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那流逝的青涩年华162三大不可思议

追忆那流逝的青涩年华

第二编

青涩高中

总第五部、太原九中

一百六十二、三大不可思议“事件”

做为读报佬儿,我清晰记着,报纸上陆续、赫然刊载、在今天看来的“三大不可思议事件”。

在当时,每一件都叫我愕然不能自己。

眼下,随一条时间线索、信笔由缰码字儿,至此写到本章,亦算一桩茶余饭后、消食破闷之资。

一声叹息,借《追忆》留痕!

以下,敬请在“潦倒”中的50后60后各位,来一番“追抚”:

一、烈性女孩儿与“马振扶事件”:

张玉勤,15岁,河南唐河马振扶中学初二学生。

在年7月10日的期末英语中,她答不来题,于是在试卷背面,写下一首“千古绝唱”:

我是中国人,

何必学外文,

不会ABC,

也当接班人,

接好革命班,

埋葬帝修反。

随后,张玉勤自觉无趣,把卷子揉成一团放进口袋,但却被监考老师发现!

监考老师,一个真正的“索命无常”,她责令张玉勤交出卷子!

……后来,卷子到了另一位“索命无常”英语老师手上,再转给第三位“索命无常”班主任杨天成老师。

当晚,开教师会,杨天成谈及此事。

第二天学生早操,第四位“索命无常”校长罗长奇登场,在全校师生面前批评张玉勤,并要求各班讨论“批判”此事!

下了早操,学生回教室上早自习,杨天成单独又把张玉勤叫到办公室训斥:

“你这个妮儿,考不好算了,还写顺口溜‘顶撞’老师,让你写检查也不写;如果没有外文这个工具,怎么能让毛泽东思想传播到全世界?”

(以下,杨天成)

于是年7月14日清晨,张玉勤自杀身亡,尸体在附近虎山水库发现;震惊社会!

逼死张玉勤的四位“二货”是:

1、监考老师

2、英语老师

3、班主任杨天成老师

4、校长罗长奇

过了两个月,年9月,河南省南阳地区革委会文教局和唐河县革委会文教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做出了《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中学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所造成严重恶果的调查报告》,要求地委将该调查报告,批转全区各级学校。

年10月27日,南阳地委批示,要求全区各级学校“狠批孔子的反动教育思想,批判右倾回潮思想”。

年12月15日,唐河县委,对“马振扶公社中学事件”做出处理,撤销该校党支部委员、革委会副主任罗长奇的职务,开除班主任杨天成,留用察看两年。

后来,“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中学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所造成严重恶果”的调查报告,被刊登在了《人民日报》“内参”上。

年1月某日,据传,江青从《人民日报》看到了此材料,不禁呐喊:

“我要控诉”!

马上,社会上广泛传闻坐“直升飞机”提拔上来的王洪文,也附和道:

“对马振扶公社中学负责人,要重判”!

年1月31日,中共中央下发“现场调查报告”(即《中发[]5号文件》),将此事称为,“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进行复辟”的典型,要求“河南省委认真复核,严肃处理这一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进行复辟的严重恶果,并迅速将处理情况上报,各地区也应注意,检查有无类似情况”。

接到中央文件,无比惶恐的河南省委,赶忙派30名干部,蹲点马振扶公社中学,举办大型学习班,追认张玉勤为“革命小将”、“优秀共青团员”,并予立碑,撰写碑文:

胸怀朝阳战恶浪,

敢把青春献给党!

倒霉的校长罗长奇,班主任杨天成,随后在年2月被逮捕(后均被判有期徒刑两年),接着河南省委成立“贯彻中央5号文件”办公室,组织各大专院校“工农兵学员”到各地市县“检查揭露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复辟”情况,又查处一大批中小学教师“复辟典型”,其中仅唐河县“揪出罗长奇、杨天成式的人物”就有人!

同时,在全国教育界范围也很快“落实中央5号文件”,揪出无数个罗长奇、杨天成!

时过境迁,到了年11月河南省委“重新”处理“马振扶公社中学事件的报告”,指出这是“大冤案”,“撤销”对罗天奇、杨天成刑事处分,恢复职务和原工资待遇。

又过两年,到年3月19日,中共中央也撤销了年转发的《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中学情况简报》,指出各地类似马振扶中学的“冤案”都应该“平反昭雪”!

