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国家命运电视剧组对不起河南方城

(1965年6月周恩来、陈毅视察导弹基地时合影,中为栗在山将军)

从左到右:后勤部政委曾凡有、副司令张贻祥、陈毅、政委栗在山、周恩来、代司令李福泽、司令部参谋长徐明。

题记:

他是在众多新四军将帅中是最独特的,他的功绩和贡献,他的姓名都不为人所知。在昨日精英岛的百度百科截图上,甚至将他的姓也分不清,存在两个人,都是他。

他是共和国国防事业的先行军,也是中国导弹实验基地第一任政委。

他甚至在一部揭秘严格保密多年的中国研发导弹、核弹和人造卫星历史的电视剧《国家命运》中也被严重失实描写。

他就是河南省方城人,55年授衔栗在山将军。

(栗在山将军故居远景,这是一个具有年历史豫西南民居)

1

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

——记共和国将军栗在山

栗在山(——6)是河南省方城县人,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栗在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反映了一代共产党人为理想而奋斗的缩影。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延安学习。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组建中共中原局,统一领导江北豫皖苏地区党的工作,栗在山任中共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同志的秘书,是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最早读者。在中共中原局所在地、号称“革命圣地小延安”的豫南确山县竹沟镇,栗在山协助刘少奇同志传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建立并调整豫鄂皖苏各地的党组织,扩大抗日武装,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年3月,栗在山同志跟随李先念、陈少敏奋战在豫鄂边和(武)汉、孝(感)、(黄)陂,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粉碎了日伪的历次大“扫荡”,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解放战争中,栗在山奉命奔赴东北林海雪原,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独四师政委(后改编为12纵队师),先后参加了围困长春、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而后率部挥师南下,参加了宜沙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血战青树坪,剿匪柳州山。全国解放后,栗在山先后任广西军区政治部副主任、49军副政委。年任新组建的空军第3军政委,并奉命入朝,兼任中朝介川空军联合指挥所政委,担负西海岸的防空作战任务。年,栗在山被授予少将军衔。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在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非常落后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主的国防科学技术,栗在山被任命为西北导弹试验基地政委,20兵团代司令员孙继先中将任司令员。从此,栗在山埋名隐姓十几载,率领全体官兵以场为家,以苦为荣,以“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豪迈气概,奋战在人烟罕至,风沙弥漫的茫茫戈壁。他们在那里先后成功发射了我国的第一枚导弹,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导弹核武器结合试验,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创造了中华民族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前无古人的历史壮举。

年4月,栗在山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他把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科研试验上,先后实现了“三星高照”和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试验成功。年8月,栗在山任国防科委副政委,他深入部队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科研试验任务中的政治工作经验,指导各级党组织和政治机关深入开展科研试验任务中的政治工作,为我国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栗在山同志是我国航天技术科研试验事业的卓越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

6年12月30日22时45分,栗在山将军告别了这个世界,走完了他90年辉煌的一生……

7年1月15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在北京八宝山为栗在山将军举行告别仪式。灵堂里,哀乐低回,气氛肃穆。大厅中央横挂着巨幅黑色挽幛,上面书写着“栗在山同志永垂不朽”九个醒目的白色黑体大字。栗在山将军安卧在鲜花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会场的正中悬挂着他身着将军戎装的巨幅遗像,显得那样英俊儒雅,风度翩翩。

栗在山的遗体前面摆放着他的子女敬献的花篮,左侧依次摆放了胡锦涛、江泽民等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及栗在山的同事、战友和亲朋好友等敬献的花圈,右侧摆放的是不少部门、单位敬献的花圈。

将军的子女用一副挽联来送别他们敬爱的父亲,寄托深深的哀思:

南征北战建奇功,两弹一星炳千秋;

