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福寺:广福寺又称“敖特奇庙”,是科尔沁左翼后旗仅次于双福寺的第二大庙。坐落在科尔沁左翼后旗腹地吉尔嘎朗图塔拉温沁岗地方。
清雍正初,有一位俗名达瓦,法号为包德巴比丘,在吉尔嘎朗图塔拉盖3间毛草房供奉“敖特奇”佛,领着两个弟子在附近村屯游医行善。
雍正八年(年),达瓦喇嘛行医,积攒了些银两,欲修建一座喇嘛庙,想得到旗扎萨克支持。届时旗扎萨克也正想将旗扎萨克治所从双合尔山迁至内地旗中心地带。经二人商议,由旗扎萨克衙门遴选精明得力官员,同达瓦喇嘛一起赴西藏拉萨参拜达赖喇嘛,祈求达赖喇嘛为科尔沁左翼后旗点化建立王府和寺庙的事宜。达瓦喇嘛等将带去的金银财宝、绸缎细软等物品敬献与达赖,讲明来意,达赖翻阅经书,静思片刻后说:在你们旗双合尔山东南70里处,有一东西走向的甸子,称“召布朗图塔拉”,那甸子里有叫“温沁敖来”(温沁岗),和“好尼沁敖来”(好尼沁岗),甸子南坨子上有个“敖包”,那座敖包是聚那一地区的风水宝地。每日拂晓前有一个“金马驹”,从那敖包中腾跃升空奔驰于“温沁敖来”和“好尼沁敖来”之间,当太阳将要出山之时“金马驹”又回到敖包中,故将那敖包称之谓“阿拉坦敖包”。达赖旨意,旗王府应建在“好尼沁敖来”之上,寺庙要建立在“温沁敖来”之上,将“召布朗图塔拉”改称“吉尔嘎朗图塔拉”。如此这般,你们旗的王爷名声大振,爵位升迁,王室世代繁荣,佛教发扬光大,呼图克图葛根层出不穷。达瓦喇嘛等回旗向王爷禀告了达赖的旨意,王爷甚喜。在“好尼沁敖来”上修建了王府衙门,“温沁敖来”上修建了寺庙。
为修建王府和寺庙所需,在吉尔嘎图塔拉建立12座“马蹄窑”烧砖,建四座“马蹄窑”烧瓦。一年后7间砖瓦结构的寺庙已建成,庙内仍供奉“敖特奇”佛。所以此庙称为“敖特奇”庙。当时有喇嘛僧徒50余名。这时期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已由和硕额驸齐默特多尔济承袭,乾隆皇帝为建王府已拨付专款,并派御史前来本旗鼓励嘉许。御史亲眼看到王府和寺庙工程之宏伟壮观场景,以及紧张热烈的气氛所感动,回京师禀报皇上。皇上下旨:建喇嘛寺庙乃顺乎天意,应乎民心的壮举,这是我大清百姓之福也。为顺天意应民心赏赐石狮子一对,此庙应为“广福寺”。御史遵照皇上旨意花费一年时间,将石狮运达本旗敖特奇庙,并原本传达了皇上的御旨。后来广福寺用六年时间大兴土木扩建,初具规模。已建成前门厅5间、钟鼓楼两间、东西厢房各5间、转经楼一大间、天王殿6间、东西配殿各5大间。大雄宝殿上下两层,共间。因工程量又大又复杂,稍后几年才竣工。大雄宝殿建造期间,同时建造广福寺大院围墙。经过十几年的施工建设,于乾隆十七年(年),广福寺整体建筑群基本告竣。
乾隆十七年(年)广福寺举行大庙开光仪式,将各种佛像都尊奉于殿内。由旗扎萨克亲王齐默特多尔济为首,达喇嘛喇布哈与京师御史等高官前面引导,后面跟随沐浴净身的年轻喇嘛穿上新装,抬着释迦牟尼等众神佛像,从门厅前的场地开始绕广福寺一周,进入寺内安放。抬“文王神像”的青年喇嘛,顺台阶绕大雄宝殿。当走到大雄宝殿西侧第四个窗口时已气喘吁吁、筋疲力尽,实在走不动了,不得不停下歇脚。这时达喇嘛喇布哈赶忙走过来仔细端详,若有所思,似有所悟,对大家说:“文王是天神,这个地方想必是天王落座的宝地,神像再也不能移动了,必须在这个地方另修‘天神庙’”。后果然遵从达喇嘛的旨意,第二年“天神庙”落成。
到乾隆三十二年(年)时,广福寺僧徒增加到多人。众多喇嘛,外感风寒等疾病时有发生。为喇嘛就医之便,在广福寺东墙下,建一座藏医楼,并在东院墙上开一月亮门,便利喇嘛来往通行。后来在广福寺西墙外,修建僧舍和膳食房70余间。
