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健
《东方历史评论》
出版于年的《上海租界及老城厢素描》以及年的《上海和周边地区概述及其他》两书收录了英文《文汇报》在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发表的部分文章,为我们今天了解当时开埠近五十年的上海社会日常生活的变化以及西方人的中国观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1英文《文汇报》
年上海开埠后,西人纷纷涌入上海,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办报传统,从年英国人奚安门(HenryShearman)创办《北华捷报》(North-ChinaHerald)开始,此后数十年间,上海地区出现了上百种外文报刊,这些外文报刊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及远东情况进行报道,内容涉及商业、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
英文《文汇报》(TheShanghaiMercury)创刊于年4月17日(星期四),创办人为英国人克拉克(J.D.Clark,一译开乐凯,-)。克拉克年出生于英国萨福克郡,曾长期在英国海军中服役,年来到上海,加入《上海差报与中国钞报》(ShanghaiBudgetandWeeklynewsletter)报社,与巴富尔(F.H.Balfour)同任该报主笔。年他退出《上海差报》,正式创办《文汇报》(TheShanghaiMercury)。从年创办到年并入《大美晚报》,英文《文汇报》在上海共存在了半个多世纪,一度有过很大影响。不过,可惜的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仅在上海徐家汇藏书楼中还藏有年4月17日至12月31日间的大部分报纸,此外无闻焉。
不过,幸运的是,年和年曾经有两部与该报相关的文集面世,分别是年的《上海租界及老城厢素描》(SketchesintheForeignSettlementsandNativeCityofShanghai,以下简称《素描》)以及年的《上海和周边地区概述及其他》(SketchesinandaroundShanghai,etc,以下简称《概述》)。前者收录有有19篇文章,扉页无出版机构题名,作者题名麦克法兰(W.Macfarlane),并声明文章选自英文《文汇报》(TheShanghaiMercury),应为同一作者在《文汇报》上发表文章的结集;后者收录有26篇文章,并附有《文汇报》主编克拉克所撰导言,扉页所题出版机构为《文汇报》及《华洋通闻》(TheCelestialEmpire)编辑部。由于两者所收文章中有8篇重复,因此实收文章共37篇。
检索上述两书所收37篇文章,除《素描》一书所收文章中有9篇尚可在现存《文汇报》上觅得其踪迹外,其余文章则全赖《素描》与《概述》两书收录方才得以保留下来,因此也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至于这些文章所述及的内容则主要与城市日常生活相关,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当时上海相关机构及其运作的介绍,包括政府机构、工厂企业、文化设施;二是对相关社会群体的描述;三是对上海城市,包括县城、租界的描写;四是对一些上海城市中公共活动、公共事件的报道;五是游记。
要深入理解这些文章的写作背景,我们还要对《文汇报》及其主编克拉克的编辑理念有所了解。根据《文汇报》创刊词所称,该报创刊的背景是因为年上海唯一一份英文晚报《上海差报》(即克拉克原先服务的报纸)改为早报,而在克拉克看来,这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因为一份晚报的存在对上海而言是必须的,所以他就创办了《文汇报》,来填补这一空白。易言之,正是《上海差报》退出的市场契机使克拉克看到了创办一份晚报的商业前景,从而才有了《文汇报》的诞生。
《文汇报》的英文名称是TheShanghaiMercury,Mercury一词取自希腊神话中商贸之神的名字Mercurius,这与《文汇报》创刊时的办报宗旨是相符合的,正如克拉克在创刊词中所说:“由于本报读者中商贸人士占多数,因此我们将对经贸方面的信息给予特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cangribao.com/bbts/23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