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起源说 国际象棋的来历是什么? 国际象棋究竟起源于何地,现在世界上尚无定论。然而,对目前已有材料的客观分析表明,国际象棋的中国起源说最具说服力,这在于: (1)从与两项象棋(指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形制相近似的多种棋戏的流传地区来看,是以黄河流域为核心,向四周辐射。至今,日本流行着我国宋代几种象棋的混合体——将棋,朝鲜流行着和中国象棋在走法上略有差别的朝鲜象棋,蒙古流传着和我国宋代八八象棋形制相近的蒙古象棋,西藏流传着西藏象棋,西部地区流传着国际象棋。蒙古象棋是蒙古古代流行的一种象棋,其形制与中国北宋初“八八象棋”类似。据清叶明澧《桥西杂记》载,蒙古象棋的棋制和着法是:“局纵横九线,六十四罫。棋各十六枚:八卒、二车、二马、二象、一炮、一将,别以朱墨,将居中之右,炮居中之左,车,马、象左右列,卒横于前,棋局无河界,满局可行,所谓随水草以为畜牧也。其棋形而不字,将刻塔,崇象教也。象改驼或熊,迤北无象也。卒直行一罫至底,斜角食敌之在前者,去而复返,用同于车,嘉有功也。马横行六罫,驼可斜行八罫,因沙漠之地,驼行疾于马也。车行直线,进退自由。群子环击一塔,无路可出。始为败北”。朝鲜象棋又名高丽象棋,与中国象棋近似,相传由中国象棋演变而成。据谢侠逊《烂柯丛话?外编》(《新编象棋谱》卷4)称,高丽象棋棋子的着法与中国象棋有以下4点区别:①士的走法不同于中国象棋;②未开局前,象、马二处地位,亦可互相对易;③双方相、象可照用字角过河,充作进攻子力;④一方的炮不能吃对方的炮,如隔子打子,当中隔一炮,亦不能发生打子及照将的效力。 (2)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古代实物来看,印度和中亚尚未有能切实说明问题的文物出现。即使是轰动一时的年在苏联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靠近阿富汗和我国新疆地区的中印贸易古道上的发掘中,所发掘出的大约是公元二世纪时期的两枚形似棋子的象牙雕象,也是装在一只中国陶罐里,极有可能来自中国。而我国呢?既有从汉墓中出土的刻有龙和风两种图案的格五象棋子,又有北宋时期饰有“琴棋书画”四种图案的织锦。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中国文物中那一幅北宋前期的“琴棋书画”织锦,表示棋的是一个8×8格的黑白格相间的棋盘,和现代国际象棋盘完全一样;河南开封出土的北宋铜质棋子,“士”的图案为身穿戎装的女子,和国际象棋里的皇后性别一样。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正方形图案来表示棋的织锦,在伦敦大英博物馆里还保存有若干年代不明的,上面刻着所代表角色的圆圆的青铜棋子(来自中国的)。从我国出土文物看,早在北宋以前饰有“琴、棋、书、画”图案的织锦上,表示“棋”的就是一个由8×8黑白格相间的小格的国际象棋棋盘,可见至少在千年以前,我国民间已有类似现在流行的这种国际象棋。根据史料分析,隋唐时期,象棋活动在中国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礼居丛书》载《梁公九谏》中对武则天梦中下象棋频国天女的记叙和牛僧孺《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公元年)岑顺梦见象棋的一段故事。结合现在能见到的北宋初期饰有“琴棋书画”四样图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的棋盘来表示棋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铜质棋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而象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著作。这方面较新的材料是,据年10月3日人民日报载,在我国河北省卢龙县范庄村发掘出的一座西汉初年(公元前年)的大型墓椁中,发现了墓棺上的朱书。据专家们分析,这可能是当时的一种棋类之物,上面有方格蓝线,格内分别写有“干支”,“司空”,“司马”、“将军”、“天将”、“冢子”等不同职官名称。墓主人名蔡文,是郡守一级的官吏。 (3)从文字记载看,无论是印度,还是波斯,都无法与我国相比。印度和中亚有关象棋的文字记载零散,且年代难于确定。这方面的情况,正如苏联历史学副博士伊?林吉尔在年的一篇文章里所说的那样,“有关国际象棋原始型式的证据,几乎没有保存下来。我们不能准确地判定,在印度产生的名叫‘恰图兰加’的棋戏,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出现的,也不知道‘恰图兰加’变化成我们所熟悉的国际象棋的任何情况,和它传播到其他国家的任何途径……较为明确提到‘恰图郎卡’棋戏的是公元九世纪中叶的克什米尔史诗作品——《拉特纳卡尔》……。”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史资料中,较为系统地保存了相当数量有关象棋的文献。而且具有记载翔实可信,年代比较准确的特点。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左右,就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如,《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说苑?善说》中有(雍门子周对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居则斗象棋而舞郑女。”