隐姓戈壁淡名利,德高望重栽树人。

7年1月16日,新华社发布了栗在山将军逝世的电文通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主要报纸分别转载刊发了通告全文: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领导者……直接参与组织指挥了第一发导弹、第一发国产导弹、第一发导弹核武器、“东方红一号”卫星等重大发射试验任务,创造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栗在山同志是导弹卫星发射试验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扎根戈壁、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优秀军人代表……栗在山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党性原则,在长达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党和人民、对国家和民族赤胆忠心……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丰富的政治工作领导经验,文武兼备、多谋善断,身经百战、屡建奇功,对我军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和国防科技事业有重要建树……他具有高尚的人品官德和优良的作风,胸襟开阔、光明磊落,顾全大局、公道正派,作风民主,团结同志,有很强的亲和力、感召力,功高勋殊不自居,位高权重不谋私……树立了高级干部和政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在国防科技战线享有崇高的威望……栗在山同志戎马一生,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我军从小米加步枪到飞机加大炮,直至导弹、卫星、核武器发展的历史,把全部心血和智慧都奉献给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事业。栗在山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英明和功绩,将永远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

7年4月3日,春光明媚,惠风和畅。东风航天城举行隆重的仪式,迎接首任政委栗在山将军英魂情归戈壁。适逢东风导弹发射试验基地创建五十周年,基地的重要开创者魂落东风,具有特别的意义。遵从栗在山将军的遗愿,解放军总装备部的有关领导和将军的子女们,怀着无比敬仰和庄重的深情,专程将栗在山将军的部分骨灰送回这个他魂萦梦绕的地方。

就此,栗在山将军实现了他的夙愿——埋在青山头。他的英魂将永远留在这千古戈壁,留在了中华名族走向太空的第一个起飞港!在这里,他并不寂寞,有六百多英烈相伴,在这里他领导创建了中国的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在这里他为中国国防实力的崛起艰苦奋斗了十几个春秋,这里有神秘的通天阁,有巍峨的发射塔,有默默奋斗在戈壁滩的数万名航天战士,这里有流淌不息的弱水河,有千年不朽的胡杨林……

强烈谴责百度百科审查不严谨,把将军姓名搞错,犯了严重的错误。是栗不是粟。

2

年10月,一部揭秘严格保密多年的中国研发导弹、核弹和人造卫星历史的电视剧《国家命运》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播出,将中国发展国防科技之决心、之艰辛、之过程、之成就部分公开于世。

《国家命运》是一部以真实人物的真名实姓揭秘中国发展两弹一星事业真实历史的影视作品,但可惜的是此剧的部分内容并不符合真实历史,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严重失实,没有做到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客观地记述每一件事、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

其中涉及中国导弹试验基地的内容不仅多处严重失实,没有实事求是真实地还原历史,甚至连导弹试验基地一些基本情况的描写都是错误的。不但没有正确地记述导弹试验基地的创建史,甚至搞错了导弹基地的主要负责人,错误地用基地的副手取代了基地的主官在基地的领导。特别是在电视剧中看不到部队党委的集体领导和真正意义的政治思想工作,这同真实历史差距较大,不符合当时的国情、军情。党指挥枪这个人民军队的军魂没有得以体现。

中国导弹试验基地简介

年3月,中国导弹综合试验基地(靶场)正式组建,部队番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司令员孙继先,政委栗在山。

4月,总政治部批准组成孙继先为书记,栗在山为副书记的部队党委。

10月,部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训练基地,停止使用解放军20兵团的番号。

年1月,导弹试验基地划归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七机部、航天部的前身)建制。基地的司令员孙继先调任国防部五院副院长,调离基地。之后8年没有任命基地司令员。

3月,栗在山被正式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政委兼导弹试验基地政委,6月,正式接任为基地党委书记。

11月,基地的第四试验部及其所属部队划归海军建制。

11月,副司令员李福泽被指定为导弹基地代理司令员,年11月增补为基地党委副书记。

年5月,导弹试验基地脱离国防部五院归国防科委领导。

年8月,总政治部批准:组成栗在山为书记,李福泽为副书记的导弹基地第二届党委。

随着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升空,中国发展两弹一星事业的历史告一阶段。中国导弹试验基地的第一任领导也圆满完成了在基地的使命。

年4月,栗在山被任命为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6月,同基地第二届领导完成移交工作离开基地。

