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治白癜风病 http://www.tlmymy.com/
人间烟火——鄠邑风味小吃
文/陈小刚
最近热播电视剧《装台》里的陕西美食,让观众印象深刻,尤其是其中的裤带面,让人始终难以忘怀。那么,让我们了解下关中饮食文化的代表——鄠邑美食特色。
说起鄠邑的风味小吃,人们中流传着“秦镇的皮子摆汤面,辣子疙瘩就大蒜”的说法,基本包含了鄠邑的特色小吃。到底是秦镇米皮第一还是大肉辣子疙瘩第一,那就见仁见智了。但说到鄠邑小吃中的奇特,当属大肉辣子疙瘩排在第一。据说,大肉辣子疙瘩有百余年历史了,是陕西人喜吃辣椒、善吃辣椒的又一例证。
据说大肉辣子疙瘩起源于年前后,最初由西街书院巷人称“扁食长娃”姬老二推出,是用猪肉、白面包菜疙瘩、油泼辣子等调料配制的汤菜与坨坨馍或烧饼配吃,用陕西著名的大老碗盛着满满一碗肉、馍、菜,形式跟牛羊肉泡馍有些相似,但是两者色香味截然不同。
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辣子疙瘩出了巷,街头街尾到处香,争先恐后去排坐,只怕迟了不见汤。”由此可以想见当时大肉辣子疙瘩生意火爆的场面。此后,不论是乡下人进城,还是外地人来此办事,都以能吃上一碗大肉辣子疙瘩为快事。许多外国人来到鄠邑,对辣子疙瘩非常喜爱。
李景宁老师在《西安鄠邑辣子疙瘩赋》一文中写到:鄠邑民风淳朴,京畿锦绣,上林苑腹地,丰京挹雅风。美食比,以辣子疙瘩为最。小麦经春复冬,磨面烙而为饼。饺子小,肉块大,佐料香。文火烹,大碗盛,热气腾。工序至简,汤香肉美,浓烈荡胸。色若朝霞,紫气蒸蒸。蒜苗串香,沁心美容,实乃关中鄠邑之妙品也......辣子疙瘩,历史驰名。虽无辣子,梦亦刚勇。吃掉疙瘩,石破天惊。锅盔掰块,饺子疙瘩,赴汤从容。蹈火大肉,味正香凝。滋阴补阳,元气盈盈。秦人口味,绝妙无穷。于是走南闯北,难忘乡情。衣锦还乡,吃碗辣子疙瘩,不虚此行。
相比辣子疙瘩,秦镇米皮的历史非常长,历史记载有一百多年了。关于秦镇米皮的最早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此外,户县软面也非常有名,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品尝一碗地地道道的软面。户县软面也是地方特色美食,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比较常见,与著名的biangbiang面齐名。在外地的户县人如果能品尝一碗地道的软面,肯定是别有一番风味。户县软面的精髓是臊子肉,而臊子肉的核心是户县的香醋,离开了本地的香醋,臊子肉就没有了灵魂。陕西人已经把户县软面当做生活中的一部分,地方特色美食已经成为陕西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户县软面实然已经成为鄠邑文化符号之一,被人们广为流传。除此之外,悠久的鄠邑文化历史,孕育出来很多特色美食,秦镇米皮就是典型特色之一。
从西安出发西行,越过沣河,就是秦镇地界,现在属于西安高新区管辖。秦镇以米皮知名天下。踏入秦镇,沿路都是米皮店。这些小吃店的门面虽然比不上大型连锁餐饮店,从门外停放的车辆,门口大大的招牌,店内排队的食客,就能知道秦镇米皮名扬在外。
民间相传秦始皇在位时,农民遇到大旱,秦镇稻田多出稗秕,农人无法完成粮食进贡任务。当地一位叫李十二的农民,将打下的稻米用水拌湿,碾成米粉,和成糊状蒸熟,切成条状,制成了最早的米皮上贡,秦始皇帝大喜,钦定秦镇米皮为朝廷贡品。后来,每年正月二十三,秦镇家家户户蒸米皮,纪念李十二。制作米皮的习俗与技艺由此世代相传,成了陕西地方一道知名小吃。关于秦镇米皮最早的史料记载可以追溯至清代时期,至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赵丰老师在《咥在西安——秦镇米皮》一文中写到:筋、薄、细、软,这是为秦镇凉皮的独特品质。秦镇的水好,入口甘洌,做出来的米皮也非常筋道。制作时把米粉调成糊状,将米浆摇均匀平铺在多层竹笼内蒸熟,出蒸后在凉皮表面用手指抹点菜油,防止粘连,然后一层层摞起来,用湿笼布盖住,避免风干。有客人来吃,取出一张放到铺了雪白纱布的案上,用大铡刀切成细丝。
沣河西岸的土壤为褐色,历史上秦镇一带人多种稻子。这里的稻子一年只种一茬,米质油光透明,入口香甜,品质最好的要数镇子西南方向草堂寺一带的粳米,秦镇人大多用那儿的稻米做凉皮。优质的水、土壤、粳米,造就了秦镇凉皮的“薄、软”,但制作技术,也是关键。烫浆时,水量必须控制得恰到好处。随着热水的不断续入,米浆中的水量就会不断增加,用木勺舀一勺米浆,进锅后米浆必须连续一尺长不断;蒸凉皮时,要控制好火候,烧锅的柴最好用麦草或者稻草,才能蒸出薄薄的凉皮。
秦镇的米皮,除了皮子本身,最重要的就是辣子油及佐料了。秦镇当地产的辣椒,不同于外地那种大泡辣子,细长条形,下部有一个尖角,当地人称“线线”辣子,加工成粉末后,用滚烫的油一浇,“刺啦”一声,就成了油泼辣子。这是普通人家的做法,凉皮店家自有秘制的油辣子,譬如在浇油时加醋。还有那香气扑鼻的大料水,也是由十几种调料及几味中药熬制而成。这些环节,都属于秘方。秘方,自然是秘不可宣的。
