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祎蓝和司圆直,两个美国人,在中国办了一个有趣的方言网站。
“乡音苑”首页的“说者地图”,每条录入的录音,用不同颜色的图钉准确地标注在地图上。
方言、故事、地图
乍一看,“乡音苑”的页面像是一个旅行网站,底色是一幅以中国作为中心的世界地形图,前面一排滚动着小幅的人物照片,照片背景常常是特色的风景,旁边写着人物的名字、年龄和家乡。不过点击之后看到的并不是旅行攻略,而是照片人物录制的一段语音资料,用方言讲述的一个有趣故事。
这些滚动的小照片是按照上传时间来排列的,点击最新上传的一段台湾新竹的客家话录音,听得云里雾里,对照着下面配的文字翻译,依然觉得发音的差别大得让人无法辨认。“乡音苑”的两位创办人都是美国人,其中一位名叫司圆直,40多岁,已经在北京生活5年多。“在美国,各个地方的人讲话是有差别,但差别没有像中国方言这么大。”他告诉本刊记者,巨大的差异性让他颇为着迷,这是他能坚持把网站办下去的原动力。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这个网站的最大兴趣应该是各自熟悉的家乡话。一个便捷的方式是在首页上选择“方言地图”选项,眼前出现一张布满各种色点的中国地图,每一个色点代表一个方言语音故事,根据讲述者的家乡地被安置在准确的地图方位上。
网站上能听到的录音共有段,除了西藏外,每个省份都分布着小色点。圆点的颜色根据方言的类型分为12种,收集数量最多的是各地官话,共段,其次是吴语,集中分布在江浙一带,共70段,再次是闽语,共44段,另外还有客家话、湘语、晋语、赣语和粤语等等。
点击量最高的是一段北京退休大夫回忆年轻时在甘南地区行医的小故事,因为说的是北京话,大多数人听起来最没有障碍。司圆直给这段录音起名“把土豆儿给卖了才有钱输液”,讲的是甘南农民家的小孩严重脱水,没钱输液,大夫用糖、盐、苏打粉配成药水救小孩的事。“有人觉得她的话接近普通话,不是纯正的北京话,但这也没什么关系,我们的目的不是只要最纯正的发音,而是用更多的语料拼成一张方言地图。”司圆直说。
中国社科院其实早就做过语言分区的方言地图,司圆直和另一位创办人柯祎蓝在给录音归类时,参照的就是这份用不同颜色分区的小册子。但语言是活的,两人想做的是有声的网站,参照了世界各地几个有类似想法的项目之后觉得都不太适合。柯祎蓝现在台湾“清华大学”读语言学的硕士,北京中科医院假郑华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xzrbjj/16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