4月,李福泽和曾凡有被任命为导弹基地第二任司令员和政委。

5月,导弹试验基地的第二和第三试验部从基地划出,7月,成建制地移交给空军。另外,基地所属西北和华北的两个飞机场也先后移交空军。

年5月,副司令员张贻祥被正式任命为导弹试验基地司令员。(李福泽已于年3月离开了基地。)

年9月,中央决定将中国导弹试验基地分成酒泉、西安、西昌、太原等几个独立的试验训练基地。从年1月1日起直属国防科委领导,原中国导弹试验基地的领导机关同时撤销。

中国导弹试验基地从年创建到年撤销经历了17年的风风雨雨。

电视剧《国家命运》的一些描写不符合真实历史

(一)、电视剧没有正确地记述中国导弹试验基地的创建史。

电视剧中描写“导弹试验基地是由志愿军20兵团改编而来”

①、电视剧中军委领导研究导弹试验基地组建时,彭德怀说:部队要成建制地拉过去,这样有利于保密。聂荣臻说:在朝鲜的志愿军第20兵团最近就要撤回来………一旦选好了场址,这支部队就整个拉过去(见第3集28分左右)。

②、电视剧中还介绍:志愿军第20兵团秘密撤离朝鲜开往导弹试验基地,投入导弹试验场的建设(见第4集2分50秒左右)。

真实历史是:

①、年3月,志愿军20兵团的司令部和政治部机关及直属队部分人员秘密从朝鲜回国参加导弹基地的组建,不是成建制部队。

志愿军20兵团所属部队21军和54军都是年7月后才撤离朝鲜,不是年3月回国的。而且也不是秘密撤离朝鲜。

21军回国后驻扎山西大同一带,属于北京军区。54军回国后在西南执行任务,年进驻西藏平息叛乱。两只部队都没有开进西北导弹试验基地。

②志愿军20兵团的司令部、政治部机关和直属队回国后,是来到了北京,不是开往西北。

③中国导弹试验基地(靶场)是年3月27日在北京宣告成立,部队的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司令员孙继先(原志愿军20兵团副司令员),政委栗在山(原空军第三军政委)。4月,组成孙继先为书记,栗在山为副书记的部队党委。

年10月20日,中央军委决定将导弹试验基地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训练基地,停止使用解放军20兵团的番号。其管理机构称——中国西北导弹综合试验基地。

基地建设,首先以从志愿军20兵团的司令部、政治部机关中筛选出的名干部为基础初步组建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的司令部和政治部的架子,拟从志愿军后勤部三分部筛选的28名干部为基础组建部队的后勤部。

随后,分别从总参、总后、炮兵、空军、海军、志愿军、铁道兵等全军各军种、兵种筛选、抽调干部、人员和部队以及地方的一些部门抽调干部、职工充实机关,组建部队。并从全国十五所高校和十八所军事技术学校挑选了数百名毕业生,还从部分省市接收了数百名高中和初中的毕业生入伍。

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和严格审查,到年底就已经选调干部三千多人,年底部队的建设初具规模。仅用二年半的时间就将基地的司政后机关及地地导弹试验部、空空导弹试验部、地空导弹试验部、海军导弹试验部、弹着区航区管理部、飞行勤务部、航区测量部、教导团等主要技术部队建立起来。同时还陆续组建了警卫团、通信团、汽车团、工兵团、文工团和铁路管理处、发电厂、修配厂、农场、军邮局、印刷所、服务处以及军事检察院、军事法庭、安全保密委员会等单位和部门。

导弹试验基地是一支新组建的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队,人员来自全国、全军多个不同单位,组建初期身着陆、海、空的各式军装被称为“杂牌军”(年10月起统一着空军服装)。根本不是由志愿军20兵团成建制改编而来。

基地的组织机构之复杂,科研干部的数量之多,对人员的审查要求之严格,组建任务之艰巨、工作量之繁重都是空前的。电视剧的错误描写,无形中抹杀了导弹试验基地创建时期,基地的广大官兵和职工在基地的建场、移民,组织机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科技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等工作的大量付出和重要贡献。

