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潘多行走倾听书写

尼玛潘多,藏族,鲁迅文学院第八届、第二十八届中青年作家高研(深造)班学员,供职于西藏日报社,现为西藏作协副主席。作品曾刊于《文艺报》《民族文学》《长篇小说选刊》《作品》《国家地理杂志》《西藏文学》等,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文。有作品曾入选《追寻她们的人生》《中国城市巡礼》《西藏行吟》《西藏的女儿》及民族文学杂志社成立30周年优秀文集等。出版有长篇小说《紫青稞》,并被翻译成藏、英文出版;散文集《云中锦书》。曾获第六届西藏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民族文学》年度小说奖。

很长一段时间,我对自己有诸多的不满意,其中最不满意的就是性格。一个羞涩内向的人和这个喧哗的社会,和周遭热闹的人群完全不搭调。有些人先接触了我这个人,再了解到了我的职业,便会一脸讶异,以至于我自己都深信沉默寡言的人,不配从事记者这样的职业。然而,职业的抉择并不如逛街挑衣般简单,在别人的不解中,我倔强地做着沉默的记者。然而,我庆幸我的沉默并不仅是沉默,我倾听我也思考,透过一些听到的故事,我用小说的方式,试着探询生活的本真,竟也获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

然而,我想乘着小胜有所作为时,接受采访任务,进行采访写作,完成采访任务,工作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占据我所有的时间,甚至我的节假日,原定的创作计划搁浅下来。我忍不住抱怨这份工作,抱怨它除了忙碌,没有带给我任何的好处。但是有一天,我把自己关在书房读着自己的小说时,突然发现,我写的每个人物,几乎都来自那些忙碌地倾听与行走的日子,那些神态语气无不印着某个采访对象的身影。我突然感谢自己有过一段当记者的经历,为自己坚持没有错过这个职业而庆幸。

记者这个职业让我走遍了西藏大地,看见了许多风光,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人生与心境,他们和他们生活的地方成为了我创作的养料。还深深地记得一年夏天,我在一个叫作地纳的小村庄,参与一个口述史的课题。我住在村民家里,用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听着那些泛着泪光、露着微笑的人生。他们的生活和我离得很远,但每次的讲述却让我感觉彼此亲近了许多,他们毫无保留的信任与鼓励,让我产生了创作冲动,一个叫“协噶尔”的村庄在我的小说里诞生。在藏语里,“协噶尔”有白色水晶之意。我希望让一个个小人物,在这样一个玲珑剔透的村庄里出场,形成一个系列小说,让读者从他们的故事中看到自己。

去年,我的长篇小说《紫青稞》制作成广播节目连续播出后,一位听众托朋友捎来一句话:“向您表示最诚挚的谢意,这是我迄今听到的离我们的生活最近的小说。”后来,我又得知这是一位年近80、近乎丧失视觉功能的听众,我感动于他这番评价之余,又为自己为一个孤独的老人创造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而自豪,那些行走倾听的日子,显得更加珍贵。

在两种语言间行走,的确是个费力的活儿,为了在汉语语境中,为一句藏族俗语找到一个贴切的词语,我也得磨上很久很久,所以,我的小说总是写得很慢,但我始终相信自己,不停地行走,不断地倾听,会让更多的人走进我的小说,经我慢慢地雕琢、刻画,他们会自己鲜活生动起来,走到读者跟前去,让读者认识千姿百态的藏人,他们不光只是咧嘴大笑与磕着长头的样子。

刊于《文艺报》年12月7日









































治疗白癜风的小偏方有哪些
氮芥酒精价格是不是很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xzrbls/158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