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要去扎木镇搬运水泥

嘎隆拉山的险与雅鲁藏布江的急,让身为背夫的他充满畏惧,“有一次我们去嘎隆拉山,当时是农历五月,雨大得很,一路上水流都增多了

随着国家2008年起大量资金的投入,以及一些重大技术难题的攻破,墨脱终于在2013年有了一条通往外界的通道——扎墨公路(扎木镇-墨脱县)米玛次仁说:“通过修(嘎隆拉)隧道,以及有实力的大施工方的加入,使得工程有了大的突破技术力量的投入,例如施工机械比较多,以及沿线工程的分段施工等方式方法也有了改进全长三公里的隧道,技术难度比较大,里边渗水比较多,类似这样的很多技术难题都被相继攻克”

“小的时候跟着年纪大的背夫们学习那些老背夫天天跟我们一起去背运货物遇到塌方或者难行的路,他们也都教我走但是现在我的孩子西藏日报广告代理已经不再学习这个了” 现年41岁的门巴族汉子旦增江措回忆起这段艰苦的日子,嘴角却仍然挂着微笑

这种与世隔绝的状态让外人对墨脱充满向往但同时,许多生活在墨脱的人则为了生存不得不一次次艰难地向外走去

公路开通后,旦增江措开上了大货车,往返于扎木镇与墨脱县之间摄影:殷帆

如今旦增江措开着大货车奔驰在扎墨公路两头,运送着砂石和自己种植的蔬菜,并也即将开启自己的第三产业,“现在路修好了,从波密(县)几个小时就可以来到这里,旅游来的人也多了所以我想做一些我们这边特色的饭菜,建一个家庭旅馆”

旦增江措正在兴建的家庭旅馆摄影:殷帆

墨脱公路80k(公里)处曾经是物资转运站,如今是过往车辆的休息区摄影:殷帆

在墨脱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走西藏日报数字报过墨脱路,才知人生苦旦增江措苦着苦着,脚下的路就越走越宽了

(原标题:西藏五十年:从背夫到货车司机 旦增江措脚下的墨脱之路(组图))

旧时墨脱背夫的模样摄影:王聿喆

曾经的背夫,如今依旧强壮摄影:殷帆

本文来源:国际在线

从背夫到牵马,再到扎墨公路建成后驾驶大货车,出入墨脱的这条路对于旦增江措来说真是再熟悉不过了作为一名几十年的运输员,旦增江措对这条公路赞不绝口,“现在没桥的地方有桥了,没路的地方有水泥路了,塌方的地方也有挡墙了开货车到波密,上午9点出发下午4、5点就到了而且路很宽,还能错车不像以前,迎面来个车子一堵可以花掉几个小时甚至一两天”

三月的嘎隆拉山白雪皑皑,当他走到山脚下时,天亮后的阳光反射让他无法睁开眼西藏日报数字睛老人们催他快点,不然等温度升高,山上的雪就会崩塌下来旦增江措急忙迈紧步伐跑上前去……

12岁到29岁,旦增江措做了17年的背夫跟我一起走的那些人背得货物都很重,也很累在我们前一天的那批背夫中,有一个就掉到了江里,累得连逃跑的力气都没有,直接被水冲走了我们当时都很害怕”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聿喆):凌晨四点,西藏的天空还是一片漆黑,12岁的旦增江措已开始收拾行囊,向远处的嘎隆拉山走去这是旦增江措第一次离开从小生活的墨脱县城,跟着老一辈的背夫向山的另一头迈进他们要去扎木镇搬运水泥,为一户老板的新房提供建材

随着墨脱交通状况的改善,建筑材料、运输成本的逐渐下降,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也快速提升这对墨脱各个产业都有了很大的促进“西藏日报在线阅读路好走了什么都好办”米玛次仁说

据墨脱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米玛次仁介绍,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家多次修建墨脱公路,终因建设资金不足和墨脱县的复杂地质条件而失败这样的状况反反复复持续了很久

嘎隆拉山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平均海拔4800米受印度洋暖气候的影响,这里气候多变,雪崩、滑坡、泥石流等时有发生也正因此,作为中国门巴族和珞巴族主要集聚地的墨脱县在2013年前,一直是中国唯一一个未通公路的行政建制县也正是这座山峰,阻隔着旦增江措和外面的世界,以及他远在拉萨治病的妈妈

旦增江措和弟弟从小跟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直到18岁时才把体弱的母亲接回墨脱他说,当时他带着一匹马,把妈妈从山的那头驮到山的这头就在几年前,他还要翻山去接西藏日报藏文数字报送他大学假期归来的孩子们


上海白癜风专科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专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xzrbls/11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