因为喇嘛僧徒逐年增多,乾隆四十年(年),将膳食房移至广福寺东,同时靠藏医楼东侧建了27间芒占房(芒占为藏语,意为茶占膳食房),又筑起红色围墙,将藏医楼、芒占房围起来,与广福寺围墙搭接成一个大院,形成了整体庙宇群。
到同治年间,在广福寺西约多米处,又修建一处喇嘛仓数十间。同治四年(年),科尔沁左翼后旗第十任扎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战死疆场,按广福寺主持之意,在寺院墙内大雄宝殿后面为僧格林沁亲王修建了一座宝塔。宝塔高九米,塔座方型,边长3米,四周镶嵌红、绿、兰、黄各色佛像。塔顶以风磨铜铸造,高1.7米,分为四层。第一层为箩筐形,四周铸有山、水、树木、花草、飞禽走兽等,象征人间大地。箩筐顶端有双尖朝上的弯月,弯月上面为太阳,最顶端为合壁佛像。此塔造型独特,美丽壮观。
大雄宝殿,是广福寺的正殿,其前额上挂着1.2米长、0.7米宽的兰地金边匾额,上有汉、藏、蒙三种文字凸雕的“广福寺”三个镏金字。匾额上方天花板上有2米长、1米宽的双边镏金木框,框内镶嵌着用檀香木雕刻的镏金龙图案,龙的口中含有红、黄两色宝珠,张牙舞爪,活灵活现。
广福寺,自雍正年建寺至年,历经二百余年,几经修缮,几经扩建,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寺庙建筑群。
寺院内松柏参天,杨柳成行,奇花异草,满院芳香。寺院建筑,独到考究,精细功深。建筑墙体均以水磨砖砌成,殿堂基础深达数米,用半米见方青砖砌至地面,再铺以一尺厚的青条石,青条石基础上再以青石垒至1.2米高度,再往上则用水磨青砖垒墙,墙体质量上乘无疑。所用木料,都是上好的北山红松。木瓦工匠手艺高超,雕工、画匠艺术精湛,各种透雕、盘肠、功夫惊人。房脊上的盘龙走兽栩栩如生。在佛殿内供有七百余尊佛像,其中有青铜、紫铜、黄铜佛像,还有铜铸镏金、木雕镏金的;佛像有高、矮、胖、瘦不等;表情有善、凶、怪、奇,应有尽有。特别是在天王殿内有一尊合臂石佛像,高有二米多,双手合十,表情诚笃。天王殿内,还放有二米多高的方形铁质香炉和石质香炉特别引人注目。
广福寺,鼎盛时期有僧徒达余名,伪满初期有僧徒余人。广福寺属旗扎萨克王爷府庙(俗称王爷庙),有余亩良田。广福寺的“满巴扎仓”,是专门学习研究藏、蒙医理论,医术的学部,规模也较大,是科尔沁地区寺庙中较典型的培养藏、蒙医人才的寺庙。
建国后,由于喇嘛还俗,广福寺被利用当作粮食仓库。“文化革命”中被拆毁。(本节参考书目:《内蒙古喇嘛教史》,《哲里木寺院》,《科左后旗文史资料》第4辑)by乌力吉
乌力吉,蒙古族,祖籍辽宁蒙古贞,年出生在内蒙古科左后旗。年高中毕业恰逢“文化大革命”插队劳动,后参加工作。期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圆了迟到的大学梦。后调入公安机关工作,授一级警督警衔。退休后热心参与社会活动,曾任旗公安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旗老年科协会员,旗政协文史专员。闲暇酷爱读书,习读人文历史、文化艺术、民族习俗、地方风情……,曾为《科左后旗报》“史话栏目”特约撰稿,编著《蒙古学知识选编》,在《哲里木日报》(通辽日报)、《内蒙古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过20多篇风俗、史话、人文历史类作品。
长按识别北京哪里有治疗白癜风的治疗白癜风应到北京那家治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xzrbjj/17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