二、“写信”招“祸”却最终“赌”赢人生的“白卷先生”

在那时(年),一个叫做张铁生的,中学毕业,插了队,并且担任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第四生产队的队长。

年6月30日,他被“推荐”参加大学考试,上工农兵大学,其中理化考试,“仅做了三道小题”(其实并没有交白卷,是政治需要,树立成了“白卷英雄”)。

然后,在试卷背面,张铁生给“尊敬的领导”写下一封信,诉说自己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心理冲突,“假装”发泄“因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而躲到小屋里去复习功课”导致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不满情绪”!

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并发表编者按:

“张铁生的理化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

年8月20日,《人民日报》转载张铁生的信,另加编者按:

“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

随后,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

于是,张铁生一炮打响,一夜之间成为了名噪全国的“白卷英雄”,从此他开始红得发紫,频繁参加社会活动,到处演讲……自然,也顺利地被“辽宁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并立马在年的全国“四届人大”(年1月21日在北京召开)上,当选“常委”!

到了年8月,这时的张铁生,已经是铁岭农学院领导小组副组长党委副书记……

但时过境迁,年“胜利的十月”后,张铁生“飞得高,最后栽一个嘴啃泥”先被“关押”,一晃七年!

年3月23日,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审“张铁生反革命案件”!两天后,张铁生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刑期从年算起。最终张铁生在辽宁省凌源监狱渡过了完整刑期,到年10月刑满出狱。

随后,做为“老江湖”的张铁生,“与时俱进”和另外三人创办饲料公司,目前其所在公司净资产过亿元,是拥有17家子公司的大集团。张铁生现任集团公司商政总监兼任监事会主席。

——另附当年“白卷先生”张铁生的《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

——尊敬的领导:

书面考试就这么过去了,对此,我有点感受,愿意向领导上谈一谈。

本人自一九六八年下乡以来,始终热衷于农业生产,全力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每天近十八个小时的繁重劳动和工作,不允许我搞业务复习。我的时间只在二十七号接到通知后,在考试期间忙碌地翻读了一遍数学教材,对于几何题和今天此卷上的理化题眼瞪着,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不愿没有书本根据的胡答一气,免得领导判卷费时间。所以自己愿意遵守纪律,坚持始终,老老实实地退场。说实话,对于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浪荡的书呆子们,我是不服气的,而有着极大的反感,考试被他们这群大学迷给垄断了。在这夏锄生产的当务之急,我不忍心放弃生产而不顾,为着自己钻到小屋子里面去,那是过于利己了吧。如果那样,将受到自己与贫下中农的革命事业心和自我革命的良心所谴责。有一点我可以自我安慰,我没有为此而耽误集体的工作,我在队里是负全面、完全责任的。喜降春雨,人们实在忙,在这个人与集体利益直接矛盾的情况下,这是一场斗争(可以说)。我所苦闷的是,几小时的书面考试,可能将把我的入学资格取消。我也不再谈些什么,总觉得实在有说不出的感觉,我自幼的理想将全然被自己的工作所排斥了,代替了,这是我唯一强调的理由。

我是按新的招生制度和条件来参加学习班的。至于我的基础知识,考场就是我的母校,这里的老师们会知道的,记得还总算可以。今天的物理化学考题,然很浅,但我印象也很浅,有两天的复习时间,我是能有保证把它答满分的。我自己的政治面貌和家庭、社会关系等都清白。对于我这个城市长大的孩子几年来炼极大,尤其是思想感情上和世界观的改造方面,可以说是一个飞跃。在这里没有按要求和制度答卷(算不得什么基础知识和能力),我感觉并非可耻,可以勉强地应付一下嘛,翻书也能得它几十分嘛!(没有意思)但那样做,我的心是不愉快的。我所感到荣幸的,只是能在新的教育制度之下,在贫下中农和领导干部们的满意地推荐之下,参加了这次学习班。

白塔公社考生张铁生

一九七三年六月三十日

(原载年8月10日《人民日报》)

三、奇“信”屡屡定乾坤,黄帅小妞儿了得!

年底,有一个12岁黄毛小丫头,名叫黄帅,正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上五年级。

一天上语文课,带语文的班主任突发奇想,要求写日记写出“心里话”,这在那神奇的国度,实属非常罕见!

