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出一条致富路

“焊”出一条致富路

—记康乐县胭脂镇大庄村农民电焊工

俗话说:“一技在手,吃穿不愁”,在康乐县胭脂镇大庄村就有这样一群农民,他们通过互相传帮带,依靠掌握的电焊加工这门手艺,不但在藏区众多淘金者中争得了一席之地,而且“甘康电焊工”也成为他们在藏区的一张名片。

近年来,胭脂镇大庄村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总体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培训和输转相结合,走培训服务齐抓、需求供给对接、就业创业并举的路子,推动了全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该村共有16个社、户,农村劳动力人,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全村共输转农村劳动力人。

走进大庄村,只见白墙青瓦,房前屋后榆柳含翠、一派生机。“这几年村里大多数人都去拉萨市从事电焊行业,村民们都挣了不少钱,你看这房子,不比城里的别墅差。”村党支部书记马玉荣指着眼前的小洋楼说。记者了解到,该村劳务输转地以西藏拉萨、四川甘孜为主,在长期的务工过程中,在焊工这一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务工致富“能人”,在他们的带动下,村里年轻的劳动力在四川、西藏、青海等地开设了电焊铺,为胭脂镇打造出了“胭脂铁艺”品牌。据统计,每年该村通过致富能人带动输转的劳动力在人以上,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村民马海比布告诉记者,他已在拉萨从事电焊行业八年,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家电焊铺。他说,当时由于家境贫寒,四处打工。年,他来到了西藏拉萨,在当地一家外地人开的电焊铺中当了一名学徒,几年下来他学会了这门手艺,之后开了一家电焊铺,从此以后他家的生活可谓一年一个大变化。如今,他翻新了自家的房屋,还把妻子、孩子一同接到拉萨,一家人生活得很滋润。

跟马海比布一样,马社来也是大庄村电焊“大户”。开始从事电焊工作,后来他创办了西藏自治区物资再生利用公司报废车辆拆解厂,固定资产约万元,吸收康乐县从业人员约90多人。

记者从康乐县劳务办了解到,从康乐县去西藏从事电焊行业的务工人员中,90%左右是家住胭脂镇、草滩乡、上湾乡和虎关乡的。年前后,陆续以家庭为单位入藏,以亲带亲等形式自发输转,以家庭式作坊分户经营加工为主,一般从业人员在2至4人,经营铺面一般为前店后居室,大多数务工人员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较差,逐步转移到偏僻街道和城乡结合部;形成以拉萨市为中心,向东辐射到林芝,向西辐射到日喀则,向北辐射到林周和那曲,向南辐射到山南等地的市场格局,属大分散小聚集。康乐籍务工人员已占据西藏报废车辆拆解市场70%以上市场份额。

随着电焊及铁艺加工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加工技术的日益精湛,再加上康乐务工人员吃苦耐劳、诚信进取的创业精神,使康乐铁艺加工产品在西藏广受欢迎,基本垄断了西藏的电焊市场,并有43户康乐籍电焊从业人员已跨出国门到尼泊尔稳定就业,每年康乐籍务工人员在西藏劳务总收入达3亿元以上。

据初步统计,在西藏及周边地区的康乐县务工人员达1.5万人左右,大多数从事电焊及铁艺加工、废旧车辆拆解行业,已开办电焊铺近家。主要分布在拉萨市及周边的堆龙德庆、那曲、日喀则等县(市)。同时,呈现向青海、新疆辐射的发展趋势。

通过该县大力扶持,近5年来坚持抓焊工技能提升培训和免费送技能鉴定工作,取得电焊业资质人员达人,占到在青藏务工人员的7.2%,不仅使该县电焊及铁艺加工从业人员日工资由元增加到元以上,而且为他们自助创业开设电焊铺和进驻大中型项目提供了便利,助推了康乐县青藏劳务基地务工人员人数的增加和劳务收入较大幅度的提升。

针对康乐在青藏务工的“电焊大军”集中在胭脂镇、草滩乡等现状,该县劳务部门将技能培训作为电焊产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县职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职能,开展免费电焊工技能培训和送鉴定上门服务活动。从年开始到年底,共培训鉴定电焊工人(其中中级人),使该县电焊从业持证人员从无到有,成为该县西藏电焊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常年务工人员在1万人以上,目前“甘康电焊工”劳务品牌已成功注册。年该县完成就业技能培训人,完成职业技能鉴定人;截至今年5月底,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人,职业技能鉴定人。民族日报记者 范海东

编辑:忠英









































白癜风难治吗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共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xzrbfz/20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