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巴宜丨西藏日报巴宜新闻专版

01

巴宜区创新宣讲脱贫攻坚“身边的榜样”

  为进一步发挥先进典型在决战脱贫攻坚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巴宜区按照“志智双扶”的原则,突出宣讲主题、创新宣讲方式、遴选宣讲骨干、投入专项经费,成立脱贫攻坚“身边的好榜样”百姓巡回宣讲团,于近日开展为期10天的巡回宣讲活动,实现60个行政村全覆盖,用小故身边好故事传递正能量,着力拔除建档立卡贫困户思想和能力上的穷根。   “好大夫”把脉,确保宣讲对症准。针对贫困劳动力自我脱贫能力不足、内生动力激发不够等问题,巴宜区委提出“注重用已脱贫建档立卡户的自身经历,加大“志智双扶”力度,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要求,制订《脱贫攻坚“身边的好榜样”百姓巡回宣讲工作方案》,明确宣讲的主要任务、宣讲形式和范围,从各乡镇层层选拔出6名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和已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等群体代表,组成由巴宜区委宣传部领导任团长的宣讲团,并计划列支3万元保障经费。为保证宣讲质量,巴宜区委书记米次在宣讲前专门抽出时间,聆听基层宣讲员试讲,手把手地教方法、传经验,要求宣讲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自身经历,向群众讲清楚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讲清楚“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道理,讲清楚“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的观念,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唱响“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主旋律,强化感恩意识,坚定脱贫信心,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致富本领。   “糌粑味”浓厚,确保宣讲“营养”足。按照“群众讲、讲群众”的原则,各单位为宣讲员“量身定做”宣讲稿,并进行口语化训练,达到通俗易懂、有血有肉、精彩有趣。作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久巴村党支部书记的多布杰,把自己带领群众探索草莓种植的致富经验“和盘托出”,受到了群众的热捧。米瑞乡朗乃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致富带头人玉荣多杰重点围绕脱贫攻坚政策进行解读,与群众一起算收入账,让群众真正明白了惠从何来、惠在何处、惠及何人。“劳动是幸福的右手,节约是幸福的左手。”巴宜区工布民歌非遗传承人、自治区级农牧民优秀宣讲员达杰,用藏族谚语讲述劳动、勤劳的重要性,鼓励大家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要甩掉自己精神上的贫困。布久乡杰麦村维通利民藏香加工合作社负责人桑珠,依托政府出资30.98万元帮他建起的藏香厂,在自身脱贫的同时,与村里的6户贫困户签订了分红协议,在每年为他们户均分红多元的基础上,还安置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藏香厂就业,实现了“贫困群众不离乡不离土、脱贫迈上小康路”。年,桑珠荣获林芝市脱贫攻坚“百佳脱贫致富光荣户”称号。   “面对面”讲述,确保宣讲覆盖广。坚持把党的政策、理念、思想送到家,把温暖、志气、干劲送到心坎里。为达到面对面、全覆盖的要求,宣讲团提前把辖区各乡镇合理划分为6个宣讲片区,指定联系人,收集意见建议。在摸清各村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宣讲团成员擅长内容,按照各村需求指派,缺什么补什么,听什么讲什么,实现精准宣讲、“订单式”宣讲,让贫困群众时刻感念党的好政策,凝聚起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内生动力。在集中全覆盖宣讲的基础上,宣讲团成员还走进茶馆、商店、菜地、果园等,与群众进行“一对一”探讨交流,就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的惠民政策进行解读学习;结合“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查短补弱”环节,与大家进行深入交流,共收集各类意见建议30多条。   据悉,此次宣讲活动共开展集中宣讲60场次,宣讲员平均人均宣讲25场,让3镇3乡的多名群众受益。聆听宣讲的群众纷纷表示,“口袋鼓”也要“脑袋富”,将自觉克服“懒种惰养”的行为,摒弃“等靠要”的思想,依靠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同全国人民一道奔小康。

  (记者张猛通讯员李玉领)

02

集聚援藏力量助推决胜脱贫攻坚

  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开启以来,巴宜区援藏工作组积极贯彻落实粤藏两地党委、政府援藏工作部署,突出产业扶贫、民生援藏和结对帮促,为巴宜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注入了强大动力。   产业扶贫,拓宽群众增收新渠道。以项目带动产业,注重将项目资金向基层倾斜、向农牧民倾斜,把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富民优势,不断激发巴宜区脱贫“造血”功能。积极搭建宣传平台,充分利用东莞优势资源,以第十届中国(东莞)国际沉香文化产业博览会为契机,积极组织巴宜区6家本地企业携带藏香、藏香猪、苹果、灵芝等十几种林芝名优产品赴东莞展销,签约购销额达万元,为巴宜特色农牧产品更好地走向东莞等内地市场奠定了基础。着力构建供销渠道,积极响应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7+2”西藏特色产业和旅游交易推广中心项目的方案要求,在广东东莞和林芝巴宜两地设立特色产业和旅游交易推广中心,项目即将竣工。同时,结合推广中心的线上小程序“林芝源·藏先生”已建设完毕,初步形成了“优质农牧产品进线上、消费者线上下单”的供销新模式,切实打通巴宜优质农牧产品到消费者手上的最后一公里。   结对帮促,搭建扶贫共促新桥梁。援藏干部“一对一”帮扶,以贫困农牧民群众为帮扶对象,以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为重点,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对口单位“点对点”支援,巴宜区援藏工作组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助推东莞、巴宜两地对口单位呈现交流交往交融的良好局面。同时,巴宜区援藏工作组积极协调广东省援藏工作队为巴宜区委组织部、宣传部和巴宜区公安局捐赠了摄影机、摄像机和巡逻车,助推了职能部门的发展建设。社会各界“面对面”交融,积极动员东莞市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巴宜区建设,有力构建起全方位、多层面的全域援藏机制,为巴宜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蓬勃动力。   改善民生,开启幸福生活新征程。巴宜区援藏工作组突出夯实基础,坚持“倾斜兜底保障建设一批,强党建引领锦上添花一批,着重造血产业扶持一批”的小康示范村建设思路,把基层基础和党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以巩固基层组织政权为切入点,投入万元建设8个小康示范村,切实帮助基层党组织改善工作条件,为基层党建打造了坚强战斗堡垒。突出补齐医疗短板,不断提升教育水平,助推巴宜区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根子。