于是,巾帼小英雄黄帅,小宇宙“试爆”,写道:

“9月7日,今天,××没有遵守课堂纪律,做了些小动作,老师把他叫到前面,说:‘我真想拿教鞭敲你的头。’这句话你说得不够确切吧,希望你对同学的错误耐心帮助,说话多注意些……”

接着,日记由心胸狭窄的老师过目,说,“黄帅,你这提意见,纯粹是拆老师的台,降低老师的威信”。接下来,好家伙,整整两个多月,“二货”老师发神经,号召同学“对黄帅的错误要‘批判’,不要跟她学,要和她‘划清界线’”。

黄帅当然觉得自己委屈,最终小宇宙从“试爆”再引发“狂爆”,给《北京日报》写了一封信:

“……我是红小兵,热爱党和毛主席,只不过把自己心里话写在日记上,可近两个月老师一直抓住不放。最近许多天,我吃不下饭,晚上做梦惊哭,但我没有被压服,一次又一次提出意见。究竟我犯了啥严重错误?难道还要我们毛泽东时代青少年,再做旧教育制度‘师道尊严’奴役下的奴隶吗?”

据黄帅后来讲,“信寄出后,又有些后悔,自己原本有错,而且,那位语文老师平时对我们也挺不错的”。

恰恰这时,教育界需要树立“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典型。

于是黄帅这一封六百字左右的信,成为“突破口”,《北京日报》给日记作了摘编,并且在年12月12日,加编者按发表。

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也在头版头条转载。几天之内,12岁小黄帅,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敢于反潮流革命小闯将”!

随后,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开始让小黄帅到处演讲。

马上中国各地中小学校迅速“跟风”,在全中国掀起了“破师道尊严”、“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浪潮;“黄帅式反潮流人物”也纷纷涌现!

时过境迁,年10月以后,那一年黄帅也长到了16岁,正上初三;却从王洪文处抄出的组阁名单中发现,黄帅拟任“团中央书记”!

马上,就在“欢庆粉碎四人帮胜利的气氛”中,“大字报”铺天盖地涌向黄帅!

再后来,曾经辅佐过黄帅的父亲(帮助自己女儿写信)也被逮捕,同时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再后来,16岁的黄帅,成为家庭支撑,和九岁的妹妹,以及病重的母亲生活。

年1月,已经长到19岁的大姑娘黄帅,在北大附中高中毕业并考取了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9月5日跨进校门开始人生新旅程。

另,黄帅的父亲(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在那时依旧被关押劳动改造。

好,黄帅的时运又到了。

年1月1日,她小宇宙又“爆发”,甩出“写信杀手锏”,给当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写信”,终于“救”自己父亲“平反”出狱!

年9月,黄帅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工作。

两年后,黄帅加入浩浩荡荡“留学”大军——年3月,获得日本东京大学学术硕士学位,后来,到日本三和综合研究所工作。

年冬,35岁的黄帅,生下一子,像许多日本女性一样,做了两年家庭主妇。

年12月,黄帅回国,到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工作。

据某“暗恋”黄帅的文人,作秀道:

“她时常牵挂年事已高的父母,每周都要看望父母,有时,还会把正在编辑的书稿随身携带,在父母那里同二老呆上一两天。她常常把自己的文章,拿给父亲看;老人累了,她就依偎在老人身边、读给他听。父女俩常常品味文章,交流思想……”

追忆那流逝的青涩年华

第二编

青涩高中

总第五部、太原九中

一百六十三、美术组·马杰生老师

一个“马振扶事件”,一个“白卷英雄”,还有后来的反潮流小闯将黄帅,按今天的时尚词儿,可谓洪荒之力、摧枯拉朽,顷刻把逆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之校园气象扫荡、摧毁!

那时暑假结束,当我再走进校园,渐渐地,什么九中图书资料室开放盛况和校园正常教学秩序、治学氛围……即开始重新土崩瓦解……

我满眼、满耳朵“马振扶事件”、“白卷英雄”,以及后来的“反潮流小闯将黄帅云云,校园重新渐渐呈现一派“造反有理”景象!

