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兰州老地名丨本报报道引得贤后街六位老

  12日中午,位于武都路上新大众酒楼的一个包间内坐着几位老人,他们有说有笑,而谈论最多的则是一个地方——贤后街。原来,他们都是贤后街的老街坊,今天能聚在一起正是因为本报此前推出的“寻访兰州老地名”栏目中一篇关于贤后街的文章。寻访兰州老地名报道引   “寻访兰州老地名”是本报推出一个栏目,旨在通过解读兰州老地名的前世今生,以及围绕地名变化发生的历史事件和故事,让更多的读者能够从这个角度来了解兰州的历史、兰州的文化。

  8月2日,本报报道《贤后街:充满书香之气的老街》刊发后,一位曾经在贤后街居住并工作过的读者就联系到本报,讲述了他所了解的贤后街的故事。

傅 铁

  致电本报的读者名叫傅铁,今年已经84岁了,采访他时他先是拿出了8月2日的《兰州日报》说:“我在街上偶遇一位贤后街的老街坊,他告诉我《兰州日报》上刊登了一篇写贤后街的文章,我就赶忙到报栏寻找,果然看到了《贤后街:充满书香之气的老街》这篇报道,看后感慨万千。第二天,我早早就等在报栏处,从换报纸的工作人员手中拿到了这张报纸。我把它收藏起来,以后遇到贤后街的老街坊给他们看。”采访时傅老还告诉记者:“那时的贤后街有文化、有文化人。”之后他还讲起了发生在贤后街的“文化故事”,比如陇剧《枫洛池》的诞生,3个文化单位的变迁,还有众多的文化名人……

  采访最后,傅老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一定要联系原来在贤后街居住和工作过的老街坊们聚一聚,联络联络感情,也追忆一下当年的贤后街。

聊起贤后街老街坊话题多   人逢喜事精神爽,在酒店包厢门口看到傅老,他正跟邀来的老街坊们聊天呢,说到高兴处大家都是哈哈大笑。傅老给记者介绍到来的每一位老街坊,并给大家讲述了聚会的由来。   傅铁说:“我们这些旧友聚会是非常幸福、非常高兴的事,但遗憾的是有些人没来,如原省作协主席高平,我到他家去了,都答应了,结果临时从西藏来了一位老战友,只能作罢。再一个是凯升,原市文化局的,感冒了也没法来了。还有就是今天聚会的这个新大众酒楼的老板贾经理,她是我省知名的女民营企业家,年幼时也生活在贤后街,可是今天有事也没能参加这次聚会。”

  在傅老邀来的老街坊中,有陇剧《枫洛池》作者之一的李迟,有当年省委宣传部部长吴坚的爱人王树美,有《枫洛池》作者之一金行健的爱人杨雪芹,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之涛的爱人于萍,还有原省电影公司经理王耀。

李 迟

  李迟说:“年我毕业分配来到兰州,年就随着单位甘肃省流行剧目修改审定委员会搬到了贤后街44号,单位名称也改成了甘肃省剧目工作室,之后就一直在贤后街工作和生活,所以说我在贤后街的时间是很长的。工作室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挖掘、整理甘肃省的传统剧目。工作室副主任是省文化局艺术科科长陈光兼任的,很多工作都是陈光策划的,当时他请来了很多民间艺术剧团的专业老艺术家,他们叫做‘戏包袱’,肚子里戏很多,我们就找人记他们知道的戏。最后,我们出了十几本《甘肃省秦腔传统剧目汇集》。此外,工作室也有创作任务,我就经常和作者一起研究剧本,可是现在很多人都不在了……”

  讲到此处,李迟的记忆似乎停了下来,显出一些留恋和伤感,而大家也都受了感染,一时间房间内很静,静得仿佛只有回忆在四周弥漫。还是傅老打破僵局,让大家边吃边聊,而李迟也继续讲诉着她的故事。

王耀(左)与杨雪芹

  李迟说:“说到贤后街还有几个人要说,一个就是我们省文化局的老局长马济川,他当时就在贤后街办公,他是有戏必看,不管什么戏,而且他很重视抓戏,经常到一线和大家研究剧本。记得老头一次开会,秘书给他准备的稿子念着念着就扔了,嘴里捣鼓着‘什么玩意’,之后自己讲,讲的都是很实际的问题。此外,要说说高平,他解放前在西藏参军,他有一首叙事诗《大雪纷飞》奠定了他在中国诗歌界的地位,到现在他还在创作。高平是两栖作家,一个是诗歌,一个是戏剧,歌剧《向阳川》就是高平写的,当时他就住在贤后街。还有原省委宣传部部长吴坚,这是一位非常务实的部长,《丝路花雨》就是吴坚‘盯’出来的,在医院住院时,创作组到病床前汇报。记得吴坚经常在创作上与我们争辩,有时脸红脖子粗,最后谁对听谁的。虽然吴坚没有在贤后街住,但工作在贤后街。最后就要说说我的老搭档金行健了,他是剧作家也是戏曲理论家,他对戏曲的认知很有分量。他的论文《中国戏曲的整理传承和发展》就曾在中国戏曲国际研讨会上宣读。尤其是他还做的一手好饭菜,是顶呱呱的‘大厨’。”

  听到“顶呱呱的大厨”一句,在场的人都报以会心一笑,傅铁大声说:“那可是有一把好手艺。”金行健的爱人杨雪芹也说:“我们老头做的饭好吃,我就爱吃他做的。”笑声让人们沉浸在回忆的喜悦中,似乎他们都想起了金行健曾展露过的好手艺。

王树美

  随后,话题被吴坚的爱人王树美接过,她说:“想想当时,生活条件真的很差,但人们工作热情高,甘肃文艺在全国有名,《在康布尔草原上》、《枫洛池》、《向阳川》、《南天柱》等等都在全国打响。记得在拍《丝路花雨》的时候,吴坚被打成‘黑帮’,他当时怎么也想不到会是这样,要知道他是一个全力以赴的投入到文化艺术工作中的人。工作起来常常不回家,就坐在剧团、剧场亲自抓,我只能等他,有时他到后半夜回来对我说‘你先睡觉不要等我’,可我哪能睡的着。后来我整夜失眠都和这个有关。”回忆起吴坚对工作的付出,王树美几次眼圈都发红。看到此景,李迟开玩笑说:“你睡不好觉就让吴部长负责。”   心情平复的王树美也讲述了一个关于吴坚的笑话,她说:“记得吴坚去鸭暖公社组织一次活动,很长时间没有回家,我就叫大儿子去看他。到了鸭暖公社儿子看到田埂蹲着个老大爷在看报纸,就问‘老大爷,鸭暖公社有没有个叫吴坚的。’吴坚抬头一看,呀!这不是我儿子吗。”虽然是一个关于吴坚的笑话,但也印证了王树美的一句话,她说:“那时生活很苦,但人们工作起来热情高涨,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当时甘肃文艺的兴盛。”   贤后街上许多动人的陈年往事就这样被大家一一从记忆中唤醒。兰州日报记者 孔德胜 文/图







































看白癜风的医院哪比较好
西宁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xzrbls/182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