红润透亮的辣子油,那才是秦镇凉皮的灵魂。少了它,凉皮不但看着不美,吃起来也索然无味。有醋香而无醋味,这是秦镇凉皮又一特征。也有不少秦镇凉皮门店自己熬醋,在熬制过程中放入一些中草药,远远就能闻到醋的香味,而不是酸味。这种香味蕴含着中草药的香味和醋的味道,非常独特。在秦镇每一家凉皮的味道都不太一样,这也每一家凉皮的秘诀之一。
秦镇米皮配上一碗黄酒,那是绝配。
老牌的凉皮店门口摆着一张案几,用玻璃隔挡开来。案上排列几个青花大海碗,碗里盛着辣子油、大料水、配菜等。吃凉皮的饭桌、凳子是木制的,雨天在室内,晴天在室外。鄠县黄酒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非常有名气。在咥秦镇米皮时配上一碗黄酒,再来一个肉夹馍,绝对是一个标配。鄠县自古就有自家酿黄酒的传统,尤其是大口黄酒更是有名,曾在米兰世博会上获过金奖。
一张皮子切完,盛在青花小碗里,加入调料、黄瓜丝,用筷子挑起一撮皮子,在放满辣椒油的罐子里一蘸,若不过瘾再用筷子挖点辣椒出来,红红的,油油的,放到皮子上,大声吆喝一声:“来咧!”双手递到吃客的手上。秦镇凉皮盛到碗里,晶莹透亮,光润如脂。白白的皮子、红红的辣子、酸辣的口味,扑鼻的香味,再搭配上清脆爽口的黄瓜丝、青菜以及秦镇人自制的秘制酱料,别说吃到嘴里,就是看着也会令人垂涎欲滴。蒸热的夏天咥一碗凉皮,一天都感觉到凉飕飕了。
选料精良,工艺严谨,调味讲究,成就了秦镇凉皮成为古城长安一道亮丽的美食风景线。有人将秦镇米皮比喻为京剧里的旦角,颜如美玉。这个比喻,只是从表面的品相定位的,远远没有抵达口感之美。
秦镇的老街狭窄倾斜,依地势而成,蜿蜒曲折,铺着年代久远的碎石或者巴掌大的石板。店铺为板式门,格子窗,古色古香。丁字街口是古镇最高处,北、南,西三条街在这里汇合。这里聚集着好几家老字号的凉皮店铺,一年四季吸引着外地游客慕名前来,见证着古镇数百年来的风雨变迁。
秦镇凉皮声名显赫,作为西安的特色小吃,已进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不但西安的大街小巷都有秦镇凉皮的店铺,而且在全国各地,都能看到专营秦镇凉皮的门店。不过,要想咥一碗正宗的秦镇凉皮,还是要亲自来趟秦镇,品尝地道的鄠邑风味小吃。
不过,秦镇米皮发展面临一些问题。老手艺人能够坚守传统的家庭作坊模式继续发展,也无可厚非,关键是能否秉持“工匠精神”,通过精准的甚至个性化的定位,做足够大的“小而美”的秦镇米皮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文化属性,强调文化共享,而列入非遗名录的非遗除了具有文化属性,其背后更具商业属性,强调文化独享。秦镇米皮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创新发展,最终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文中图片均为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陈小刚,年生,陕西武功人,年本科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专业,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藏民族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现为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兼任陕西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员、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出版《丰京之光——鄠邑文化探赜》等3部著作。先后在《中国教育报?理论版》《中国社会科学报·理论版》《陕西日报·理论版》《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等报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五十余篇,曾获得陕西省教科文体卫工会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往期精彩,敬请浏览——
专稿
老有所依夕阳红——张海红和她的后稷养老苑(文/雷奎)
聚焦
中国?武功古城第五届后稷文化节将于12月21日盛大开幕!
艺苑
笔墨当为时代舞——访“世界邮票上的中国艺术名家”郑元稷(文/程灏)
散文
盘长兄弟(文/张党辉)
散文
愿有岁月可回首(文/雷继国)
散文
母亲的手(文/杨英)
真情
姐姐(文/雷继国)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