许多年以后回想,那时的校领导,似乎很不“识相”,竟然与“大势”相悖,继续挖空心思要“抓教学”,甚至开始新成立和强化学校兴趣学习小组,继续“恪守”发掘学生特长潜质的中国中等教育机构的“良知”!(借图)

就在校“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扩充人员考试通知贴出后,相继校“无线电园地”也成立贴出了招收新组员通知。紧接着,校美术组贴出扩充组员通知!好,那时精力旺盛的我,立刻报名参加美术组。

回忆参加校美术组的学习,我十分欣慰。

而拜师美术老师马杰生,则是我人生最大荣幸!

缴过3:00元报名费,我开始几乎每天下午16:30放学泡美术组!

那时太原九中校园就像早年我的母校坝陵桥小学,格局丰富、朴野、敞亮,不像现在原址上似乎提升规格的校园格局,尽管简洁、精致,但早已素然无味儿!

那时走进九中坐北朝南正门面对的就是一览无余黄土夯实地面的足球场。

穿过球场左边有足足20棵合抱粗的国槐林荫大道,一直向北、渐渐上坡,就面对一串简易人字顶三进大院。

每一进大院,穹顶门洞内都有左右耳房,左右墙壁上也各有一块黑板报。

穿过每一个门洞都豁然开朗,向前,甬道左右点缀过膝高的花格砖墙围起来的花坛,其中一年三季花坛内都是姹紫嫣红,到了冬季,瑞雪覆盖,枝杈上偶落麻雀,一个微小惊吓,枝杈上的麻雀和正在残雪上印爪印的小精灵就会瞬间飞走……

我总是穿过第一个门洞,马上向右手拐,直到尽头,就面对一扇坐东朝西房门,那就是美术组。

一排三扇窗户,整一下午都接受阳光沐浴;一直到红红大火球西沉……

美术组屋内面积,为打通的标准三间。进门左手东西两面墙壁下各放一张用两个条凳支床板的单人铺板床,进门右手是绘画空间,沿三面墙壁或地面或办公桌面或墙壁上都是什么石膏几何体、立体头像、一叠紧靠一起的三腿画架、老式木椅子、静物写生台以及故意展示皱褶的红色天鹅绒布幔;西窗透进的自然光源,十分稳定,适合给静物写生对象制造立体感。

我第一次来美术组活动,立刻瞄上室内其中一张床,盼着有一天脱离我家的拥挤,睡在上面。

在那时,我潜意识已经感觉自己长大,就像翅膀丰满的鸟儿,渴望别母离巢!

参加美术组的同学,来自初中高中,约30人,每天下午的任务,就是完成由老师布置的静物几何体素描写生作业。尽管那时我已经在小学、初中阶段学习绘画有一定基础,但还从未接受过正规美术造型能力基本训练。

所以,在参加美术组活动、开始完成一帧帧静物几何体素描写生作业后,就兴奋得彻夜难眠!

作静物几何体素描写生是凭借手上的笔,借助光线在物体上形成的明暗关系,将自然界物理实体、如实表现在平面纸张上的艺术,而不是我们常见的传统线条表现物理实体。它最基本要求强调临摹什么必须绝对一丝不差像什么(后来画速写,是运用无论线条还是反映明暗关系,解决敏锐观察力、记忆力、概括力,画得又快又准确又生动问题)。(以下,都是当年——2--年——我的习作)

我感觉,那时参加美术组同学个个怀揣“画家梦”,神情矜持,挤在一处,每人眼前立一个画架。

可惜我那时秉持12分自恋自大,目空一切,竟然对周围人事视而不见,结果造成眼下休闲码字、想回忆一下美术组男女同学,竟然没有一个熟脸儿、一段私交,更谈不上挖掘、提炼揭示同学们当时的“典型化”的精神世界,和叙述我与“志同道合”男女同学之间,以及彼此之间的人事纠葛、情爱故事!

不过,辅导老师马杰生的风采,永远熠熠生辉、毕生闪耀在我心间!

我刚刚参加美术组活动,马老师还没有出现。负责人是一位操四川口音戴眼镜张老师。他光说不练,从来不上手画两笔,我甚至都怀疑他根本不会画画;心里不服他!

