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供电援藏者的爱心天路

本网讯记者吴永生通讯员李松连绵起伏的山脉,气势宏伟的布达拉宫,蔚蓝无际的天空,虔诚膜拜的人们……这是西藏,美丽的西藏。平均海拔米以上的“世界屋脊”,人迹罕至的雪域高原,高寒缺氧,气候恶劣……这是西藏,严酷的西藏。西藏这片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与海门是那么的远,但对于海门市供电公司的员工来说,西藏又是那么的近。因为在这里,有一群人与西藏结缘,他们中有的人参加了对藏帮扶,有的人与西藏电力公司对口支援,有的人则以志愿者的方式为那里的学生送去物资。3万里天路,陈庆涛留下的不仅仅是汗水昨日,海门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陈庆涛收到了一张来自拉萨电业局的贺卡,虽然离开拉萨电业局已有15年,但双方仍保持着联系,因为陈庆涛是他们的荣誉职工。看着卡片,陈庆涛的思绪被拉回了年。当年5月,他随国网援藏帮扶工作组抵达拉萨,开始为期一年半的援藏工作,当时,江苏省电力公司共选派了10名优秀员工,而南通地区仅他1人。来到拉萨电业局后,陈庆涛被安排到了生产运行部。他发现当地电业局的电网图纸资料与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距,影响了电力调度的准确性,为电力施工埋下了安全隐患。在一次执行停电检修任务时,检修人员到达了指定的停电线路,调度员称线路已断电,可以开始作业,但检修人员检测发现该条线路仍然带电,向调度员汇报后,他们派人来到现场核实线路名称,并再次实施断电操作,但需要检修的线路仍未被准确断电。这次事件让陈庆涛更加意识到电网图纸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现状是多么的严重,他当即向拉萨电业局分管生产的副局长提出,如果给他半年时间,他将彻底改变这一现象。拉萨电业局对陈庆涛的建议十分重视,将他从生产运行部调至了线路工区,虽任副主任,但所有人员均由他调配,专门负责电网图纸资料的修改和完善。拉萨地广人稀,每一条电网线路全长都在公里以上,巡线的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军令状已领,陈庆涛没有退路,他成立了3个小组,每个小组3名员工、1辆车,对百余条线路现场丈量,核实每条线路的名称,每座电杆的杆号,每根导线的规格,每台变压器的容量。从黄海之滨来到海拔米的西藏高原,从平原地带来到崎岖的山路,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陈庆涛感到极不适应。头晕、心率加快、胸闷等症状无时不在袭扰着他,失眠、嘴唇干裂、指尖发紫等无刻不在困扰着他。为了完成任务,他与当地员工一起,逐个核实电力设施。每天早晨外出,晚上才能返回,因为路途实在遥远,中饭要么是酥油茶,要么是生羊肉,刚开始时,他喝了吐、吃了反胃,但为了融入新集体,陈庆涛慢慢习惯。山路本就不平,加上当地电业局条件有限,行车安全难以保障。一次陈庆涛与员工们像往常一样外出核查线路,行驶在盘山公路上,车轮突然掉了,差点栽下山崖。说起当时的情景,他仍然心有余悸。一方面是高原反映,一方面是超负荷的工作,陈庆涛被减肥了10多斤,晚上睡觉时还时常流鼻血。一天晚上,正在睡梦中的他下意识摸了一下鼻子,粘乎乎、湿漉漉,迷迷糊糊的他猛得意识到不好,开灯一看,鼻血已浸湿了被子。“好在及时发现,如果继续睡过去,可能真要把自己留那了。”陈庆涛说。半年后,陈庆涛如期兑现了他当初的承诺,完成了所有电网设施的现场勘测,完成了所有图纸资料的修改,为拉萨电业局提供了一套准确而详实的图纸资料。而那时他已磨烂了10多根皮尺,用坏了多副手套,行走了3万多里的“天路”,拉萨电业局领导对他的工作十分满意,西藏电力厅也为此给予了嘉奖,年拉萨电业局授予他荣誉职工称号。年11月,陈庆涛援藏结束,即将返程,在欢送会上,他哭了,当地员工们也哭了。他说,岁月如梭,10多年一晃而过,但一年半的援藏经历让他终身难忘,因为他认识和践行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忍耐的“老西藏”精神,并把先进地区的经验留在了那里,把供电人的深情厚意留在了那里。10多年后,陈启兵作为首批后勤培训师入藏前不久,因年龄原因,陈启兵从海门市供电公司后勤部负责人岗位上退了下来,但这几天他又忙了起来。原来西藏电力公司通过电子邮件,发来了关于后勤管理上的多个问题,他结合自己10多年的管理经验,逐一答复。江苏省电力公司与西藏电力公司是对口支援单位,往年以电力生产帮扶为主,去年11月,省电力公司首次组织后勤系统进藏,陈启兵作为帮扶组中的一员,前往西藏电力公司。陈启兵住进了西藏电力公司服务基地,他在省电力公司工作的儿子陈磊曾于去年10月份进藏对口支援,住的也是那个地方。