另外,电视剧所描写的导弹基地领导带领部队修铁路的情节也不符合历史。修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基建是由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领导的以志愿军的19兵团、工程指挥部和后勤部二分部为基础组成的“特种工程指挥部”负责组织实施,是工程兵、铁道兵等数万基建施工部队、工程队的广大官兵和职工做出的贡献。不是导弹基地的任务。

电视剧把导弹基地的组织机构建设和导弹试验部队的组建,同基地基础设施工程的基建两个事情搅在一起,搅乱导弹基地的创建史。用基础设施工程的基建取代了导弹基地组织机构的建设等任务。

(二)、电视剧过多突出个人,没有体现基地党委的集体领导。

电视剧中仅看到导弹试验基地党委的一次党委会,而且会议内容还不是研究基地的主要任务或中心工作(见10集25分20秒左右)。

史料记载:基地党委从年4月成立到年4月十二年就召开了多次党委会。充分体现出基地党委的集体领导。

导弹试验基地是在我国国民经济极端困难,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时期,在人烟稀少的荒漠戈壁滩中创建。基地的建设一开始就遭遇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受到外国列强的敌视、威胁及经济遏制和技术封锁等种种磨难,困难重重。导弹基地党委如何通过大量深入细致和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用“以场为家,以苦为荣!”、“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誓言,带领基地官兵克服困难,扎根荒漠戈壁,艰苦奋斗,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真实历史,如何打好部队的“组织桩”、“思想桩”、“技术桩”等,以及导弹基地创造的东风精神(已成为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视剧中没有正确体现。党指挥枪这个人民军队的军魂被丢掉了。主旋律的宣扬大打折扣。

导弹试验基地的辉煌业绩,是基地数万官兵、数千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在基地党委的带领下,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所创造的。绝不是一、两个人的功劳。

(三)、电视剧对导弹基地重要人物的刻划和宣传,未能正确体现,错误地用基地副手李福泽取代了基地主官栗在山在基地的领导。

说明:《国家命运》是揭秘从新中国成立到年4月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中国发展两弹一星阶段的历史。涉及到导弹基地是年~年4月十二年的历史。

两弹一星历史阶段中国导弹试验基地的主要领导

孙继先是中国导弹试验基地的首任司令员,第一任党委书记,基地主要创建人。在导弹基地担任主官4年,参加了导弹试验基地场址的选址工作,领导了导弹试验基地的创建,参与了发射中国首枚地地导弹和中国第一枚国产导弹发射试验的组织领导。

栗在山是中国导弹试验基地的首任政委,基地主要创建人。在中国发展两弹一星历史阶段是导弹基地的主要负责人,担任基地政委12年(4年党委副书记,8年党委书记),这12年中有8年的时间中央没有任命基地的司令员,栗在山政委是导弹试验基地唯一的正职首长,党委书记,党委领导班子的班长,基地的第一把手,主持基地全面工作,是在导弹基地担任主官时间最长的负责人。领导了基地的创建、发展和导弹、卫星的发射试验等国防科研任务及国防战备等。

李福泽是年10月来到基地。在中国发展两弹一星事业历史阶段是导弹试验基地的副司令员(其中有7年半为代理司令),党委副书记(6年半)。参与了导弹核武器和东方红卫星等国防科研试验任务的组织领导。

张贻祥和林毅都是导弹试验基地的元老,主要创建人,年底(58年3月导弹基地正式成立前)就参加了导弹试验基地的场址选择的论证和勘察工作,在中国发展两弹一星历史阶段都担任导弹试验基地的副司令员。

资料表明《国家命运》记述的中国发展两弹一星的历史阶段,栗在山是中国导弹试验基地最主要的负责人。然而在电视剧中栗在山却被描写成可有可无的配角,副司令李福泽变成导弹试验基地的主要负责人,成了栗在山的领导。

具体看看电视剧中的描写。

一、导弹试验基地创建阶段(年4月~年底)。

电视剧在导弹基地创建阶段的描写中,李福泽露面23次,而栗在山仅出现了3次。(这仅仅是第6、7、8三集中的粗略统计)