此后,有汉代边韶的《塞赋》、北周庾信的《象戏经赋》、唐代牛僧孺的《玄怪录》、北宋晁补之的《广象戏序》、南宋洪迈的《棋经论》等等,—直延续到棋艺理论书籍大量出现并传世的明清两个朝代。 (4)从定型年代看,现代中国象棋早在公元十一世纪的北宋朝代末期就基本定型了:32枚棋子,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等。紧接着的南宋时期,象棋“家澈户晓”,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有称为“棋师”的专业者和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这一时期,出现了完整的记谱法,多种象棋著述问世。而国际象棋呢?普遍认为,以从某种固定局势“他比亚”开始弈棋和行棋迟缓为特点的“沙特兰兹”——国际象棋的中世纪形式,是从中古时代的波斯传播到中亚,再由阿拉伯国家和中亚国家传播到欧洲的,直到文艺复兴时代,约在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中叶,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发生了“象棋改革”后,国际象棋才逐步定型成现代模式,这比中国象棋晚了近五百年之久,这是象棋源出于中国的最具说服力的史实比较。 (5)从棋的形制演变情况来看,尤其是对棋盘和棋子中后、象和车等的演变情况的分析,也表明现代国际象棋更为接近中国象棋。 (6)从对诸种古代文明的社会状况及有关文献、材料的分析着手,能够得到有利于国际象棋中国起源说的结论。 在这方面,以博通东西方历史的英国著名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院长李约瑟博士的见解最为精辟。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李约瑟博士在其辉煌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就此谈到:“……只有在中国,阴阳理论的盛行促使了象棋雏形的产生,带有天文性质的占卜术才得以发明,继而发展成带有军事含义的一种游戏。” 他认为,“国际象棋的战法象是从占卜手法发展而来的。占卜是为了从天地间阴阳两种力量无休止的斗争中,探求平衡的把戏。”他还认为:象棋对阵的两个“王”最初是象征着太阳和月亮,分列在两边的棋子是行星,28个星宿,每一边有14个。“炮”也许是彗星。 象棋与占星术之间的关系,在后来的形制演变上也还可以见到。公元十三世纪,有一首拉丁文诗把占星术的符号系统分别赋予了每一个棋子,这说明那时的欧洲对象棋占星术已有所认识。 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切列夫考博士,持有和李约瑟
我国研究印度文化的著名学者常任侠先生,早在五十年代中期,在其著作《东方艺术丛谈》中,就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两项象棋的起源问题。 常任侠先生着眼于中国象棋始于舜的弟弟象这一古代传说,从舜和象的关系上,他分析了古代象棋的传播路线。他认为:根据著名历史学家王国维对于甲骨文的研究,舜即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中的帝俊,是殷人的祖先,是当时氏族社会的领袖。象大概是当时西南产象地方氏族的代表。由舜和象所代表氏族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应是:“它(指古代象棋)从西南向北传播,这路线是隐约可见的。” 其次,常任侠先生考察了印度方面的情况。他谈到了古代印度梵文典籍中关于“恰图阑加”即“四队棋”(即切列夫考博士文中的“四色棋”)的记载,谈到了现存巴黎卢佛尔博物馆的古印度象牙雕刻棋子——一个骑象的统帅,象鼻卷一乘马的敌人,尚有四个乘马披甲执戈的兵士,绕在周围,在这棋子的座下,有古代刻下的文字,表明它是公元八世纪末九世纪初的物品,是哈兰?乌尔?拉史德送给法兰克君主查理曼的交谊纪念物。常任侠先生从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棋子的种类和数目大致相同这一点出发,认为二者“应是同出于一源的关系,想来不会是偶同的。”
常任侠先生还考查了象棋在世界上的传播情况,尤其是在印度和中国。其中详细介绍了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牛僧孺在其著作《玄怪录》中对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岑顺梦见象戏一段故事的记载。这段记载表明:八世纪时期的宝应象棋,有将、马,车、卒等各种名称的棋子,与现代的中国象棋相同,其棋子走法也与现代中国象棋无大差异,而且“金铜成形”,棋子是立体象形的。 由上面的分析,常任侠先生认为,“当时唐代的象棋向东方输出,也有研究者说同时并向西方输出,从波斯散布到欧洲,欧洲的象棋是源于中国的。但向东传播确有历史可考,向西传播,文献尚不足证。不过自宋以后,西方象棋,受有中国影响,颇有线索可寻。现代印度象棋,始于八世纪。现代欧洲象棋,出现于公元十一世纪的中叶,棋局中有炮垒出现,与印度古象棋不同。炮火是在中国发明创造的,它使用到象棋中,更丰富了内容。由于蒙古人西征,传播到中亚,东欧和印度,这种战术反映在象棋中,成为一种新的特色。” 常任侠先生最后得出了两项象棋是“中、印人民在古代文化合作中的产物”这一结论。他说:“根据文献的记录,从三世纪魏黄初间,中国的古象棋,与印度有了传播的关系,大概是可信的。象棋在中国,由于社会的爱好,在唐、宋时丰富了它的内容,精心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它已与古象棋有所不同,增加了新的战斗力量。后又随同中国文化,向东方和西方传播。……” 上述李约瑟、切列夫考、常任侠三位专家的见解,在肯定了两项象棋的源头在中国的前提下,也不同程度地谈到印度的“四色棋”在古代象棋演变过程中的一定影响。
