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夏,我们林芝见

1月15日,经自愿报名、家长同意、二级学院初审与推荐、体检及复审等环节,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现拟推荐以下13名师生赴西藏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为期一学期的支教服务。

通过层层筛选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现拟推荐

13名师生赴西藏林芝支教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风采吧

带队教师

朱敏

中共党员高级记者

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

个人简介

朱敏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新闻系。曾在广播电视媒体工作过24年,入选广东省新闻“十百千”工程人才库,年获广东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年进入教师行列,在文传学院教授新闻学相关课程。年8月至年8月,先后带领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第三、四批支教队(合共22人次)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度过了一个学年的支教生活。

支教感言

就要第三次带队了,比起第一次的跃跃欲试、第二次的一鼓作气,时隔一年半第三次申请带队进藏,心情无疑复杂得多。

回来这么久,一直记挂着林芝职校的学生和老师们,朋友圈动态的每一次更新、节庆假日发来的每一声问候,都是与那片土地的牵挂和羁绊。翡翠般日夜流淌的尼洋河水、默然伫立的巍巍雪山、阳光里绽放的格桑花,那些让人又气又爱的职校孩子,那些关爱我们的职校老师,真实地叠加成对林芝的所有思念,成为千里万里对林芝的别样“乡愁”。

这一次要带着12名队员进藏,依然要用实际行动回答好三个问题:“我们能够带去什么?留下些什么?又获得什么?”如何在前六批支教队打下的基础上提升校地共建的质量,陪伴队员们在雪域高原兑现他们的青春诺言,完成一次美丽蜕变。

更让人期待的是,能够有机会陪伴职校19级藏医班的孩子们度过他们职高生涯的最后阶段,亲身目送他们展开全新的人生。

支教学生

李玉明

自动化学院级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职教师资)2班

支教感言

能够入选第七批西藏支教队伍是我的荣幸,我感到非常自豪和开心,支教也一直是我的梦想,可以到西藏大地绽放自己的光芒,是一种无比高尚的荣誉!从小我就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就是加入教师队伍,为祖国的教育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从一名高原退伍军人转变成为一名高原支教老师,这令我感慨万千,这不仅是一种缘分,更多的是一种使命和担当,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会随时准备为祖国献身,牢记党旗下的誓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我也非常感谢学校对我的支持和信任,也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为支教工作的付出,我一定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文雨欣

文学与传媒学院级

汉语言文学(师范)1班

支教感言

这次有幸入选西藏支教队伍,我的感受十分复杂。首先,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与此同时,对于此次支教之旅,我也有一些对未知的紧张和兴奋。这是我第一次前往西藏,对西藏的方方面面了解不多,但我会在这个假期好好充实自己,以便在支教时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

对于接下来的支教计划,首先,我会在假期努力充实自己,努力做到对西藏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等有较深的了解;其次,我会在支教期间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将专业知识更好的展示出来,并在支教期间,对西藏的风土人情,以自己所擅长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再者,我会积极配合学校一切支教工作,并积极发散自己的关于如何更好开展支教的想法和建议;最后,我希望在支教期间能和当地的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支教结束后还能为他们提供帮助。

林诗语

文学与传媒学院级

汉语言文学(师范)1班

支教感言

收到西藏支教报名通知后,我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的父亲,他问我,“你想去吗?”我坚定地回答道:“我很想去”。于是,“我很想去”成为了我这趟支教旅程的起点。

我认为支教是青年的使命,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用实干去肩负起历史的使命。“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当代中国青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因此,我想要到党和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奉献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我曾看过这样一段话,“我始终觉得这个世界总算善待我,给了我健康完整的躯体,幸福平凡的家庭,永远向阳生长的勇气,以及爱和被爱的力量。”我从这个世界上得到过太多的爱与温暖,所以我希望自己温和、柔软、坦荡、勇敢,再努力闪一闪光。在接下来这趟支教旅程中,我将始终怀揣着真挚与信念,尽我所能教授予西藏的孩子们。

今年春夏,我们林芝见!

邝文昕

文学与传媒学院级

新闻学1班

支教感言

对于此次能够入选学校西藏支教队伍,我感到高兴和荣幸,一方面是感谢学校对我个人能力的肯定,给予了我一个参加西藏支教工作的机会,让我得以在接下来几个月的时间里一览祖国的雪域风光并投身于教育建设事业中;另一方面,在大学三年中,不论是在参与支教回来的老师、学生的口耳相传中,还是我自己对学校支教事业的日渐了解,我对支教这件事始终怀揣着一份向往与信仰,希望我能在接下来的支教生活中尽自己最大能力配合队伍,与其他伙伴一起为这段旅程增添光彩。

在支教报名伊始到现在为止,我从不停止问自己,“我能为那里的学生带去什么呢”,是知识吗,是我生长的城市的模样吗,还是别的所谓要以做启发的人生哲学?我想我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我迫切的想要和他们接触、交流。我不敢自诩是他们的“老师”,也不敢轻言“青蓝相继,薪火相传”,这实在太重,我更希望我可以成为他们的朋友,在相处中帮助成长,也成长我自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cangribao.com/xzrbjj/252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