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交换梦想我用两年的时间,做了一件事情:去陌生人的生活中旅行。走遍中国,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一起上班,一起吃饭,一起睡觉。这个故事从头说起,从小到大,我有一个梦想:成为作家。得益于网络,我在社交平台写作,很幸运,拥有一群共鸣的读者。有一年,上海的冬天,我背着书包,包里厚厚一沓书稿,自信满满,前往出版社毛遂自荐,结果失望而归。我将这件事情写在博客,曾经我时常收到读者来信,寻求安慰或建议,这一次,身份互换,竟然收到来自读者们的安慰及建议。有人提出,既然想出书,为何不自己联系印刷公司,然后开网店售卖。也有人提出,梦想无价,售卖贬低了梦想的价值,不如以梦换梦。他是一名医学生,想用第一件白大褂与我交换书,“学医很苦,现在医患环境也不好,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会对病人微笑、耐心解释病情的好医生。”还有人发来邮件,她是一名数学系的大学生,梦想却是成为服装设计师,她亲手制作的第一条连衣裙,期待与我交换。接着,一个云南女孩联系我,她的梦想是开一家奶茶店,每一杯奶茶的味道不同,以她青春时代遇到的人命名。作为交换梦想,其中一杯奶茶以我命名。从此,“交换梦想”有了雏形:以我追逐梦想的半成品与对方的半成品交换。一年内,我收到超过一千封报名邮件,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国人。这些人和我一样,追逐梦想,没有空谈,虽然遇到挫折,但已然付诸行动。前路茫茫,或许放弃,或许闯出一片天。我觉得这件事很温暖,不过,止步于此。一定是疯了。倘若有人的梦想是成为理发师,剪了一撮头发寄给我,要不要交换?每个人将梦想半成品交给我,然后呢?第一件白大褂,对他人而言,独一无二如此珍贵的物件,我该如何处理?又或者,从实际考虑,该如何给我一杯奶茶?快递?若不如此,难道一个个见面,听对方讲述梦想故事?要见的人太多,难道要突破“见网友”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况且,在那个阶段,我幸运地进入英国外交部系统,成为一名新闻官员。一直以来期许的工作,与大学专业密切关联,国际传播学。辞职,全职见网友,这件事太疯狂。事实上,我没想到,后来我的确辞职了,也的确去见网友了。两年内,包括公开版活动,至少个陌生人来到我面前,亲自诉说自己的梦想故事。我曾与其中超过人共同生活。辞职的契机,来源于我对新闻的质疑。工作一年后,我陷入价值观的挣扎,虽然热爱这份工作,却又感觉矛盾,这是我想做的新闻吗?当然,和平时期的外交,一场场鸡尾酒会,明星云集,歌舞升平,新闻部门做的,无非组织活动,向各大媒体平台发布新闻通稿。我问自己,就这样了吗?一生没有差错,过得不错。在与媒体的圣诞派对上,我咨询了几位资深记者,他们常年奔波于各大国际新闻现场,建议如下:“现在做新闻,基本是走个场,对方早已准备了新闻稿和照片,最后会发给你。”“你想做真正的新闻很难,除非找杂志社,他们砸钱,让你用半年时间去做专题调查。”他们问我,想做怎样的新闻?我们只有一双眼睛,见到眼前的一种生活,那么,在媒体之外,除了我,其他平凡普通人的生活呢?我所想象的新闻,是力所能及地将我所亲见的呈现给他人,客观公正,摒除庞大叙事、极端事件、笼统概括。于是,我想到了“交换梦想”,这个曾被我认为温暖而无用的活动。既然得到邀请,为何不去见这些人?既然见面,为何不与对方交谈?既然交谈,为何不与他们共同生活?既然生活在一起,为何不去体验他们的职业?媒体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cangribao.com/xzrbfz/21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