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医院能治愈白癜风 http://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归成——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与宾大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
时间:年10月12日下午
地点:清华美院艺术博物馆四层报告厅(文字整理有所修改和补充)
题目:何以“归成”?——清华校园文化对中国第一代留美建筑家的影响
(正文根据赖德霖教授演讲内容整理)
赖德霖教授,年出生。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习,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并于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艺术史博士学位。现为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美术系教授,《建筑师》编委、《世界建筑》海外编委、美国建筑史家学会会员。
非常高兴有机会回到母校来分享我对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研究。
关于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这个展览,童明老师一开始就跟我商量,了解我的一些想法。他还对我做了访谈,其中内容大家可以在录像里看到。但是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个展览还会巡回到清华,所以我谈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在南京展览,忽视了清华的部分。这次第三次展览在清华举办,邀请我来参加这个研讨会,我就想到应该把这些学生在清华受到的教育做一个介绍,来探讨清华母校的教育对他们日后事业的一些影响。
从展览中大家可以了解到,这些留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对中国近代的建筑设计(代表者如杨廷宝、赵深、陈植、童寯、梁思成)、建筑教育(如梁思成、陈植、童寯、哈雄文、王华彬)、城市规划和设计(如梁思成),建筑学术(如梁思成、童寯)、学会(如梁思成、杨廷宝、王华彬)、历史遗产研究与保护(如梁思成、童寯、杨廷宝),以及建筑行政(如哈雄文)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可以说他们是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精英中的精英,对中国建筑现代化的影响非常深远。但是我们不能忘掉,还有很多早年出自清华的建筑留学生,例如吕彦直、董大酉、庄俊、黄家骅、张锐、董修甲、巫振英、张光圻,他们大都是清华学校的毕业生,而关颂声是清华学校津贴留美自费生,也与清华有缘,他们虽然并非留学宾大,但对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同样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还有一些与清华有关的建筑工程师,如蔡方荫、杨宽麟、谭真、薛次莘、李铿,他们没有加入建筑学会,但是中国工程学会的会员,当年都非常著名。结构工程师庄秉权也是清华学校的毕业生,今天在座的诸位可能都不知道他是谁,我至今也没能找到一张他的肖像照片,但是如果我说郑时龄院士是他的学生,大家就会知道他很重要。
事实上,他们的贡献并不局限在建筑界。如这张照片是中国科学会成立时的一张合影,摄于年(图1),其中有非常著名的人士,如前排左3是任鸿隽,左5是赵元任,左6是杨杏佛,后排左4是胡适。但中排右1还有一位学建筑都听说过的人,他就是吕彦直。这位中山陵和中山纪念堂的设计者还曾是中国科学社的成员,这个事实过去中国建筑界还不知道。
图1年中国科学社社员合影,前排左2周仁、左3任鸿隽,左5赵元任,左6杨铨(杏佛);二排左2秉志,左3胡明复,左4金邦正;右1吕彦直;三排左2过探先,左4胡适,右2杨孝述,右1刘寰伟。图片来源:赵新那、黄培云编《赵元任年谱》(北京:商务印书馆,年),无页码。(斜体字者为本文作者所辨识)
