的政治家,这一点上,可以说在80年代的改革中,只有邓小平和胡耀邦发挥了总揽全局的作用。

八十年代四项最重要的综合体制改革顶层规划,其中三项是胡耀邦制订的,即年10月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年3月的《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年5月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胡耀邦在年起开始着手制订第四项体制改革的规划,即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定。因为他在年的离职,这样工作剩余部分交给了继任者,并且在”十三大“上提出了政治改革方案。但这离不开胡耀邦事先所做的充分铺垫。“十三大”政治报告对政治改革的设想,没有超越胡耀邦年所规划的范围。胡耀邦提出政改的五个领域是党和政府、人大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党和政府同人民的关系,以及人大、民主党派定位问题,“十三大”报告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主张都是这些范畴之内的。

这些体制改革的综合规划,全面开启了经济、科技和教育领域的改革,让这些领域迸发出巨大的活力。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决定一针见血地都提出了确保高效和科研单位自主权的问题,在教育改革精神的鼓励下,80年代我国涌现出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上海交大和深圳大学等学术气氛活跃、教学模式不断创新的典型,出现了刘道玉、朱九思、罗征启等著名的教育家。80年代被公认为是20世纪另一个教育家治校的另一个黄金时期。联想等高科技企业也是在科技体制改革精神鼓舞下的产物。

虽然80年代没有全面启动政治改革,但是在胡耀邦的支持和允许下,还是做了不少政治改革的探索。比如他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行使自己的权利,认为“这些团体愿意选谁就选谁,宣传部门组织部门不要干涉,选的不理想,他们自己负责任”。年召开的中国作协“四大”,代表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出领导机构,夏衍先生称之为“文学史上的遵义会议”。在当时宽松气氛下,一些地方也纷纷开展基层民主的探索,如年北京海淀等地方选民直选基层人大代表,袁庚在深圳蛇口工业区推行的群众选举管委会领导的试验,浙江温岭等地方的预算民主试验。这些政治改革的探索极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让人们看到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搞好实现好自己的民主。

还有一些胡耀邦的非常重要的贡献是往往被忽略了。比如,胡耀邦是新时期民族和宗教工作的奠基人。年2月胡耀邦当选总书记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书记处会议就是讨论西藏问题,这个决议是西藏进入新时期的标志(胡锦涛语),胡耀邦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到西藏的中央领导人。新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经济、教育和宗教等基本政策是胡耀邦制订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也是他推动通过的。并且这些政策符合人类的普世价值和历史潮流,得到国际社会的好评,是我国民族和宗教治理的正面资产。

在外交领域,胡耀邦也有很多开创性和独特的贡献。胡耀邦是新时期中共第一位提出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的领导人(年),最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领导人(年)。在实践层面,他把中日关系推向顶峰,基于当时两国关系的友好氛围,中国获得了日本大量的经济和技术援助,其中日本贷款约占我国所获得经济援助的三分之二以上,是我国改革能够顺利起步的一个重要因素。胡耀邦还打开中共与与西方社会党交往的大门,年社会党国际十七大上,中共被接纳为“观察员”,这是社会党国际历史上唯一一次接纳共产党作为本组织成员。中共与西方社会党的关系升温,无论对于改善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还是丰富社会主义理论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年复出到年离职,是胡耀邦生命的最后十年,在这期间,胡耀邦以时不我待的历史紧迫感和不计个人历史得失的宽广胸怀,在政治舞台活跃的最后十年里,一刻也没有停息,在改革中攻占一个又一个的山头,打破一个又一个旧的制度堡垒,给经济、政治、社会、教育、科技、外交的领域注入新的制度活力。

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胡耀邦等人推行的这些改革其实是奠定了这四十年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他的这些变革让中共的意识形态和执政方式赶上了现代潮流,才不至于在八九十年代世界转型潮流中被淘汰。到今天,还可以说享受着80年代制度变革的红利。这也是胡耀邦虽然敏感,但是还在官方话语体系中必须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

被低估的对经济改革的贡献

现在谈起80年代经济改革,大家往往愿意说邓和赵的贡献,而不认为胡耀邦在这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如果认真梳理经济改革历史,就会发现胡耀邦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以更长远的眼光,胡的贡献的意义将更明显。

下这个结论并不是凭空拔高胡的历史作用。美国经济学家科斯撰写的《变革中国》一书,提出了“边缘革命”理论,即农村承包制、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和特区经济这些边缘地带经济力量的增长是对中国改革成功的原因。吴敬琏先生则把“边缘革命”称为“增量改革”。这两个理论有助于我们了解胡耀邦的贡献。

80年代经济管理上,本来是胡耀邦具有全面决策的权力,但是因为胡耀邦在改革问题上得罪了一些固守计划经济的元老,年被剥夺了管城市经济的权力。这样,后来就产生了胡赵分工的问题,即赵领导的国务院主要管理作为“存量”和“主流”的城市经济和国有经济,胡耀邦则负责乡镇企业、私营经济这些这些“增量”、“边缘”部分。胡耀邦并没轻视这些“边缘地带”的力量,反而非常感兴趣,他已经有历史的敏锐感,认识到这些新事物是改变中国的关键,他当总书记期间的精力最多的一块就是下基层推动这些“边缘力量”的发展,他先后跑遍1个县,其中五赴苏南,两去深圳。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后来又有了民营经济的突飞猛进,这些今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再说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的时候,党内高层绝大多数是不支持的。不仅陈永贵这些凡是派反对,李先念、王任重这些主管农业的领导人也反对,国务院也不支持全面“分产到户”,而是提出了“切三刀”的方案,认为只有四分之一的农户适合“大包干”。年2月,万里到北京主管农村工作后,颇受孤立,胡耀邦是唯一旗帜鲜明支持“大包干”领导人,万里晚年曾经有言:“我年到书记处分管农业,当时相当为难,可以说动辄得咎。多亏耀邦同志全力支持,主动配合……如果没有耀邦同志,那就不好办了。”也正是因为年胡耀邦当选为中央主席,万里才能够整顿国家农委,真正把“大包干”推广开来。

胡耀邦还树立了关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cangribao.com/xzrbls/233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