有一天,我们正画最新一组几何体,就有一个中等个儿、眯缝细眼、气度不凡老师出现在美术组。

立刻,张老师在新来老师面前惶恐局促、颔首缩肩、毕恭毕敬;马上我开始注意这位新老师。

他腰板挺直,讲纯正普通话;见大家敛声屏气在作画,示意张老师绝不要打搅,干脆自己索性也找来一片纸和一支普通钢笔,再接受张老师递上的A4大小一个画夹子,开始以我们这些组员为模特,画起速写来。

后来,这位老师看看手表、撂下画夹子匆匆离去……他一走,也到了我们绘画休息时间。在张老师用浓重四川口音提醒一句“休息一哈”,马上同学们蜂拥抢着传看那位老师画了些什么!

——那是几个不同侧面组员钢笔头像速写,线条准确、严谨,魅力无穷!最终那片纸,我如获至宝收藏起来,一直保存到几十年后今天!

我是后来了解到这位老师叫马杰生的。他就是年“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山西省美术展览”中、那幅一进大厅第一幅巨幅油画《万代幸福泉》的主创作者;另一合作者叫王暗晓!

在那时,太原九中美术教师马杰生,并不代课,总是被当时市革委宣传部、文化局抽调,忙于代表“太原市画家群体”筹备创作最新的、要参加年《山西省美术展览》、《全国美术展览》的参赛作品。

而之前的年,在太原迎泽大街南宫(太原市城南工人文化宫,还有太原市桥西文化宫,太原市城北文化宫)举办的“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暨《山西省美术展览》”,则是山西省美术界一次盛况,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那时16-17岁的我,一个毛头小伙儿,独自一人孤独地徜徉在南宫迷宫般一间间展览大厅,星期日整整一上午,楼上楼下乱蹿,品读每一幅油画、国画、水粉、水印木刻、雕塑作品,真是大饱眼福!

此后,那许多经典画面,都镌刻在心中,成为我人生灵魂倩影和梦境具象。

马老师经常光顾美术组,站在我身背后。

我神情局促,感受身背后马老师的鼻息,按照做素描的握笔要求、捏着铅笔,在画板上专心勾勒、打整齐划一的斜线晕染……马老师时不时提醒、纠正我的毛病,甚至,从我手上接过铅笔,在画板上示范几笔,叫我茅塞顿开!

我多次去太原九中大门面临五一路的平房“教工宿舍”马老师家。

马老师指着随意钉在墙壁上一帧“雪地”抓拍的二人动态合影照片,对我说:

“这是我和同学在一起。他现在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是外交官。”

而我听出的画外音是,同样,马老师也志存高远啊!

于是,呆在马老师家,我立刻精神振奋,感受到一种不俗和高雅氛围。再回到自己家,我家“质朴”的“干部家庭”的“俗里俗气”,瞬间叫我不屑!

不过,那时只有36-37岁的马老师,已经生养五个儿子;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都长一双细迷缝眼,且一个个一脸菜色、营养不良;反过来,这同样也叫我不屑!一个艺术家,生这么多孩子干嘛?

我后来常常忧虑“高雅”的马老师,怎么就背上如此沉重生活负担?那怎么能提高自己绘画造诣呢?

马老师的妻子,显然是一个家庭妇女,身强力壮,风风火火、头发不讲究,衣衫不整——不过试想一个拥有五个孩子的母亲,又能怎么样呢?!

我在马老师家,总是突然门被撞开,但见师母,蓬乱着随便剪短的齐耳头发,扛整整一口袋煤渣进到屋里!显然,她从校食堂回来。

见到师母,慌得我慌忙上手帮师母从肩上卸下面口袋,小心放在家里供冬季取暖的大黑生铁炉子旁边。

——我在美术组,一直到高中毕业离校,无数次携我的习作素描、速写、色彩作品,去家请教马老师。他无不耐心指正,叫我庆幸拥有这样的导师,踌躇满志自己必有一天成就“画家梦”!

后来,我高中毕业,到农村插队,偶尔回城探亲,在五一路军人俱乐部对过站牌下,还跟马老师打过照面。

他立住脚,长久跟我说话,询问我的进步。透过马老师望我的眼神,我知道他对我抱有大希望,但同时,又对我的境遇,12分无奈!(以下,在农村插队,欲参加美展,创作的草图,水墨成品已轶)

一晃几十年过去……当然眼下,我的“画家梦”早已泯灭!在精神上,也早已摈弃不成熟的“好高骛远”,回归到“顺其自然”状态,但是却再没有见过马老师,有关他的音讯也全无!