①、栗在山是导弹试验基地的主要创建人,年2月接受任务领导基地的筹建,3月基地一成立就是基地的主官(政治委员)。

②、李福泽是基地的副司令,年10月来基地报到,随即又在北京学习了三个月后才正式参加基地的工作。

栗在山不仅是基地的主官,李福泽的领导,而且来基地工作的时间比李福泽至少要早七个多月。然而,在电视剧中两个人露面次数的统计数字却是反比,而且出现次数的差别又是那样悬殊,令人疑惑。

1、电视剧中对栗在山这三次露面的描写。

a、栗在山的第一次露面电视剧是这样描写的:他接到孙继先的电话,身体直立,第一句话:是!是!……,完全是一个参谋或干事接到上级领导指示时的表现。(见6集12分35秒左右)

①、栗在山和孙继先一个是导弹基地的政治委员,一个是司令员,二人是同一个部队的同级首长,是搭档,不是上下级。

②、这是栗在山在电视剧中的首次露面,他的第一个镜头就给了一个参谋的形象,很难给观众留下他是导弹试验基地负责人的印象。

而对李福泽的第一次露面,电视剧中用了相当的篇幅编导了生动的故事,同栗在山形成鲜明的对照。(见6集13分30秒)

这个描写并不是孤立的,在电视剧中对栗在山的描写自始至终都是低调,根本没有被做为导弹基地的主官,实际上被架空了,他在基地的工作被掩盖,领导地位和作用被消弱,用基地的副手取代了他在基地的领导地位和作用。下面有大量证据说明这一点。

b、栗在山的第二次露面仅仅在镜头前晃了一下一闪而过,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c、栗在山在电视剧中的第三次露面描写的是年中国第一发国产导弹发射成功后,导弹基地为一对干部举办婚礼的场面。婚礼上栗在山露面最晚,台词没有、无人理睬。剧中,新人分别向到场的领导聂荣臻、张爱萍、陈士榘、钱学森、孙继先、任新民、包括副司令李福泽和国防部五院的苏副政委都一一敬了酒,唯独没有理睬栗在山。更有甚者,在领导就座的主餐桌上竟然没有基地主官栗在山政委的一席之地(见8集26分左右)。根本没有把栗在山做为基地的负责人来描写。

为部队干部举办婚礼属于部队思想政治工作范畴,按常规,这个场合应该是基地的政委唱主角。

2、导弹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活动。

电视剧中描写导弹基地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活动中,导弹试验基地的领导只有孙继先和李福泽的镜头,没有看见栗在山。

真实情况:

①、栗在山不仅是导弹试验基地的主官,还是导弹基地同基建工程施工部队组成的《特种工程联合党委》的副书记(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渠为第一书记,孙继先为第二书记,栗在山和工程兵副政委黄文明为副书记)。

②、栗在山参加了基地基础设施工程的验收交接工作,并于年12月17日同孙继先一起代表导弹基地在基建工程交接书上签字。

③、李福泽既不是导弹试验基地的主官,又不是《特种工程联合党委》的领导成员,也不是导弹基地分管基建工作的领导(导弹基地分管基建工作的是副司令张贻祥)。

二、电视剧中导弹试验基地实施的中国第一发地地导弹发射、第一枚国产导弹发射试验这些重大活动中,都没有栗在山的画面。

真实史料是:

照片一:执行发射中国第一发导弹任务的部分领导在西北导弹基地。

从左到右:钱学森、栗在山、张爱萍。

照片二:中国第一枚国产(仿制)导弹发射发射成功后,聂荣臻在发射阵地

发表讲话。聂荣臻的身后是栗在山(右)和基地司令部副参谋长崔子高(左)。

史料显示,栗在山参与了上述重要的导弹发射试验任务的组织领导。电视剧却将他排除在外。(参看8集16分50秒~26分的描写)

三、有关年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重要发射试验任务。

电视剧中召开的两弹结合试验任务相关的各种会议上,导弹基地的领导只有副司令李福泽到会,没有看见栗在山的镜头。在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任务的各项准备工作和发射试验现场,也看不见栗在山参加组织和领导的描写。

