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琰,祖籍辽宁沈阳。《兰州晚报》副总编。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24期高研班学员,参加第32届青春诗会。出版著作《格桑梅朵》《天地遗痕》《羊皮灯笼》《崖壁上的伽蓝》《白云深处的暮鼓晨钟》《兰州:大城无小事》《大河之城》等,作品在《诗刊》《星星》《中国诗歌》《诗歌月刊》《天涯》《山花》等刊物发表,并收入各种年选和选集。
时间:年8月19日
地点:兰州晚报社办公室
采访手记初识王琰老师,她在市文联任办公室主任一职,这样的岗位是很锻炼人的,说办公室主任八面玲珑恐怕没人会反对。后来她被抽调到市委督查室,对污染防控24小时开展督查,那时候眼睛一睁就是工作,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现在她是兰州晚报社副总编辑,在媒体从业更是时刻不得松懈。她是一位妻子,一位母亲,她还是一位诗人。我读过她的诗,尤其是那些行走在路上的散记,她笔下西部的波澜壮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到中年,事业上需坚守,家庭里大小琐事仍要耗费心力,哪来的时间阅读和写作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约定在她晚报社的办公室录制访谈。那天,她穿着一袭黑底的大花旗袍,这不是我第一次见她穿旗袍,事实上她也偏爱这种尽显女人味的着装。采访是在中午进行的,刚好是饭点,于是访谈后她非要请我们吃饭,大家就在报社附近一起用午餐,私下里又聊了许多生活层面的话题。王琰读者见面会那天,她邀请了家人一起来参加,大家读诗、聊诗、气氛很好。《飞天》诗歌编辑郭晓琦和宁夏著名诗人单永珍是王琰的朋友,他们也结伴来到活动现场。那场见面会是“兰州本土文学作品大赏”的第一期落地活动,现场的录制设备首次工作,录音效果并不理想,导致见面会的音频不能达到播出要求,真遗憾。
杨婷:王琰老师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温一壶月光下酒》的专访。您是“兰州本土文学作品大赏”继鲁正葳和金吉泰两位老师之后露面的第三位本土作家,前两位老师都已是耄耋老人,他们所见证和经历的时代和现在是不同的,而您所处的年龄段很年轻,正在和这个时代和这个城市发生着千丝万缕的交集,而您的写作自然是对当下的记录,写作对您而言它意味着什么,你赋予了它怎样的意义。
王琰:主持人好,很高兴见到你们。在这样一个午后来谈文学,很少有机会能坐下来谈这件事。我觉得写作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生活的常态化,其实在生活中大家不觉得我是一个作者。我也不觉得我是一个作家,因为我还没有成家,我一直觉得我就是一个文字的书写者,生活的记录者,写下自己的感想。
杨婷:如果说报道文学的题材是严肃的,宏大的,那么诗歌散文就是很细腻很小我的。据我了解你这两种文体都在写,还都出过集子,那么面对这两种不同的书写,你的内心是怎样的状态,它们的写作过程又怎么样呢?
王琰:其实作为一个用笔记录生活的人,可能我在生活中更理性,因为有一些社会身份,而私下作为一个女人也有非常细腻敏感的一面。所以我用笔来表达它们。我在写作的时候可能会更自我,而用什么方式表达我觉得不是问题,可以用诗歌表达你的激情,可以用散文表达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然后用报告文学反应你的工作。
杨婷:你在什么时候会写诗呢?
王琰:其实这些年我一直在写诗,虽然我的诗歌似乎成就不大,好多人并不知道我在写诗,但是诗歌创作是我最看重的东西,我希望我能以诗人的身份出现在文坛。
杨婷:为什么呢?这么偏爱诗歌。
王琰:有一种说法讲诗歌是皇冠上的宝石,确实是这样,因为我在写作过程中,诗歌是最费力的。之前我在给散文诗做一个个人访谈,卷首开篇要自己写一段话,我当时就说写诗歌的时候就像拉一个板车上坡,不敢松手,一松手车就下去了。而散文像聊天,写小说就像八卦,把大量的生活体会写进了小说,让大家来看。我会把不同的朋友写进不同的小说里,这就有一个结果,他们对我的创作充满好奇,不知道下一个出现在我小说中的人物会是什么样,能激发他们更多的对写作者的看白癜风要多少钱西宁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xzrbfz/20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