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在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南京希望小学捐赠活动现场。
前言回到南京已有一段时间,
在西藏的每一天依然清晰如昨。
人们说,走进西藏有个理由。
而我们这次走进西藏,既不追寻那里的美景,也不迷恋那里的风情,
而是第个理由——公益助学。
南京,西藏,公里的跨越;
平原,高原,米海拔的攀升,
相隔万水千山的两地,因为一次爱心行动紧紧相连。
由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南京市红十字会主办,龙虎网、拉萨晚报承办,苏宁置业集团苏宁广场商业管理公司公益支持的“情暖西部·与宁同行”大型公益助学行动已经画上了句号。
20万元爱心捐款,5万册书籍,2万件学习、生活用品……
因为一个来自雪域高原的呼吁,
绵延不绝的爱意聚成秋日的暖阳,
照耀到“天边之乡”墨竹工卡。
因为那些日子里的一幕幕感动,促使我写下这篇手记。
行程:跨越墨竹工卡的山山水水
9月27日早晨6点,圣城拉萨。
天色相当于内地凌晨4点钟时分,气温6度。
来自南京的爱心小队成员收拾停当,忍受着高反头疼,准备启程。
挂上横幅的爱心大巴即将启程。
队员们正在搬运爱心物资。
停在江苏路上的爱心大巴,“情暖西部·与宁同行”的横幅已经挂上,队员们肩扛手捧,把从南京带来的部分爱心物资装车。
7点,在远处雪山的映衬下,
爱心大巴驶出拉萨市区,跨过拉萨河大桥,
踏上前往墨竹工卡的道路,
充满爱心和艰难的行程由此展开
27-29日,三天的风尘仆仆,三天的风雨兼程。
我们驱车近公里,行进在广袤的高原大地,
我们走过颠簸破碎的国道,
跨越绿如翡翠的墨竹玛曲河,
穿行一座座直入天际的雪山,
经历倾盆大雨和猛烈冰雹……
我们深入到海拔米到米的6所小学——
扎西岗乡南京希望小学、日多乡小学、扎雪乡小学、尼玛江热乡小学、甲玛乡小学、塘加乡小学,
走进那里的孩子和老师之中
很多时候我们的行程是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走。
装满爱心物资的10米重卡终于来到墨竹工卡。
爱心物资即将奔赴各个小学。
同时,满载着学习生活用品的10米解放重卡,于22日从南京启程,历时7天7夜,途经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青海、西藏7个省份,经历青藏公里降雪、封堵等艰难险阻,来自南京30所中小学近6万名学生捐赠的爱心物资,在跋涉了万里山水、走过大半个中国之后,也于29日上午抵达墨竹工卡。
我们如此翻山越岭不辞遥远,
就是为了将捐款和物资一一送达,
墨竹工卡近名小学生在这次活动中得到帮助。
就像《西藏日报》报道这次活动的文章结尾说的那样:
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再一次响起,
爱心代表们又一次出发……
这一次行程虽紧,但还有下次,
“情暖西部”活动会一直在路上。
西藏的行程,
风雨与阳光共存,
爱心与希望同行。
孩子:每一张笑脸都像格桑花般灿烂9月28日,尼玛江热乡小学的捐赠活动现场。
西藏的山,西藏的水,
西藏的天,西藏的风致,
美得让人心醉,
却不及西藏孩子充满希望和期盼的眼神更让人心动。
6所小学,每一座都被大山环绕;
上千名孩子,每一张笑脸,都像格桑花灿烂。
或许是因为离太阳最近,他们的眼睛充满热情;
或许是因为离尘世最远,他们的笑容最为纯真。
走进他们当中,
除了感受他们最质朴的热情——
围绕着我们欢呼雀跃、给我们献上掌声与歌声之外,
更多的是为他们处境辛酸和感动——
当看到一个个简易书架上摆着少得可怜的几本课外书,
每一本都被翻得破破烂烂;
当老师告诉我们这里冬天气温降至零下十几度,
孩子们要在没有一丝暖气的教室里上课,手指常常被冻得溃烂;
当我们得知这里有很多孩子,
因为家境的贫困还在为能否继续上学而苦苦挣扎……
教室里的书架上仅有的几本课外书已经破烂不堪。
她是扎雪乡小学的索朗桑姆(上图右二)
她所有的课外书,
就是教室书架上的连封面都没有的那6本。
“除了班级的几本书,别的地方也没有课外书可以看。”
看到了南京的同学送来的那么多图书,索朗桑姆笑得非常开心。