虽然儿子跟他说过高原反应,但在他下飞机时,才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高原反应。“脚像踩在麦杆上,有些软,有点漂,后脑很疼,走路和上楼的时候,都要放慢速度,说话不敢太快,不然就喘的厉害。”陈启兵说,每个晚上都迟迟无法入睡,睡着后往往2、3个小时后就又醒了,常常处于似睡非睡的状态。此次进藏时间较短,只有1个星期,陈启兵的工作也比较简单,就是为当地电力公司作一堂关于小型基建及房屋维修工程方面的讲座,在赴西藏前他已制作了PPT。但当他来到日喀则地区供电公司现场考察,与当地员工们交流时发现,其实当地供电部门虽然从供电局改成了供电公司,但管理多采取行政手段,没有实施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后勤物业管理中发包不规范,劳务用工纠纷较多,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他们希望陈启兵能传授一些后勤物业管理方面的经验。后勤管理对陈启兵来说是强项,早在部队时,他就负责后勤管理,后转业至海门市供电公司,一直在后勤工作。当晚,他回到住宿点后,将自己的后勤管理经验整理成课件,并重新制作了PPT。第二天,他不仅为西藏电力公司讲授了原定课题,还利用晚上时间加了一课,为他们讲授了后勤管理中的矛盾与创新。课堂内没有一个电话铃声,没有一个人中途离开。结束时,陈启兵公布了自己的电子邮箱,告诉他们如有问题,可以直接与他联系,他一定会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复。在西藏的时间虽然不长,与西藏电力公司的交流也不是那么深透,但陈启兵对自己的西藏之行感受颇多。他说西藏电力公司员工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感动了他,他要当一名培训师,为他们答疑解惑,让他们在企业化变革中少走弯路,把更多的先进理念、管理模式送给他们,为守护高原灯火献一份力。公里之外,爱心俱乐部与西藏教学点情缘绵绵上周日,海门市供电公司爱心俱乐部的志愿者们将40双棉鞋、40副加厚棉手套和其他衣物,发往远在公里之外的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改则县麻米乡克勤村的教学点,这批物资价值多元,由志愿者们自发筹集。改则县是纯牧业自治县,面积超过江苏省,当地自然条件恶劣,年平均气温零度以下,财政收入匮乏。牧民居住分散,一个村的教学点只有几十个孩子,他们上学需行走三五十公里的路程。去年11月,拉萨SOS儿童村和自治区儿童福利院的志愿者欧杰向海门市供电公司爱心俱乐部成员黄海发来了求助信,称克勤村教学点急需棉鞋和棉手套。黄海在爱心俱乐部发出信息后,60多名志愿者响应,捐钱捐物。其实海门市供电公司爱心俱乐部已经与西藏多个教学点结对,而其缘起,还得从年的一次采风讲起。当年7月中旬,黄海、秦捷等3名供电员工乘着公休假的机会,一起来到西藏采风,在一辆长途车上,他们遇到了尼亚村达俄四组教学点的老师达娃拉姆。5个多小时的车程,让他们对这一教学点有了深刻了解。达娃拉姆告诉他们,教学点已成立10年,主要解决2个自然村农牧民孩子的上学问题。教学点学生不多,只有19名男生和15名女生,开设的年级仅为小学1至3年级,老师也只有3名。每个老师承担着多门课,藏文、汉语、数学、音乐、体育、美术……当地的教学条件十分艰苦,不要说网络、有线电视,就连最起码的教学用具也十分缺乏。老师们没有宿舍,借住在牧民家,办公桌由三张破旧的课桌拼凑而成,圆规、直尺、三角板等只能合用,只有少数学生有新华字典。由于当地极度缺水,只能种些土豆、胡萝卜,老师们的一日三餐是糌粑和油茶。洗澡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是件十分奢侈的事,他们舍不得用当地的水,只能到公里以外的洛隆县城洗澡。条件虽然艰苦,但达娃拉姆她们长期坚守在教学点上,为的只是圆牧民孩子们的读书梦。其实达娃拉姆家境较好,她的家乡是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林芝地区,当地气候湿润,物产丰富。24岁那年,她考上公务员后就被分配到教学点教书。“我们听了达娃拉姆的讲述后,第一反映是敬佩。”黄海说,他们被像达娃拉姆这样的老师感动,被她们的驻守精神所震憾。回到海门后,他们根据教学点的需求,发动了一次爱心捐助,将教学点的情况通过QQ群、







































白癜风规范化诊疗
北京中科医院十二年专注白癜风医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xzrbfz/206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