吕彦直在年去世后不到三个月,国民政府曾颁令对他嘉奖。这是民国时期的国家级奖励,在年之前,吕是唯一一位获得该奖的建筑师。年以后还有一位建筑师在台湾获得这一奖励,他就是关颂声。二人都是清华校友,非常值得母校师生自豪。表彰关颂声的嘉奖令说他“学成归国,服务社会,贡献颇多。……比年对海外侨胞之联系,与手工业之推广,悉力以图,咸收绩效。更热心体育,培植人才,选拔所得,于国有光。”关颂声在台湾有“田径之父”的美誉。嘉奖令最后一句话是称赞他在年后对台湾体育事业的推动,可见其贡献已经超越了建筑的专业范畴。
在年代中国的国货运动中,这批与清华有关的留美建筑家还曾积极宣传和推广国货建筑材料。如年的中国建筑展览会常务委员委员中就有庄俊、赵深、董大酉、裘燮钧(-?,年清华学校官费留美,年获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系硕士学位)和梁思成。关颂声和赵深还担任了征集组的正副主任,林徽因和董大酉担任了陈列组的主任。展览期间,梁思成和童寯曾对公众做公开讲演,梁思成讲“中国建筑结构之变迁”,童寯讲“现代建筑”。
总而言之,这批清华毕业或与清华有关的留美建筑家对中国建筑和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看这个展览,不仅要了解美国的教育对于这批中国建筑师有多么大的影响,而且还有必要思考,为什么这么多对中国社会和建筑的现代化作出如此巨大贡献的人都与清华有关?所以我现在要讨论清华母校对他们事业发展的影响,这也是今天上半场赵辰老师提出的问题。
在开始之前我先介绍年出版的《清华周刊(本校十周年纪念号)》。在这期专辑里,编者介绍了当时清华学生在德智体三个主要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绩。其中德育居首,内容包括自治、社会服务、爱国运动、救灾,以及砥砺的团体等许多方面,可见清华对德育教育以及学生的德育发展非常重视,也非常鼓励。爱国运动中包括“五四”、“五九国耻纪念”,以及天安门游行等。智育方面包括会社,其中有“宗教的”和“学术的”两类,而在学术类中有普通的、科学的、哲学的、文学的、艺术的,以及技艺的。可见当时,清华学生有着非常广泛的兴趣,而学校也给他们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机会。在智育方面还有一项很重要的训练,就是“技艺的”,包括演说、戏剧、音乐、绘画。体育方面的课程和活动更多。这三个方面也构成了我所说的清华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
早在年2月制订的《清华学堂章程》中就已明确指出,清华学堂“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年1月29日新学期开学,校长周诒春给全体学生演讲,训育学生重视反省,克己、务本、注意功课、操练身体及顾全大局等。同年2月,他又为高等科四年级即将毕业学生做择业问题的演讲,提出“择业不当贪货利、鹜虚名,亦不可拘于时事之盲论,及父兄亲友之成见,当以天性之所近,国家所急需,及能造福于人类为权衡。”清华办学之注重德育亦可于有“清华之父”美称的校长曹云祥在年上任伊始对《清华周刊》记者的谈话之中窥见一斑。他说:“抑余更有希望于同学者,即平时于讲求学问之外善能于道德上加功。盖学识易求,道德难修。至道德一端,尤以大量涵养毅力为立身处世之根本,盖其人学识虽强,而于以上数节未能修养,则虽大材大用,以其眼光浅窄,贪图小利,不善容人,不知从大处着想,因此不能成大业。”由此可见,清华的德育包括了自我修身和社会关怀两个方面。
与“德育”类中的“社会服务”相关,清华学生组织了很多社会团体,目的都是为社会服务。所以年清华学校毕业生,杰出的教育家、科学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和禅学家顾毓琇(-)和同学梁治华(即梁实秋,-,著名文学家、学者、翻译家)在毕业时曾对清华的教育做过一个总结,其中关于社会教育,他们说:“不明白清华内容的人多说清华是贵族学校,我却不愿替它辩护。因为从表面上看来,清华实在当得起这个名词。但是清华学生的生活却不是贵族式的生活,如果说清华学生大半是贵族的子弟,我更敢大胆说清华学生大半是托尔斯泰式的贵族子弟。他们的服务精神却非普通一般平民所可及。”他们办的社会服务组织前后有16种,其中包括给学校的工友办“校役夜学”,与周围农村的民众结交“村人友”,还给附近的民众开办“城府职业学校”(~)、“西柳村露天学校”(~)、“星期六学校”(~)、“星期日学校”(~)、“平民图书馆”(~)、“改良乡村教育研究会”(~)等。这些就是清华学生在上学的同时为社会所做的工作。
