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委员会办公室的设立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jiankangfagui/m/16567.html
作者:张兆田,上海市第一批援藏干部,曾任援藏联谊会副秘书长,第三、第四届常务副会长
并非多余的引言
今天专门聊聊秘书长的话题。我当过多年秘书长,深深体味这个岗位的甜酸苦辣。知青大返城回到上海,我当过一年多街道红十字会秘书长,提及这一“头衔”,有人嗤之以鼻,“什么秘书长,不就是天天站垃圾桶拍苍蝇的小三子嘛!”援藏期间,我从县长转任地区行署常务副秘书长,主持了一年多日常工作。从地区到自治区,许多秘书长相互交流时的共同抱怨是“秘书长不是人,是人不当秘书长!”秘书长干的就是累死累活里外不是人的活。援藏归来,我在市委党校当了10年秘书长。听到不少官场同僚和社会流传的对秘书长的调侃:“当了秘书长,把胃献给党”、“当了秘书长,熬夜到天亮”、“领导没坐我先坐,试试话筒响不响;领导没讲我先讲,讲完领导再出场;领导讲完我鼓掌,带动全场一片响;领导没吃我先吃,尝尝饭菜凉不凉;领导外出我在前,领导有难我来挡;领导谈话我站岗,和谁约会我不讲。”话题扯远了!下面言归正传,来聊聊我们援藏联谊会的三任秘书长。
(左上照片:吴伟益秘书长在会员大会上讲话)
(右下照片:参加藏历年联欢活动部分领导同志合影,后排居中为吴伟益秘书长)
1
第一任秘书长吴伟益
援藏联谊会的首任秘书长是吴伟益,他是首任四位副会长之一。吴伟益是江苏南通人,年出生。年秋,考进财政部扬州财政学校学习,这是新中国第一所按照苏联计划经济教材专门培养财政干部的学校。年,作为该校第一批毕业生中的优等生,主动要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被分配到云南省财政厅工作。年,正是筹建西藏自治区工作的紧锣密鼓时期,西藏紧缺各类专业干部,中央决定从16个省市调名干部进藏。组织上选中了他,那年他25岁,副科级干部。那时候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尚未成立,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筹委会设一厅两委十一个处,处相当于厅局架构,副处长以上人选需报国务院批准任命。吴伟益在财政处行财科当副科长。年9月9日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老吴长期在政府财政经济部门工作,是多年工作的老先进,还给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杨宗欣当了两年秘书。文革期间,他主动完成了西藏财政厅第一本《西藏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开支标准汇编》,为相关部门提供了范本。后进西藏自治区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工作。期间,去北京参加中央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学习,结业时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聆听总理重要讲话,坚定了在西藏工作建功立业的决心。以后调自治区计委综合计划处,主管基本建设计划,负责重大建设项目立项、审批和向国家计委申报的工作。走遍西藏除阿里以外的各个地市,深入工厂、牧区、项目各个现场,掌握第一手实情资料,加上记忆力过人,博闻强记,对羊湖蓄能电站、昌都电厂、日喀则电厂、山南电厂、羊八井地热、“七二五”输油管道、青藏公路黑色路面等诸多重大工程项目情况了如指掌,每次都要列席自治区党委讨论重大项目的常委会会议,在汇报情况时应答如流百问不倒,给领导们印象深刻。在西藏,计委是最牛的政府部门,在计委他又是主管重大项目的“实权派”,有人戏言,给他送了一个“吴老大”的雅号,在业内不胫而走。年3月,中央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会议,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中央决定,由国家有关部委和北京、上海等九省市援建43项“交钥匙”工程。为了协调相关工作,国务院决定成立西藏经济工作咨询办公室。