真实情况:

①、年司令员孙继先调离导弹试验基地,栗在山是基地的党委书记、第一把手,主持基地全面工作。

②、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时,成立了两弹结合试验《临时党委》负责试验工作的组织领导。栗在山是《临时党委》的副书记(聂荣臻为书记,国防科委的张振寰、导弹试验基地党委书记栗在山、核试验基地党委书记张蕴钰为副书记)。

栗在山作为导弹基地当家人和两弹结合试验《临时党委》的副书记怎么会不参加发射试验任务的相关会议?怎么可能对如此重要的试验任务不闻不问,不参加发射试验的组织领导。这也太离谱了。

这些史料不但说明栗在山参加了从部队动员到召开祝捷大会导弹核武器试验的全过程,而且表明栗在山是导弹基地主要负责人,并证明两弹结合试验任务中,导弹试验基地的主角是栗在山。

照片三:栗在山向部队进行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发射试验的动员。

照片四:栗在山(左3)和钱学森(左4)查看东风二号导弹的燃料添加装置

年10月28日,聂荣臻在栗在山的陪同下,

步入导弹基地召开的庆祝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祝捷大会的会场

照片6:聂荣臻、栗在山在庆祝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的祝捷大会上。

二人的身后是:参加两弹结合试验的有关单位、部门的领导钱学森等

以及导弹基地的其他领导。

四、电视剧中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描写严重失实,尤其是那些能够表明栗在山是导弹试验基地主要负责人的事件、场景的描写,同真实历史差距较大,甚至是错误的。(不是知情的人根本发现不了问题,很容易被误导,产生对历史的错误认知。)举几个例子:

1、电视剧中周恩来总理在基地视察的场景设计。

年6月30日,周总理第五次来到基地,前几次都是只在机场逗留,这次抽时间来到基地的生活和试验场区。31日下午,周总理在基地政委栗在山和正在基地视察的代总参谋长杨成武的陪同下乘坐敞篷汽车接见了西北基地的广大干部、战士、职工和家属。

资料记载:在乘坐敞篷汽车时,周总理拉着基地政委栗在山的手说:“上车来,同我一起检阅部队,看望同志们。”栗政委让总理站在中间,周总理坚决不同意,坚持让栗在山站在他和杨代总长的中间。总理说:“你是主人,应该站在中间,我在边上便于看望群众。”两个人相互推让十几分钟,周总理始终坚持让栗在山站到中间位置,栗在山实在推辞不掉,只好站在了周总理和杨代总长的中间。

从右到左: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基地政委栗在山、代总参谋长杨成武。

这生动的一幕充分显示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他平易近人的作风,给场区广大官兵、职工和家属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体现出中央对中国导弹试验基地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对基地工作的肯定,基地的广大官兵、职工受到极大鼓舞。

这段历史的影视资料在中央电视台已经播放过多次。

然而,电视剧中的描写却是:当基地提出想请总理接见,周总理说:“兴师动众啊,这样太麻烦部队了,这样吧,还是我分头去看望大家好吗。”变成了周总理没有接见基地的广大官兵(见第23集35分40秒左右)。巧妙地避开了表明栗在山是基地的当家人(主人)的镜头。

深受人民爱戴,高度重视基地建设(一年时间5次来到基地),十分关心基地官兵的周恩来总理,怎么可能对远离亲人在荒漠中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广大基地官兵这一点小小的要求都不能满足?

2、电视剧中签署东方红卫星发射命令的描写。

年4月23日,钱学森、栗在山和李福泽三个人签署了实施《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命令——《发射任务书》。

然而,电视剧中描写的却是李福泽和钱学森两个人在一《验收证》上签名(见29集28分50秒左右)。导弹基地的第一负责人栗在山被排除在外。

①、《发射任务书》和《验收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发射任务书》是执行发射的命令,《验收证》是一个产品的检验验收证明,《验收证》不能取代《发射任务书》。

②、李福泽是行政领导,既不是工程师,又不是技术员,也不是检验验收人员,怎么能在产品的《验收证》上签字?