学生们在清华学校上学期间还有很多机会接触到很多校外著名人士,听他们演讲各种问题。例有南开大学的校长张伯苓曾讲《中国教育现状》(年4月2日),韦尔德博士(西文拼写不详)讲《知行合一》(年4月16日),美国律师罗士(西文拼写不详)讲《学生之爱国心》(年2月10日)、孔教会会长陈焕章讲《孔教与中国之关系》(年3月10日),蔡元培讲《人道至义及爱国心》(年3月29日),胡适讲《我国文学改良词题》(年11月23日)。其中影响可能最大的是,梁启超在年11月5日来讲《君子》。他提出“君子之道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为了清华的校训。不难看出,这些名家演讲都会起到励志和开阔眼界的作用,非常有助于学生树立人生观和世界观。如下面我将谈到,杨廷宝年进入清华,他是学校孔教会的成员。他很可能听到过陈焕章的演讲。他还酷爱武术。而他日后坚持探索中国风格现代建筑很可能就源自他在清华读书时所培养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清华学校为奖励德育曾设有“铜墨盒奖”。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赵深(-)在清华学校学习时曾在年获得过这一奖项,而另一位著名建筑师朱彬(-)曾在这一年以智育“绘造图样”获得清华学校金牌一面。可见他们在清华学习期间都非常出色。年朱彬到美国后,曾给清华的老师Danton博士夫妇写过一封信。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他在费城的生活并不好。但他说:“能够克服的苦越大,我越会为自己高兴。毕竟我们的政府送我们来不是让我们享福”。这就是一名清华学生的志向,他到美国是为了学习,所以对所经历的磨砺能泰然处之。
梁实秋在其回忆文章《清华八年》中曾经说,“清华是预备留美的学校,所以课程的安排与众不同,上午的课如英文、作文、公民(美国的公民)。”年参与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中国馆设计的过元熙(-)建筑师也是清华毕业生,他在年毕业时曾写文章讨论清华生活并提到公民一课对他的影响。他说:“我现在所顶喜欢念的学科,就是公民学。因为那里头所讲的东西,完全是普通智识,讲到我们应该怎样去造福社会,我们同社会国家的关系是怎么样,都是个个(原文)人所应该知道的,我读了这本书以后对于我将来的责任,又明白了好多。”他的话帮助我们了解这门课的内容,并认识它对于培养学生公民精神的意义。
年第66期《清华周刊》曾在《校闻》专栏中报道“演剧记事”,介绍了学生们自编自演的《贫民惨剧》。这出剧表现了身处社会底层的贫民生活的悲惨状况,该剧在北京米市大街基督教青年会演出,“观者甚众,咸为动容,若亲历其苦境。”剧组中的总干事之一是张光圻(-?),他是年上海(后改为中国)建筑师学会创建时的发起人之一。爱好美术的朱彬担任了布景设计。后来成为著名剧作家的洪深,以及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和国学大师的汤用彤是这出剧的编剧。由此可见,这出剧不仅体现了这批清华学生们的社会关怀,还体现了他们各尽所能的贡献精神,以及团队工作的合作精神。
这期《周刊》还介绍了高、中两科的(年)级长、班长及自修室长的选定结果。张光圻当时是高四级的级长,梁思成是中等科国文班一乙班的班长。与张光圻同级的甲班班长是孙克基(-),他后来成为著名医学家。医院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件名作,它是医院,是孙克基当了医医院,设计者是庄俊(-)。庄在年通过考试获得庚款赞助,是第一位留学美国学习建筑的中国人。他在年回国后担任了清华学校的驻校建筑师,负责监造校园建筑。学生们的这些自我管理工作应该非常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梁思成还在年担任了学生会交际科的正主任,当时的主席是徐宗涑(-),他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MIT)化学工程系,回国后曾任东北大学化学系教授和系主任。“九一八”事变后他到上海水泥公司任职,对中国的水泥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梁思成全集》里有梁思成、陈植与他的合影。(但把他名字错写成漱口的“漱”)
年至年,梁思成还担任了《清华年报》社的美术编辑。童寯比他低两个年级,当时是他的助手,一年后也升任美术编辑,而过元熙则担任了发行经理。《年报》的英文编辑主席曾由全增嘏(-)担任,他后来成为中国近代著名英文刊物——《天下月刊》(T’ienHsiaMonthly)杂志的编辑。《年报》英文编辑中还有江元仁(-),他后来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系,回国后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建筑系三四年级学生到上海,由陈植向大夏大学磋商借读,陈植和童寯继续教设计,作为二人校友的江元仁也曾出手帮助,教授工程。由此可见,这些校友学生时代的友谊日后发展成为他们在事业上的相互支持和合作。
