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词是风,是外在的低语,是风标的抖动——人们在严肃的历史事件中难以听到它。”福柯认为,“话语是有系统组织起来的、反映某一社会集团的意义和价值观的话语……这些社会集团限定、描述、并控制关于它自身什么是可以说的,什么是不可说的,不管是边缘的还是中心的。”话语与现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社会现实是通过话语产生的,话语是社会世界的组成部分,我们研究话语如何再现和建构现象。话语实践是社会实践的表征,援藏报道话语可以再现社会现实以及建构主体和权力关系,是意义斗争的场域。对其进行话语分析,可以明晰《西藏日报》援藏话语框架背后的新闻生产内在逻辑,探究其如何通过词汇选择、报道对象、报道议题、报道倾向、报道视角、采访对象的选择组织突出某些内容,来建构一套关于援藏的话语体系。
查阅年全年《西藏日报》援藏20周年报道,总共篇,其中8月份是报道的重点月份,共篇,占比33%,第二位是9月份,占比19%。我们针对体裁、篇幅、版面位置、报道对象、报道议题、每月报道数量走势制作了图表,整理了六个专栏、一个通版、十个专版。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西藏日报》援藏20周年报道话语表现出鲜明的特征,具体而言,宏大叙事与细小叙事相结合;个体话语与国家主流话语的高度重合;援藏话语与援藏工作基本一致;援藏报道的宣传性和政治传播特征;成就主导框架一枝独秀;积极象征性词汇过多形成过度词汇化;媒介话语权阶层差异大。援藏话语背后隐含着一定的规则和无意识表述,形成了独特的话语框架,包括国家一元意志为特征的主导性话语框架、民族特殊性为标签的民族身份话语框架、问题性与多元共存的新闻专业主义话语框架。这些选择性描述无疑会影响并建构人们关于援藏的认知,而这种选择性描述又是现有语境环境的产物,是媒介作为社会的子系统,面对国家统一的现实利益、反分裂斗争及维稳形势的严峻性、以民族团结为目标的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发展与现代化等问题时的主动必然性的选择。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能表现出了某些批判意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批评不是给社会一副黑白分明的图画。”我们试图超越简单和表象,超越二元对立式的理解模式和刻板印象,来探究国家意义关照下的援藏政策的媒介话语呈现及其改进方向。因此,文章最后一部分,我们从新闻传播学的专业角度,以民族学、社会学的立场,提出了优化媒介话语再现性和建构性的可能路径,以期对西藏地方媒体的援藏报道提供些许建议和参照。
一、研究背景、价值、方法设计
(一)研究背景
“7.5”事件发生后《新疆日报》原总编辑黄元才说到,“`7.5事件发生之前,我们觉得自己还是做了很多事情,`7.5事件之后,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这么多年我们到底做了些什么。”的确,我们需要一个回望的契机,无论是危机的显露,抑或主动地反思。对于援藏报道话语的分析即从文本出发,反观援藏政策事实,是出于问题意识对研究背景的回应。
反分裂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政治背景。毛泽东同志在年底指出,西藏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要用特殊办法解决。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对口援藏模式,作出“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的重大决策。江泽民指出,推动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年是对口援藏20周年。习近平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作出了“努力实现西藏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的重要指示,俞正声作出了“依法治藏、长期建藏、争取人心、夯实基础”的指示要求。8月26日,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成就与问题并存的现代化发展困境。20年来,在援藏政策的支持下,西藏获得了长足发展,也有人提出质疑,“就中央政府与西藏的关系上,其逐渐形成了一种供给-依赖性发展模式,这种供给模式对西藏发展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是明显的,它使西藏外部嵌入型经济发展方式显著,使本来就不强的西藏自我发展能力更加缺乏提升的动力。”成就与问题共存,欣喜当与理性同在,在这样一个援藏的时间节点上,援藏20周年的议题理所应当的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媒介的宣传抚慰功能高度强化的新闻环境。自治区宣传部部长董云虎对援藏20周年宣传报道作了重点部署,要求精心策划组织好援藏20周年宣传,凝聚起改革开放和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正能量。西藏自治区的媒体所做的大型报道策划均是在宣传部的指示下进行的,而宣传部的指示高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宣传,媒介的宣传抚慰功能被高度强化。
可见,援藏20周年成为西藏地方媒体宣传报道的重要议题。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
援藏20周年相关报道成为《西藏日报》年的一项重大宣传报道任务。对这些报道进行话语分析和框架研究,具有鲜明的政治价值、社会意义,同时,开辟少数民族地区媒介新闻话语框架系统性研究的先河。
契合实现国家安全、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以及增进中华民族认同的主题。在当前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达赖屡次抛出终止活佛转世制度的言论,以及达赖集团将援藏政策定义为对西藏的殖民的背景下,我们对肩负着重大反分裂及维稳任务的新闻媒体进行话语分析,对媒介视野中的重大决策的实施进行系统性梳理,通过展示发展的成就,和谐的民族关系,来凝聚西藏各界、各阶层人民的共识,反思发展中的问题,明晰媒体的话语框架,以此,增进藏族同胞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维护和谐亲密的民族关系,如陈全国所说,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振奋精神,转变作风、扎实工作,努力谱写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新篇章。