我们实在找不出电视剧为什么要改编这个历史事件的原由。

3、电视剧中对苏联撤走专家的事件处理。

年中国和苏联两党、两国关系恶化,7月16日,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合同,终止了所有援华协定和技术合同,中断了援助,并对中国实行经济遏制和技术封锁。8月24日,撤走了导弹基地的全部专家,带走了关键的技术资料和图纸,严重影响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不是技术问题,是严肃的政治事件。

苏联专家撤离前,导弹基地召开了一个送别苏联专家的送别会。会上,基地政委栗在山严肃地宣读了中国的有关《照会》,表明中国立场。司令员孙继先致了送别词。

可电视剧中的描写却避开重要的送别会,设计了一个送别舞会的场景(见7集33分50秒)。没有让政委栗在山露面。

即便是告别舞会,基地的政委也不应该不露面。

4、电视剧中关于部队打沙枣损坏了树木,李福泽向军委首长聂荣臻做检讨的描写值得探讨。

年~年中国连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处在荒漠中的导弹试验基地生活十分艰难,基地官兵挖野菜等充饥补充粮食的不足。上万人的部队把场区内的野菜很快吃光,官兵不得不到场区以外去挖野菜、打沙枣,同周边的群众发生了矛盾。当地政府将部队状告到国务院乌兰夫副总理处,指出部队打沙枣损坏了树木。导弹试验基地向中央做了检讨。

史料记载:就打沙枣的问题,是栗在山和分管后勤工作的副司令张贻祥到北京汇同孙继先三个人于年1月18日向国务院副总理乌兰夫做了检讨。

5、中国导弹基地创建初期,部队组织机构的组建、干部队伍建设(几千干部的选调)及政治思想建设等,是当时基地最主要的工作,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可是,这些部队建设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在电视剧中没有任何体现。这些工作恰恰都是栗在山负责牵头主抓。

6、《国家命运》电视剧组配有扮演栗在山的演员,在剧中任何时间、地点、场合安排栗在山一、两个镜头没有任何困难。然而在电视剧中,栗在山做为基地的第一把手应该参加的会议如导弹核武器等重大试验任务的相关会议,必须出现的场合如签署东方红卫星发射命令及各重大发射试验的现场等多数场景中,却没有让栗在山的露面。

五、再举几个违反历史,不合情理的情况供思考。

1、中央和中央军委对导弹试验基地的重要发射试验任务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亲自过问。然而在电视剧中,做为具体执行发射试验任务部队的主要负责人栗在山竟然对这些试验任务不闻不问,不出席相关会议,不参加组织和领导。

军委首长聂荣臻元帅、总部领导张爱萍上将等多次来到导弹基地的发射试验现场,可导弹基地的主官栗在山一个少将竟然不(很少)出面到发射试验现场陪同首长,不参加试验任务的组织领导。

按常规,上级领导来到基地,基地的主官是一定要出面陪同的。

2、电视剧中在导弹基地的发射现场,多次看到北京国防部五院负责生活的副政委苏贵山的画面,而且还专门有他的特写镜头。可是,却看不见导弹基地政委的镜头(如:8集10分50秒、18分~30分)。

3、在电视剧中编排的导弹基地的党委常委会上,基地党委副书记李福泽坐在主要的位置上指手划脚主持会议,基地党委书记栗在山却被晾在一边(见10集25分20秒)。

4、年2月前,导弹试验基地的主官是司令员孙继先和政委栗在山,可谓孙栗兵团。可电视剧中每次出现导弹基地两个领导的镜头,却都是孙继先和李福泽。变成了“孙李兵团”。

5、导弹试验基地的代理司令,在电视剧中变成了司令员。

电视剧中编排了邓小平总书记在导弹试验基地视察的内容。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基地领导栗在山和李福泽来到邓小平乘坐的火车,李福泽自我介绍说:“总书记,我是导弹试验基地司令员李福泽”(见第23集3分50秒左右)。