年10月被任命为西藏驻上海办事处副主任的老吴受组织指派,代表西藏自治区政府参与国务院咨询办工作,参与援藏43项工程和18省市对口为西藏在内地办学等事务。工作了一年半,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援藏43项工程纪念证书。年5月回到上海不久,受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大会,上海市党政领导芮杏文、江泽民、黄菊、赵祖康、朱宗葆、周壁等市领导以及各委办局领导人出席,这一大型活动扩大了西藏在上海的影响,为驻沪办开展工作打下了人脉基础。在西藏、北京、上海三地任职的特殊经历使老吴积累了广泛的高层人脉。因长期在西藏高强度工作,老吴的心脏出了问题,无法承受在沪藏两地频繁往来的高负荷运转,本人提出要求,组织体恤同意,提前两年退休。
在筹建援藏联谊会时,大部分“老西藏”还在现职领导岗位上,吴伟益同志深耕西藏多年,情况熟悉,人脉广泛,久经沙场,长于协调,作风“务实、严谨、细致”,活动能力强,相对年纪轻,已经脱离在职岗位,没有公务压力和思想顾虑,这些优势条件使他成为援藏联谊会“操盘手”的最佳人选。“老西藏”们推举他参与五人筹备小组工作,在援藏联谊会成立时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从此,老吴全身心投入援藏联谊会工作,挑起了“内当家”的重担。
筹建和运转之初,各种困难难以想象。在有关领导中间、部门中间和工作人员中间,思想认识并不一致,有人支持,有人疑惑,有人有顾虑,也有人反对。某位大领导提出了疑问:“有组织部、有援藏办,成立援藏干部联谊会有必要吗?”有人开始打起了退堂鼓。老吴和其他筹备小组同志,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干劲,迎难而上,主动作为,一个一个分管领导,一个一个有关部门,一个一个经办工作人员,做汇报、宣传、解释工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那份为援藏事业无私奉献的原始初衷和至诚热情,终于得到大家的理解、认可和支持。随即,老吴和其他筹备小组同志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集中精力,抓时间,抢速度,迅速开展起草《章程》(草案)、酝酿理事会组成人选、听取各方意见、协调各种关系、筹备成立大会会务等繁杂工作,终于在年9月27日顺利圆满召开成立大会,正式宣告上海援藏联谊会成立。
援藏联谊会成立之初,几乎是一张白纸。在王和亭会长领导下,吴伟益秘书长协助陈继虔常务副会长,具体操办常务理事会议,搭建“一室两部”工作机构,确定工作班子人选,提出元旦、春节、藏历年活动安排和明年度工作计划。他带领工作班子成员,把联谊会各项任务逐一落到实处。在很短的时间里,按照民政局要求,去市社团管理处、市协作办报送有关材料,依法核准登记,办妥法人代码,开立银行账户,完成注册资金验资。与此同时,完成援藏联谊会资料汇编、会员通讯录编制,向西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报送会议材料,向兄弟省市援藏联谊组织分送交流会议材料和感谢信,创办联谊会工作简报等等,使援藏联谊会正常运转起来。
事非经过不知难,创业艰难百战多。吴秘书长为援藏联谊会筹建以及早期5年多的工作运转立下了汗马功劳,奠定了扎实基础。
老吴的心脏再次出现问题,又因面瘫几次住院。经本人提出,会长会议同意,吴伟益同志不再兼任秘书长,由常务副秘书长周炳权同志接任。
(周炳权同志当年在西藏日报工作时留影)
2
第二任秘书长周炳权
周炳权同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是上海《文汇报》社的中层干部。年,党中央决定从全国调集名干部支援西藏建设。他服从组织安排,成为上海名援藏干部之一,到《西藏日报》社工作,担任汉文编辑部副主任,兼《文汇报》特约记者。与内地单一文字报刊不同,《西藏日报》一报双版、两种文字,既有汉文编辑部,又有藏文编辑部。汉文编辑部主任、副主任相当于半个副总编。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下,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加疲惫,在高原码字,个中艰辛局外人很难况味。在藏期间,老周深入各地四处奔波,挖新闻、访名人、写内参,成果颇丰。