  (记者张猛通讯员杨志宏魏益文)

03

学精神振士气

  连日来,巴宜区广大干部职工、农牧民群众纷纷通过手机   图为日前,巴宜区八一镇拉丁嘎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和农牧民群众一起学习全国两会精神。

 (本报记者张猛本报通讯员杨志宏摄)

04

让法治种子深植群众心中

  为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全民法治意识,连日来,巴宜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平台,由巴宜区司法局、区委宣传部牵头,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进基层活动,通过普法文化体检、以案释法、法治文化小品等形式,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让法治理念根植群众心中,营造人人学法用法守法的浓厚氛围。   多方联动,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利用巴宜区人民政府网和“网信巴宜”“巴宜司法为民”等   创新方式,吸引群众参与。以“五下乡”活动为载体,司法局、文旅局联合创作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小品,改变以往单一的法治宣传模式,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法治内容,吸引群众眼球,提高群众参与热情。同时,录制各类藏语版《宪法》《婚姻法》《森林防火法》《土地管理法》音频,利用各村广播定时播放,让群众不出家门就能学习法律知识。   各司其职,层层抓好落实。严格对照“谁执法谁普法”责任清单,认真履行普法责任,种好自己的普法“责任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做到人人肩上有指标、有任务。旁听案件,增强宣传效果。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部分“双联户”户长及群众,在法院旁听公开审理案件,了解法庭调查、法庭取证、法庭辩论、陈述等庭审环节,切身感受案件审理、辩论的全过程,实现与法律“零距离”对话,达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不断增强群众法律意识。   培养骨干,壮大宣读力量。邀请法律专家,组织各村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双联户”户长开展法治讲座、法治培训,增强这些骨干力量的法律意识和法制思维,并通过这些骨干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利用日常召开会议、集会、务农等时机,见缝插针地开展法律法规常识宣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

  (记者张猛通讯员杨志宏)

05

色果拉村村民布其加:酒杯中没有“幸福密码”辛勤付出才会碗满盆满

  “天天喝酒只会越喝越穷,辛勤付出才会碗满盆满。”前不久,在巴宜区米瑞乡色果拉村召开的“我幸福生活的由来”座谈会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布其加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幸福生活不是“等靠要”得来的,而是用自己双手辛勤劳动换来的,让在场的所有群众深受启发。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宣讲本村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效,米瑞乡色果拉村结合“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组织村里贫困群众上台谈自己的幸福感、获得感,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这几年布其加一家的变化实在太大了,除了过年过节,我们再也看不到他和妻子喝酒了。一有时间,他们就忙着经营打理商店、外出打工挣钱,逐渐有了存款,换了新家具,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说起布其加,色果拉村党支部书记乔次仁十分感慨。   记者从乔次仁口中得知,布其加一家有4口人。过去,由于他和妻子都嗜好饮酒,经常是别人请客别人家里喝、没人请客夫妻对着喝,一有闲钱就想着去买酒、没钱了就想着去赊酒。结果,喝薄了家底喝没了收入、喝垮了精神喝坏了肠胃,加上他和大儿子患有先天性残疾,干不了重活,全家生活每况愈下。   年初,通过精准识别,村里把布其加一家列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帮助他们全家重新树立生活信心,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与他们深入开展交心谈心,帮助分析贫困根源,教育引导他们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把喝酒的时间拿来挣钱,改善全家生活条件。   通过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的耐心开导,加上由于长期过量饮酒,妻子嘎桑拉姆已经出现了经常性的胃痛,他们逐渐意识到了酒精对人体的伤害。   摔掉酒瓶子,开启新生活。从那以后,布其加和妻子嘎桑拉姆像换了个人,每天天不亮就开始下地干活,一有时间就奔往附近的工地打零工挣钱,只要有钱赚,再低的工钱他俩都愿意干。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当年年底,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自己的辛勤努力,全家终于实现了脱贫摘帽。   喝酒只会伤胃,挣钱方能暖心。初步尝到生活甜头的布其加一家不仅精气神足了,同时对幸福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期盼和追求,劳动起来也更加卖力。从年起,为了增加收入,他先后在家里和旅游观景点开了两个小卖部,由妻子和大儿子看守,自己和小儿子则开始打零工、贩卖蔬菜,同时承担着林业管护员和交通监管员两个岗位职责,全家人人有事干、天天有收入。   “过去戒酒之前,一年到头见不着钱。自打戒酒后,现在我们一家人每年收入就有8万余元,家里的存款已经超过10万元了。我的经历告诉我,每天待在家里喝酒只会越喝越穷,天天外出干活钱才会挣得越来越多。”布其加的话引来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村党支部书记乔次仁因势利导,接着说道:“布其加的经历说明,‘等靠要’是得不到幸福的,只有辛勤付出才会有收入。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这么好,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好政策,努力劳动,用勤劳双手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乔次仁的话再次被热烈的掌声淹没!

  (本报记者张猛本报通讯员杨志宏)

来源:西藏日报

编辑:仁青措姆

审核:杨志宏

常洗手常通风少聚会戴口罩

重科学听官宣不信谣不传谣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cangribao.com/xzrbjj/215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