邓小平是年在基地视察。年3月~年4月12日导弹基地的正职首长只有政委栗在山一个人。李福泽是代理司令,不是司令员,他是年4月13日才被任命为导弹基地的司令员。

军队职务是非常明确的,司令员是正式任命的部队行政正职首长,代理司令是临时指定的代理司令员处理工作的其他领导(如副司令员或参谋长等)。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代理就是代理,不能混为一谈,代理司令不能和司令员划等号。

纵观整个电视剧,对于同两弹一星事业有关单位的领导,导弹基地的司令员孙继先;核研制基地的负责人李觉;核试验基地的司令员张蕴钰、政委张志善;甚至国防部五院的副政委苏贵山,都有大量的描写,并且都安排有在北京参加相关会议,受到中央首长或军委领导接见或是在一起的镜头。

唯独导弹试验基地的政委栗在山除外。栗在山在电视剧中不但镜头少,时间短,而且台词少少,故事没有,几乎没做什么实际工作。在两弹一星的相关会议上没有他的镜头,在基地发射试验的现场也很少见到他的身影。没有看见他在北京出现的画面,更谈不上他在北京参加会议和受到中央领导或军委首长的接见。

而导弹基地的副司令李福泽却镜头多多,故事多多,导弹基地大事小事几乎都是他出头露面,多次代表导弹基地在北京参加会议,多次同中央或军委首长在一起。俨然是导弹试验基地的“当家人”。

真实情况:

①、中国发展国防科技的方针是:优先发展尖端武器“两弹为主,导弹第一”。栗在山领导的导弹基地的重要性不在核基地之“下”。

②、导弹试验基地和国防部五院都是兵团建制,核试验基地是正军级建制。栗在山是正兵团领导,职务不比上述几个人“低”。

③、栗在山不仅是中国导弹试验基地的主要创始人、主要负责人,而且是在国防尖端科研的第一线担任科研部队主官时间最长的部队负责人,经历了中国发展两弹一星历史阶段导弹试验基地工作的全过程,带领导弹基地官兵度过了导弹基地最为困难和艰苦的时期。他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事业上的贡献不比其他几个人“小”。

④、栗在山是导弹试验基地的主官,正职首长、党委书记;李福泽是副手,副职领导、党委副书记。栗在山在导弹基地的地位和分量都高于李福泽。

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陈毅视察导弹试验基地。

前排:左3:基地代司令员李福泽,左4:陈毅,左5:基地政委栗在山,

左6: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右3:基地副司令员张贻祥。

党和国家对栗在山的一生,特别是在发展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中所做的贡献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在《栗在山同志生平》中指出:“他在西北戈壁艰苦奋战了13个春秋,直接参与组织指挥了第一发导弹、第一发国产导弹、第一发导弹核武器、“东方红一号”卫星等重大发射试验任务,创造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栗在山同志是导弹卫星发射试验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扎根戈壁、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优秀军人代表。他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

图为栗在山之子参观河南桐柏县革命纪念馆

(栗在山将军故居,这里是栗在山出生的地方)

(栗在山将军故居。这里是典型的旧时代豫西南四合院。东屋是将军同族后人居住看守,遥想当年革命时代,将军南征北战,东进西挺,甚少回故居。自他出生至今,年矣。)

(适逢栗在山将军诞辰周年之际,左起栗晓、栗鹏、栗元生、栗元堂(将军十六弟)、栗伟等栗氏宗亲在栗在山将军故居留念。)

后记:

历史不会忘记栗在山将军的丰功伟绩。

感谢克悟先生的资料。

感谢北京新四军研究会

我们将还原一个真实的栗在山将军。一位因国家任务埋名隐身13年的河南籍共和国将军。

谨以此文缅怀先烈,栗在山将军诞辰周年。

栗在山将军纪录片,口述史明年启动,敬请期待。

本版图片除历史资料图片为网络外,均为栗晓拍摄。

征集参与:如果您有栗在山将军的相关资料或愿意讲述栗在山将军的故事,请联络我们。如果您有时间参与栗在山将军纪录片和口述史的筹委会活动,请联络我们。联络信箱:bobonews

qq.







































治疗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价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bbts/159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