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7日—1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受邀调研美国,走访了美国国会、国务院、五角大楼、国家安全局、商务部、财政部等核心政府部门,与十多个顶级智库相关负责人交换意见,还接触了当选总统特朗普顾问团队。
1月8日晚,恰逢美国大选日过去一个满月,王文在主题为“调研华盛顿后看美国与中美经济关系”为题做了主题讲座,近百位在京学者与相关人士参加了活动。
现根据录音文字整理如下:
文︱王文
本文摘编自
我主要想从11月底的调研开始讲起。1月日晚上,我与特朗普高级顾问、多年来《中国军力报告》作者白邦瑞夫妇晚餐。晚餐前几个小时,蔡英文与特朗普通话的记录被报道,席间,特朗普发了两条推特尤其是第二条“军售能给,电话不能接”的狡辩。
特朗普发推文说:“台湾总统今天打电话给我,祝贺我当选,谢谢你!”
之后特朗普又发了一条推文:“美国卖给台湾数十亿美元的武器,我却不应该接个恭贺电话,真有趣。”
我们几位参加晚餐的学者态度很强硬,当面抗议。我反复警告:
1、这是消极信号,开了很坏的头,特朗普会付出代价;
、不要把中国视为伊拉克等,而要把中国视为平等的对手,尊重中国,才能换得中国尊重。
3、要让美国再伟大,必须需要中国的帮助。不要得罪中国,否则,不可能“再伟大”。
白邦瑞认真的写下来,一阵子脸都白了。
我觉得,1月日是一个分水岭。此前,中国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希拉里没赢,太好了!特朗普上台会对中国有利,因为他没有经验,会瞎折腾,会退回国内建设。此后,舆论急转弯,纷纷把特朗普严重冲击中国,内心如临大敌!
我的观点是,这两次舆论转向太猛了,恐怕逻辑都太简单!当选后中美关系的前景进入了高度不确定的状态,恐怕无法用“有利”或“不利”类似这种简单用词来形容。更重要的是,中国也是全球大国,虽综合国力不如美国,但许多单项实力已超过美国。是否有利,恐怕不能只有特朗普一个人说了算,关键也要取决于中国。
如果中国未来自己犯混,那么,一个阿猫阿狗上台,也能致中国于死地;反之,中国坚定信心,政策正确,上下齐心,任何对手都如浮云。我的调研证明了我的如上判断。
这次在华盛顿调研的最大感受是,华盛顿政治生态在可预见的半年左右时间里将处于高度情绪化的氛围中,虽然会频繁对中国产生诸多难以预料的事件或言语冲击,但也会给中国产生主动塑造美国政策的战略机遇。对于相对陌生且商业交易色彩极浓的特朗普团队而言,中国要做好“不打不相识”的心理准备。
这种情绪化的感受不只是我一个人,也来源于与我同期受邀调研华盛顿的多位国内著名美国问题专家。我们几位密集约见了几十人次的美方调研对象,然后相互数次内部碰头与交流,在此广泛交流基础上,一些集体调研体会是有共识的。
第一,目前华盛顿的传统政治精英多处于浓重的情绪化氛围中。多数主流智库学者、政府官员尚未从总统大选的预测错误中恢复回来,有的由于当初签名强烈反对特朗普而担心报复,有的力挺希拉里、“站错队”后失去了未来入阁机会而陷入非常沮丧的“心理疗伤期”。
在调研过程中,这些人常常絮叨特朗普“没有政治经验”,斥之为“极端无知者”,对世界政治和美国发展将造成极其不确定性的威胁,有的更是把特朗普比喻成一场“美国灾难”,还勾勒了未来大量难以预测、令人惊悚的局面,如第三次世界大战等。由此可见,长期居住在纽约的特朗普在年1月正式入住白宫后,将与华盛顿的传统政治精英们产生相当困难、胶着的调适期与磨合期。调适与磨合的顺畅与否,直接决定了美国新一届政府内外政策的推出效果。
第二,由于多数主流精英被特朗普排挤,为过去长期被边缘化、处于政治核心之外的商业精英、思想保守甚至是极端的政治右翼产生了大量投机空间。这批人从全国各地涌向华盛顿,接触各方人士,通过舆论喊话“献宝”,犹如“牛鬼蛇神”般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中。
《纽约时报》今年8月发布名为“特朗普反映了白人男性的脆弱”文章
在调研过程中,我接触了不少美国右翼人士。他们在政治立场上力挺“白人美国”,在具体政策方面往往显得偏执,顾一点而失全局,没有认识到极端的政策会让美国付出惨重的代价。比如,有的对中国《国家安全法》推出耿耿于怀,主张取消对中国人的“十年签证”。由此看,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些人会对特朗普执政初期产生重大影响,进而造成特朗普对外政策的走偏、失序与无理。1月日特朗普与蔡英文通话仅仅是“序曲”,在未来还会有若干出乎意料的事件发生。
第三,在与特朗普多位顾问团队的接触后发现,特朗普目前正处于“学习”与“适应”期。特朗普希望展现个人“非凡”的政治才干,时刻让自己变得“不可预测”而屡出奇招、险招、怪招。与此同时,由于竞选过程中反对者过多,特朗普不得不以“忠诚度”为唯一标尺选择首批内阁人员,并对部分主流精英做出妥协与示好。数周来,特朗普邀请了大量富豪“入阁”,主动赴《纽约时报》等机构座谈,都说明了目前特朗普组阁过渡期的无奈困境。
图右为获川普提名身家达51亿美元的教育部部长。
诚如特朗普身边“红人”白邦瑞数次对我和本次赴美调研的中国学者强调,特朗普的“不可预测”是故意表现出来的。特朗普并不是没有经验,而是基于本人的商业交易个性,要在许多传统的政治规则、范例基础上进行试探与突破。由此可见,无论国内政治,还是对外政策,未来特朗普推出各类“走偏”政策是否能“纠偏”,取决于美国为此付出的各类代价程度。
年,做好摩擦准备,学会对美交易
自11月8日大选日以来,美国金融界四大指数(标普、纳斯达克、纽交所与罗素)全线飙升,普遍反映了华尔街投资界日益恢复的市场信心,以及对特朗普执政的期待。纽约的积极市场反应将对冲华盛顿的政治消极氛围,对特朗普的特立独行与踌躇满志产生推动力。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长期被特朗普认为是“伟大的谈判者”和“美国再次伟大”的竞争对手,以做交易见长的特朗普势必将在年不断突破中国政策的底线,在试探中国反应中获取政治资本与国家利益,希望抑制中国赶超美国之势的同时,使中国成为助推“美国再次伟大”的新动能。
我在充分调研基础上认为,目前需要在以下具体政策中作最坏打算和对美交易的准备:
1.