提到童寯先生,我又想到《清华周刊》第期(年5月1日)上刊登的他致总编辑的一封信。信中提到期《周刊》刊载消息说“社长王慎名君随足球队南下,社中职务交童寯代拆代行。”但童寯特别解释道:“王君只委托寯向司达(德霖按:MissStars,见下)女士接洽演讲,其余社务,由梁衍君代理,请为更正,以免社友误会。”就是说他绝对不贪他人之功,我做了什么就是什么。这封信虽短,但足见童寯的君子品性。信中提到的《清华周刊》社务代理梁衍后来也曾留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他还是美国现代建筑大师赖特的第一名学徒生。他在年回国后曾任基泰工程司设计师,抗战后到美国,曾作为HarrisonandAbramovitz事务所主要设计师之一,负责联合国建筑工程设计。
年《清华周刊》第期曾刊登一篇署名为“思成”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不见于《梁思成全集》,当是梁思成先生的一篇佚文。文章的题目是“对于新校长条件的疑问”。在文中他针对清华同学们在校长选择上提出的“中英文兼优”、“办教育有名望”、“没有政党臭味”三个条件一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对于第三条,他说:“人类是有‘群性’的动物,他们群性的产品就是社会,在社会上的团体活动就是政治,所以政治同社会是不能分离的,除非没有社会,有社会便有政治。……一个人既与政治有关系,他就必定有所属的政党。”他针对有人担心学生受政党的利用的顾虑说:“受不受人利用,本来权就在学生自己,不是别人所管的着。若说不受人利用,天下哪有这种事。若说怕人受利用,那人便是没有意志。”文章还说:“我们学生若是遇着政党要来利用我们,只要是正当的,于社会有益的,于我们自己有益的,我们自然不反对他利用,并且应当欢迎。若说不正当的,我们自己把持住主意,不受他利用就是。有谁能干涉我?”这篇文章显示出梁思成对于政党的态度以及他对自己能够在与政党的关系上保持自主的自信。这一自信可以帮助后人理解他在年时选择留在大陆的决定以及他所经历的命运。
年的“五四运动”对清华校园文化的影响也非常大。闻一多曾作画表现当时学生在天安门前演讲的情形。梁实秋在《清华八年》中也曾说:
“自五月十九日以后,北京学生开始街道演讲。我随同大队进城,在前门外珠市口我们一小队人从店铺里搬来几条木凳横排在街道上,人越聚越多,讲演的情绪越来越激昂,……五四运动原是一个短暂的爱国运动,热烈的,自发的,纯洁的,‘如击石火,似闪电光’,很快的就过去了。可是年轻的学生们经此刺激震动而突然觉醒了,登时表现出一股蓬蓬勃勃的朝气,好象是蕴藏压抑多年的情绪与生活力,一旦获得了逬发奔放的机会,一发而不可收拾,沛然而莫之能御。当时以我个人所感到的而言,这一股力量在两点上有明显的表现:一是学生的组织,一是广泛的求知欲。”
“五四运动”是由中国民众抗议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未能捍卫中国权益而引发,但广义的“五四运动”还包括年中国民众为抵制日本《对华二十一条要求》(简称“二十一条”)而发起的游行示威活动。年5月7日日本政府向北洋政府发出最后通牒,中国方面被迫在于5月9号签字。“五七”或“五九”因此称为中国的“国耻日”。清华学校自此每年举行国耻纪念一次。年举行国耻纪念年会时,“同学激于五四之事,尤觉创巨痛深,故举会时精神较前更为诚挚恳切”。会上发出《誓言》:“中华民国八年五月九日,清华学校学生,从今以后,愿牺牲生命以保护中华民国人民、土地、主权,此誓。”这个《誓言》掷地有声,十分庄严,今天听起来都令人热血沸腾。
根据其同事和学生的回忆,今天人们印象中的杨廷宝先生是一位与世无争、无可无不可的谦谦君子。但作为一名经历了“五四运动”的学生,他至少曾经也是一名热血青年。年5月22日的北京《益世报》曾转引他于当年3月31日发自宾大的一封有关西藏问题的信。信中说:“校中古物陈列所有人演说西藏之风俗人情,直谓该区为独立国家,界乎中国与英属印度之间。闻之异常诧异。西藏向为我国藩属,又为组织民国五族之一,外人何以遽出此言?岂英人虎视狼食,宁造言惑世,以冀遂其兼并之野心耶?吾国人似不可不于西藏问题,特加注意。”这一来信到后,“未数日各报纷载”,而英兵侵入西藏之警耗,连同随后收到的川边人民来电报告,遂引起社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cangribao.com/xzrbfz/21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