她是甲玛乡小学刚上五年级的大次仁曲珍(上图)
接过崭新的书本时笑容灿烂,
“我非常喜欢看课外书,尤其喜欢看各种有趣的故事书,”
她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刚拿到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工工整整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塘加乡小学五年级的次旦央吉(上图)接过学习用品,默默流下了眼泪,“真的很谢谢你们的帮助,谢谢南京小朋友捐来的书还有画笔,我真的很感动……”
扎西岗乡小学校长次旦扎西说:“每年冬天都是孩子们最难熬的时候,现在已经开始下雪,这笔捐款我们想给孩子们的教室装上空调,这样他们冬天就能安心学习了。”
尼玛江热乡小学校长嘎玛索朗说:“资金将捐赠给学校贫困学生家庭,希望这些爱心资金能帮到他们。”
塘加乡小学校长次仁说:“今天你们给同学们带来的课外书,新的画笔、文具盒和书包,还有过冬的衣物,真的都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于是,在如格桑花一般灿烂的笑容背后,
我们感受到了雪域高原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
感受到了大山深处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我们的捐款和物资虽然绵薄,
但是带去的温暖能够助力他们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
我们和他们的交流虽然短暂,
但是带去的问候可以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向欢乐的窗口。
我们:心与爱都留在雪域高原此次行程,大部分队员将第一次入藏的经历献给了公益助学行动。
为在有限时间内将爱心无限放大,让公益更深入,每天的行程安排得非常紧凑。
没有适应,没有调整,每一个人都遭遇到了高原反应,
头疼、头晕、恶心,甚至呕吐、流鼻血。
每天早上洗漱时要清理鼻腔里的血块,每天晚上带着胀痛和气喘难以入睡……
然而所有的困倦、疲乏和痛苦,都在做公益时都烟消云散——
在高原爬楼梯两层就喘得上气不接下气,
扛起一箱箱一袋袋的爱心物资却争先恐后;
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口干舌燥嘴唇结痂,
藏区孩子们“上课”的时候却口若悬河;
被崎岖颠簸的山路搞得头昏脑涨下车呕吐,
和藏区孩子一起打篮球的时候却兴高采烈……
爱心队员冒着突如其来的冰雹搬运爱心物资。
爱心队员正在给孩子们讲述南京和墨竹工卡的渊源。
爱心队员们和藏族小学生的高原篮球赛。
队员们是这么说的:
最开始我以为只是去帮助一个个藏族小朋友,
后来我才发现,
知识和教育对这里意味着什么。
我们的奉献就像沙漠中的一粒沙、湖泊中的一滴水,
尽管渺小,可是很重要,
所以,再难受的高反也值了!
最后,我想用一幅画来作为这篇手记的结尾:
这幅画是琅琊路小学四(2)班黄一禾同学画的,
描绘的是琅小校园风景:
绿树青草环抱着美丽的校舍,
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操场上。
她请我们把这张画送给藏族的同学们。
9月20日,这幅画在琅琊路小学的捐赠活动现场。
我们把这张画带到了公里以外的墨竹工卡,
带到了琅琊路小学的结对学校——扎西岗乡南京希望小学。
9月27日,这幅画旅行了公里来到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南京希望小学师生的手里。
凝望这张画,次旦扎西校长微笑着说:“我们一定在学校里选一个地方把这张画好好挂起来。”
这幅画留在了西藏,我们的心与爱也都留在了雪域高原。
龙虎网合作: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疗效最好中医白癜风知名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