在那时,我接触马老师,胸中还曾经抱有如下信念:

——尔若生为大丈夫者,当“能写会画”;为立世之要;

——尔若生为小女子身,当“能歌善舞”;为立世根本!

——二者得一者,或皆得者,榜为“绅士”与“淑女”。

是的,或许我一生所追求,正是沿以上轨迹前行。

当然,以上亦符合今天“物质资料丰富了,人们自然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要求”的时尚。

至于当下“官本位”中国进行时,时髦从下至上浩浩荡荡官吏、以身作则、升官发财,和“铜臭时代”中国进行时,时髦从底层到高层、以身作则、攀富比富,骨子里还是抵不住艺术对我的吸引力!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后来的人生路,凭借自己“能写会画技能”谋生,在单位机关做刀笔手、求上进、求提拔是敲门砖;

“下海”到社会上搞广告设计、IC策划、装饰设计、承揽装修工程;

后来又涉猎出版行业,采用“郑渊洁式”全程“一条龙服务”,自写自策划自展开版式设计以及设计封面封二封三封底插页自编辑校对内文标点符号,与印刷厂联营,选择敲定纸张成色刻度开印,直到成书包装展开营销售卖等,都是“赚钱发财”的“利器”……仅仅想一想这些,我也无论如何要铭记我人生成长的恩师!

眼下,我码字休闲,突发奇想,“搜狗”一下“马杰生”,竟然查到马老师近况:

——马杰生,年7月出生,现年81岁(年),近阳斋主,山西省五台县人。毕业于太原市教育学院美术大专班;深造于北京全国首届水彩人物画高研班。高级画师,现为山西国际文化交流画院副院长,山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擅长油画、国画、水彩、版画。为早期作品著名的《万代幸福泉》的作者之一(与王暗晓合作)。《好机器》入选全国美展并被国家对外文委收藏,《革新小闯将》入选全国展华北年版画展,《香菇》入选全国职工美展,获山西省美术一等奖,《晨韵》入选中日建交20周年赴日展被收藏,《牛皮筏上有歌声》入选《中国艺术品博览与收藏指南》,《金辉映海》获东南亚名家水墨大赛金奖。《中国真菌志》刘波著,马杰生作水彩系列插图十幅由联邦德国出版。有多幅水彩画由日本山中林之助教授收藏;《鹤归图》由中国诗书画研究院收藏;《徐向前在抗日战争岁月中》由五台徐向前纪念馆收藏。其艺术生平及作品入编多种大型辞书。出版有《马杰生水彩画选》。在他不断努力下,掌握了多种绘画表现形式,国画、版画、水彩画皆有好作品问世,是一位画坛多面手。他的代表性作品多次被选入全国性的各类展览之中,是我省一位自学成才并有影响的画家。他早期的作品国画《好机器》《革新小闯将》用工笔重彩的方法成功地刻画了工人师傅在劳动中的智慧和革新精神,线条简练有力、色彩明亮而层次分明。后来他也拿起刻刀创作版画《香菇》,水印技法掌握的很熟练,画面黑白灰调配精到,水色刀痕韵味十足,人物形象虽有夸张但变形适度得体,给人感到纯朴可亲。中晚年以后他更多的精力贯注在水彩画的创作上,他不因年龄而却步,毅然坚持去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水彩人物画高研班学习深造,从此以后他的技艺大进,并不断地进行实地写生,他东临上海,西赴西藏创作了大量的都市和雪山风景的水彩画,这些作品色彩鲜活明快,用笔挥洒自如,水色淋漓而干湿得宜,色彩寒暖相济而虚实相生,水彩技法娴熟。特别是《人民艺术家——力群》形象刻画十分生动,神态感人,是一幅优秀的水彩画作品。(以下,为马老师部分作品)

反复阅读以上文字,——怎么,眼睛不觉湿润,滚烫泪珠儿砸在键盘上……

我想想自己,对比马老师,我真得没有毅力、熬不得寂寞、经不住诱惑、屡屡半途而废、功亏一篑、虚度光阴、一生潦倒——真是羞愧啊!

赞赏

人赞赏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白癜风能彻底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xzrbfz/163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