台湾问题
多年来台湾方面在华盛顿的“游说”工作在特朗普组阁过程中正在显现效果,大量过去“亲台”但被边缘化的政治人物开始走上前台,甚至进入新一届内阁。他们以“小动作”的方式对特朗普推销台湾,试图满足台湾方面的要求,干扰中国发展的进程。在他们看来,“台湾牌”成本低,收效快,且对中国的干扰力很强。比如,力主在未来推进对台湾的高层交往,大量对台军售,甚至主张要恢复对台邦交。为此,必须防止特朗普政府对台政策的“切香肠”之势。
.
朝核问题
由于目前韩国总统朴瑾惠的不妙前景,以及朝鲜方面希冀引发美国
基于多方观察,“试探”与“交易”将是年特朗普对华政策的主基调。加之中国国内十九大召开前的特殊期,我认为,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将极有可能对华不断制造麻烦,进而导致中美大量摩擦事件的发生。为此,以底线思维的方式,提升对美博弈的能力,做好各项“交易”预案,是目前中国准备年中美变局的关键。
3
推进与特朗普政府“不打不相识”的几个建议
从大国经验看,现有霸权国美国对崛起大国中国的打压、干扰甚至遏制,是一种历史规律。特朗普政府的出现可能有某种时代偶然性,但新一届美国政府推出大量政策,抑制“最有可能替代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的中国,却带有历史的必然性。为此,无论特朗普政府会有什么招数,势必都应以平常心视之,应该对中国近40年改革开放而提升的国家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保持充分的战略自信。
当务之急是,看透特朗普执政的“政治交易”特征,以及其急切恢复美国实力的焦虑心理,并对此做好各类博弈的战术准备,保持中美关系“既合作又竞争”的大国张力,尽快度过“不打不相识”的中美新磨合期。
首先,排除“小动作”式的干扰,尽快安排中美两国元首的见面。“习特会”是中国掌握对美关系主动权的关键。毕竟,特朗普在其过去15本著作中曾多次表达了对中国的佩服与仰慕之情,在许多主张中显现出对中国改革开放各项政策的效仿痕迹。更重要的是,“让美国再次伟大”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高度相似性,“习特会”将不只是讨论具体经济、外交与安全议题,更重要的是,对话应上升到国家发展道路、战略哲学的相互借鉴与合作,而极可能产生中美两国的“惺惺相惜”感。
其次,大力推动中国智库走进美国,强化对美国的政治游说力度,在华盛顿、纽约等多地通过双边对话等方式,联合传统的美国政治精英,建立对美新政治精英的“统一战线”,主动塑造特朗普政府的内外政策。中国智库可以“基础设施”(背后是“一带一路”)、“就业”(背后逻辑是中国对美贸易投资)、“再工业化”等特朗普政府极其热衷的主题为切入口,以“中美合作,实现双赢”为基本逻辑,消除特朗普政府的对华“陌生感”,提升特朗普执政团队对中国发展与重要性的充分了解,尽量减少乃至杜绝对中美关系造成伤害的事件发生。
第三,寻找特朗普政府弱肋,设立各项研究课题,深入具体地探寻对美反制手段。“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的共产党智慧在中美关系中仍然适用,多年来对美的诸多成功博弈经验更是能给未来提供借鉴。唯一不同的是,面对以商业团队为班底的特朗普政府,中国未来对美博弈的精细度需要更高,不只是在全球范围上寻找安全、投资、贸易、汇率等诸多议题上反制美国的可能性与“伙伴”,更重要的是,提升“口头对口头”的外交话语能力,既要让对方感受到中国“斗而不破”的定力,也要让国内公众感受到国家崛起的底气。
总之,通过充分调研,我切实地感受到,特朗普政府虽具有“不可预测性”,也存在诸多中美摩擦升级的风险,但也提供了通过对话、博弈、交易进而减轻中美战略分歧的契机。换句话说,新磨合期过后,中美建立更高层次合作的历史机遇反而正在到来。
延伸阅读:
特朗普“推特治国”:接连发推怼中国,操碎了心的美国民众请愿封其号
文双语君本文摘编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cangribao.com/xzrbjj/21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