内调回沪后,奉调担任《文汇报》社经营部门副总经理,主管广告和发行业务,创下广告收入居当年全市媒体之首、文汇报日发行量突破万份的佳绩。以后历任市文广影视发展总公司副总经理、市广播电影电视局驻日本国首席代表、市文广影视局国际大型活动办公室高级顾问。还担任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学会、中国广告协会、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和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上海泉州侨乡开发协会首任秘书长、上海市广告协会首届及第二届副会长等社会团体职务。从主任记者到资深编辑,从新闻报业到广播电视,从中层干部到企业高管,从立足本土到常驻海外,从国内多岗位历练到国外开拓国际视野,老周的履历丰厚而完美。
我当秘书长多年的体会是,秘书长必须具备两项最重要的能力:一是协调能力,二是写作能力。而老周两种能力兼备。和吴伟益同志一样,周炳权同志也是援藏联谊会五人筹备小组成员之一。联谊会成立时担任副秘书长,3年以后任常务副秘书长,为身体欠佳的秘书长分挑了不少工作。年2月,在届中调整,接棒老吴的“内当家”重担。年10月25日换届时,周炳权同志担任本会第三届副会长兼秘书长。老周年出生,年龄比老吴还大5岁,但是身体素质好,脑袋瓜子灵。
老周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援藏联谊会工作。和绝大多数同龄人一样,老周原来没有接触过电脑新生事物,对电脑一窍不通。为了胜任工作,他不光是“六十岁学吹打”,还七十开外学电脑,每周两次坐车往返几个小时,去上海大学电脑培训班学习,通过为期近3个月的正规培训以及日后的刻苦自学,掌握了电脑操作的基本技能,学会了电脑打字、收发邮件、网上冲浪。他自费买来电脑、打字机、复印机和其它外接设备,自备文具纸张,实现了家庭办公自动化,成为援藏联谊会的网上办公室。只要是工作急需,几乎全天候作战,在网上写稿、改稿,编发《简报》和文件。
漆世贵会长富有创新思维和工作激情,对联谊会各项工作要求很高,自己又带头亲力亲为。给这样的领导当助手压力自然不小。老周积极辅佐漆会长,组织进藏考察,建立与西藏的对口联系机制;组织捐资助学和向西藏灾区捐款活动,给西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智力援藏与经济援藏并重,增设联谊会宣传部工作机构,成立宣传西藏报告团,加大宣传西藏力度;举办沪藏两地旅游推介会,让两地专家和旅游实务部门携手共谋西藏旅游事业发展大计;召开全国十二省市援藏联谊组织会议,研讨如何探索加强自身建设的重大问题;建立分群分类片会组织和热心人联系制度,探索会员活动的多元化和常态化;提升《简报》质量,丰富《简报》内容,区分内外功能,实行《简报》与《信息交流》内容分开,同时编发;组织参与上海世博会西藏活动周,使“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成果让会员得以分享;组织数百名会员参观上海视觉学院、长兴岛等大型参观考察和休闲活动,提供聚会联谊愉悦身心的机会……这些援藏联谊会发展史上比较有影响的重大举措和重要活动,大多在漆会长周秘书长任内完成。可以这样比喻,援藏联谊会工作从青铜时代跨入了辉煌的白银时代。
老周的拼搏奉献精神令人感动,人品为人受人称道。老周的老伴是标准的贤妻良母,总是默默无闻地支持老周的事业,老周一直操持和忙碌着联谊会的工作,对家事很少过问。年9月,老伴得了癌症,有两年时间,老周医院、医生及药物的循环之中,还一直没有影响联谊会的工作。年8月18日,相伴52年的爱妻不幸离世,老周充满内疚,内心痛苦不堪。这位76岁的老人,没有被悲痛击垮,休息几天以后,又全身心投入联谊会工作!老周和儿子一起生活住在闵行莘庄,离江苏路联谊会秘书处办公室距离遥远,已迈向八十的高龄老人,坚持每周好几天坐公交往返三四个小时去办公室坐班,处理繁忙的日常事务。而在“露脸”的场合,老周往往躲到了幕后。记得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上海电视台要做一台全天候电视大直播节目,需要寻找几位不同时期进藏、不同身份的代表者参与制作访谈节目。老周当起了联络人,安排我和魏伯愚、涂世英、单杰、雍丽等几位会员参加。老周是广电系统的老前辈,台领导和主持人都对他待若上宾敬重有加,他却忙前忙后跑起了“龙套”,当节目主持人找他做专访节目时,他却不见了踪影,当了幕后英雄。