探究媒介话语背后的赋权不平等、权力和意识形态。通过对《西藏日报》援藏20周年报道话语的框架分析,可以发现其特征和规律,探究不同利益群体在援藏过程中的利益诉求表达、参与发展的程度、民族特殊性被关照的方式、主体性的发挥空间、宗教传统文化被对待的方式等问题。以文本为分析对象和切入口,从民族学和社会学的视角,为援藏政策的完善、西藏民众的现代化、政治民主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了解媒介话语框架形态,开少数民族地区媒介新闻话语框架系统性研究的先河。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通过基本的内容分析,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话语分析,就《西藏日报》的新闻观念、内容选择、主题揭示、价值倾向进行研究,发现西藏主流媒体的援藏20周年话语形态、特征和援藏话语的建构性。为援藏话语表达中,国家话语与民族话语的协调提供建议。
(三)研究设计
前期,我们对《西藏日报》一年的援藏相关报道进行统计,形成包括日期、标题、消息来源、版面位置、版面名称、报道篇幅、报道议题、报道对象、报道体裁、报道视角、报道倾向、报道理念、报道地区、高频词汇、采访对象、引语等类目在内的统计表格。进行了六个专栏、一个通版、十个专版的专项统计,初期成果以表格和柱状图的形式呈现。详见附录。
二、话语分析与媒介框架
我们可以更清晰的明确话语的概念,话语是用包括言语或者语言(文字、视听、图表等)的“可能的言说方式”组成的网络,抑或是维系社会常规的存在与占有和权力分配方式的网络。在福柯看来,话语构造了话题,它界定并生产了我们只是的各种对象,它控制着一个话题能被有意义地谈论和追问的方法。
新闻是再现的话语,“任何对世界的陈述与书写都是从特定理念立场所塑造,新闻中所谓的真实事件是一个经“选择”后的约定化过程,它们被选择并非本质上有新闻价值,而是根据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意识形态所建构出来的。”在这种意义上,单波认为,新闻报道是通过语言进行的意义生产活动,它超越了语言系统本身,也超越了个人语言行为本身,成为一种话语实践。
“由于话语‘采纳’了某些特定方式谈论一个话题,限定以一种可接受的和可理解的方法来谈话、写作,所以,话语‘排除’、限制和约束了其他的言谈方式。”话语分析就是通过分析这些话语,发现新闻选择的框架,被社会和意识形态建构的新闻图景,被限定的话题及被谈论的方式,以及新闻工作者的认知图式,新闻话语的特征,话语如何表征现实,如何建构景观和关系,明确媒介话语框架,将隐性的媒介框架显性化,引发媒体以及社会的思考。
框架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本分析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有三大领域,“(1)媒介生产——媒介框架如何被建构;(2)媒介内容——媒介框架是什么;(3)媒介效果——受众如何接收和处理媒介信息,”本文主要是第二个层面的应用,探究媒介框架是什么。笔者认同这个框架的含义:“潘忠党…在考察了多位学者的相关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位处特定历史、经济和社会坐标点的社会个体或团体达成其特定理解或意义所遵循的认知和话语的组织原则,就是他(她)们的‘框架’。”笔者将借鉴毛颖辉博士论文的方法,使用框架这一概念来表达文本层面的话语规则,亦即将本文的研究中心定位为媒介话语框架研究。
三、《西藏日报》援藏20周年报道话语特征
(一)宏大叙事与微观表述相结合
“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对口援藏20周年巡礼”专栏包括41篇报道,包括工作通讯、人物通讯、消息、述评等体裁,多是宏观视野、宏观主题、大角度、大手笔、高屋建瓴式的述评、总结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如《英明的决策伟大的跨越——对口援藏20年工作综述》《矗立在雪域高原的不朽丰碑——纪念对口援藏20周年系列述评之一》《爱,让美丽重新绽放——广东省援藏干部携手深圳爱心人士救治伤残姑娘纪实》《携手描绘雪域高原美好画卷——纪念对口援藏20周年系列述评之十》,用了诸多色彩鲜明的词汇和积极地意向象征,感情充沛,志气昂扬,以宏大的神话叙事口吻,展现了对口援藏20年来的各方面成就,热情讴歌了中央的战略决策,肯定了援助主体的奉献价值。同时,也不乏关乎个人身家细微冷暖的细小叙事,主要是从援藏干部的视角进行,如《范倜:倾情奉献的援藏律师》《李丹:一颗丹心献羌塘》《叶如陵:别人需要你是一种很幸福的感觉》《援藏干部送鞋暖民心》《为母婴撑起一把安全伞——湖南省援藏干部李春燕爱岗敬业二三事》,这类以援藏干部为报道对象的报道占了全部报道的27%,多于排第二位的占15%的援藏单位。
(二)个体话语与国家话语高度重合
在援藏报道中,有三类比较明显的具体消息内容的来源,中央及自治区领导、援助与受援地的干部、受援地普通民众。在分析这三类主体作为采访对象时的表述时,我们发现,除了第一类主体的话语表述有着非常明显的国家政策话语的痕迹外,援助与受援地的干部、受援地普通民众的话语也表现出明显的与主流话语重合的迹象,一般将援藏感受、援藏活动与群众路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等联系起来,如《援藏干部带头践行群众路线》《江孜县——援藏干部带头践行群众路线》,援藏干部“带头走访调研深入群众。带头参加学习提高修养。带头为民办事排忧解难。带头夯实基础促进和谐。”笔者将其称之为个体意识的主动归因、自觉政治化、自觉主流化。有援藏干部说:“抓好团结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揉不得沙子”;叶如陵说:“我觉得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我的价值观就是有爱心、有知识、有奉献精神,还有就是坚持。”
(三)援藏话语与援藏工作基本一致
援藏报道与援藏政策口径、宗旨、目标高度协调一致。援藏20周年报道的国家意志主导、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援藏主体成为发展主体的特征均是契合了现实中的援藏以及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西藏日报20周年的报道对于报道议题的呈现,宣传本位的新闻观对专业主义新闻观念的高度覆盖与借用,对于报道对象的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电话刘云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bbts/16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