据考古发现,大约至少在公元前年以前,在中国出现了8×8的线图(甘肃永昌鸳鸯池遗址出土彩陶绘图)。在公元前10世纪以前可以断定已经有了“六博”这种古棋。公元前5世纪六博经过改革而成“塞戏”。孔子(公元前年——前年在世)曰:“不有博弈者乎”(《论语》)这句话里,博弈即指六博和围棋。史料记载公元6世纪(南北朝后期)北周武帝发明的“象戏”(公元年)和唐代于地下发现的“百宝象棋”基本相同:8×8盘(64格),立体子,棋子摆在格子上面,也就是现代国际象棋的格局。至迟于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象戏进入印度(不排除更早一些的“六博、塞戏”和“类象戏”进入印度的可能性),形成了“恰图朗兹”,进入中东形成了“沙特兰兹”。恰图朗兹和沙特兰兹译成中文都是“四色棋”(或“四方棋”)。考古的实物根据是8世纪以后印度才有四色棋的存在。最早的关于“四色棋”的文字记载是公元九世纪的克什米尔史诗《拉特纳卡尔》。“沙特兰兹”后来演变成“波斯象棋”并传入欧洲。大约在15世纪木定型为今天的现代国际象棋“印度起源说”产生于英国人,最好也是由英国人来否定“印度起源说”。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上,关于国际象棋的起源,还说是印度或中国,而且重点介绍印度起源说。但是,年在英国出版《国际象棋中国学派》英文版时,在英国最大出版集团编辑撰写的简介中,一上来就已经有了这样一句话:“虽然一些最早形式的国际象棋是在远古的中国被发现”。要让英国学者改变观点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啊。 今天人们探讨国际象棋的起源,是通过传说、假说、考古和逻辑这四种方式,来作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假说指明考古论证之方向,传说补充考古逻辑之不足。毕竟国际象棋产生的年代太古老了,象最古老的历史一样,真实的再现要经过极为漫长的过程。
不过,从整体方面看,关于起源问题,有两点得到世界的公认:
1、国际象棋起源于亚洲,后来传入欧洲。
2、最初的规则是掷骰子来决定谁走棋。此外,专家学者在起源逻辑上有几点似乎已经达到共识: 第一,国际象棋是人造物。本质上是模型。 第二,国际象棋是人类思想、意识的物化。本质上是模拟。 第三,现代国际象棋是古代棋不断演变的结果。 第四,演变的影响来自各个方面(包括各种棋相互之间的影响)。 第五,演变的模式是渐变和突变。 第六,演变和连续性共存。 第七,起源的研究应从国际象棋结构三要素——棋盘、棋子、棋规——入手
第八,对于国际象棋的起源、演变和定型来说,棋盘、棋子、棋规担当不同的角色。 第九,棋盘、棋子、棋规这三者未必是同时出现的。 第十,没有“最初的发明者”。
对此可以这样来解释:
在现实世界中,时间是不可逆的。因此,时间可以创造历史,时间也可以消灭历史。从这种逻辑出发,我们永远不可能找到“最初的发明者”。只好无奈地满足于“社会的产物,智慧的结晶。”实际上,从许多方面看,国际象棋更象电影。没有始俑作者吗?天知道! 国际象棋的真正故乡究竟在何处,若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由简略介绍的六方面论据来看,可以认为,国际象棋的中国起源说最为令人信服。
早期象棋 由现有材料推断,早期象棋,当在周代建朝(公元前十一世纪)前后产生于中国南部的氏族地区。 早期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成。箸,相当于骰子,在行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以推测:早期象棋,是象征当时军事战斗的一种游戏。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一种叫“塞”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存在的侥幸取胜成分。 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当时又称塞戏为“格五”。从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经木俑塞戏,可以映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一些描写。 汉明帝时(公元1世纪下半叶),中国与印度开始正式交往。到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年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庾信写《象戏经赋》和《进象戏经赋》,这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 隋唐之后,文化交流更形频繁。中国的象棋与国际象棋着法类似,渊源相近,在过去的发展历史中可能互有影响。 直到今天,这两种象棋的车和马走法相同(只是国际象棋的马不受蹩腿的限制),基本规则也类似。
北京治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哪里看白癜风的医院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