老周不是恋权之人,早就多次向会长们提出让贤的请求,当找不到合适人选接替的现实下,老周毫无怨言地苦苦坚守,从年2月初到年9月末,当了将近15年的秘书长!直到年联谊会换届,才卸下了“内当家”的担子。如今,老周已是88岁的耄耋老人,还在操心联谊会“藏缘”文学社的事情,帮衬焦志源同志,组织一批文学爱好者会员,讲好西藏故事,在《新民晚报》“夜光杯”文学栏目已发表20篇文章。
(左图:周炳权秘书长引导参会代表入场)
(右图:周炳权秘书长在年会上向会员们致意)
(联谊会班子开会研究工作,座位右三为王其兴秘书长)
3
第三任秘书长王其兴
老周的继任者是王其兴同志。王其兴是个军人,年进藏,在高原边防戍边,是西藏军区著名的汽车运输十六团汽车兵,纵横天路17年,走遍西藏70多个县,历经九死一生。曾经与抢夺军用生活物资的土匪激烈枪战,曾经遇到山体塌方含泪掩埋遇难战友,曾经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当过团宣传股长,在宣传报道汽车兵军旅生活之余,组织了一支文艺宣传队,成为继西藏自治区文工团、西藏军区文工团之后第三支有影响的文艺轻骑兵,到边防哨卡、草原牧区巡回演出,为解放军战士和藏族群众带来欢乐。年从西藏军区教导大队政治处副主任岗位转业回沪,到家乡嘉定南翔镇工作,先后担任党委秘书、组织委员、副镇长、人大主席团主席等职务,到县委组织部也工作过,他负责或推进的工作和组织的活动,有不少在全区乃至全市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嘉定区有很好的口碑。在为援藏联谊会尽力方面,对西藏学生捐资助学设立“蓝天奖学金”、资助出版《西藏情》回忆录、举办藏历年喜庆活动等做了许多贡献。年9月,老王届中増补为本会副秘书长,开始介入援藏联谊会日常运转工作,以后又兼任联络部主任,年9月开始担任常务副秘书长,年9月援藏联谊会换届时,担任本会第五届副会长兼秘书长,也是援藏联谊会的第三任秘书长。
说起来老王有点悖逆天时地利,真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众所周知,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后,原来可以部分利用的资源基本失去依托,会员活动空间受到挤压。年中央组织部发文,对领导干部在社会组织兼职进行规范清理,严格规定了坊间简称“一二七〇”的政策,“一”就是退下来的领导干部,经过组织批准,只能在一个社会组织任职;“二”就是担任社会职务不能超过两届;“七”就是任职年龄不能超过70周岁;“〇”就是零报酬,不能在社会组织里获取任何报酬。按照这个硬杠杠套,大部分会长、副会长、理事和常务理事必须退出,新老交替青黄不接。联谊会班子像一个“看守内阁”,难以有所作为。老王家住嘉定郊区,路途遥远,到市区来工作和活动有诸多不便。联谊会没有办公地点,临时无偿借用办公地方终非长远之计。“老西藏”们普遍年事已高,组织大型活动安全压力愈来愈大,不少老同志体弱多病,无力在外四处奔波,渐渐淡出志愿者角色。援藏联谊会的生存和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尽管这些困难已经从上年开始,有些困难已存在多年,但到了第五届,面临的困难更加突出。老王是个军人,服从是军人的天职,他服从了会长会议的决定,以天路汽车兵横眉冷对生死无常的决绝态度,挑起了援藏联谊会“内当家”的千斤重任。
创业难,守成更难,创新发展难上加难!在闵卫星会长主导和王其兴秘书长带领工作班子努力下,援藏联谊会第五届班子秉承“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攻坚克难,守成创新,集中力量重点办好年会和藏历年活动,继续倡导扶持片会活动;充分挖掘对口支援干部人力资源,使相对年轻的同志更多介入联谊会工作;积极引入外部志愿者优质资源,让亓明曼等高学历年轻人成为本会相对稳定的工作力量,承担参与本会编辑《会刊》等专业工作。每次重大活动,都有一批年轻的“新面孔”为大家提供志愿者服务;不断提升信息工作档次,将黑白《简报》转型为彩色《会刊》,做到每期四版,图文并茂。今年4月5日,再推出援藏联谊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cangribao.com/xzrbfz/21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