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纪录片如何与世界对话

医院订阅哦

作者:牛光夏(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教授)

编者注:原文全文刊发在《光明日报》年08月20日09版

新中国建立初期纪录片曾被比作装在胶片盒子里的大使,以盛赞其在国际交流与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年之后,真实性与艺术性兼具的纪录片被提升至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中国纪录片如何更好地进行国际传播以展示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加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和舆论影响力,一直是受人   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播放的系列纪录短片《乐享中国》以来自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加拿大、荷兰、南非等国的外国人为主角,记录来自不同职业的人们在广东顺德、河南登封、广西阳朔、北京、上海等中国不同地区的生活状态。他们中有少林功夫的学习者、经营餐馆的商人、在北京胡同里流连的摄影师,有财务经理、话剧导演和媒体制片人,还有“中医迷”安娜、“中国女婿”巴特等,他们和普通中国百姓交往相处,乐享在中国的生活。通过这些来自五湖四海、文化背景迥异的外国人的视角,表现他们所见证和体验的真实而鲜活的中国,来体现当代中国海纳百川的开放与包容。对外国观众来说,同样的面孔、熟悉的语言更易拉近心理距离、增强可信度,这样的纪录片在国际传播时更易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可见,中国纪录片要“走出去”,在顶层设计上要由我们习惯的本国视野转向全球视野。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年3月28日,3集系列纪录片《运行中国》在美国探索频道开播,美国建筑师丹尼·福斯特作为主持人以第一人称视角来观察中国这个神奇国度的发展和变化,探索中国的城市变迁、科技创新与民生愿景,引发了外媒的热议和国内外观众的   年,央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扭转了长期以来中国纪录片创作对世界性话题   不能否认的是,西方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还存在着误读和妖魔化的情况,中国形象在国际社会的传播还有很大的提升和改进的空间。中国纪录片在对外传播中题材取向较单一、故事性不强、策划制作水平有待提高、对目标受众群体的定位笼统、缺乏科学量化的评估体系等现实问题依然存在,这导致有限的进入国际市场的纪录片没有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尚需要我们总结经验,不断探寻可能的实现路径。作者简介牛光夏,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教授,广播电视艺术学纪录片方向硕士生导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员,山东省第一批签约艺术评论家,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访问学者。近年来在《中国电视》《现代传播》《青年记者》等刊物发表文章40多篇,获得第六届“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国家广电新闻出版总局第二届“星光电视文艺论文”理论类一等奖、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一等奖等若干奖项。专著《融合转型——电视新闻传播新论》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的高等院校传媒与影视艺术类专业精品规划教材《纪录片创作》一书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编辑:马媛张琳鑫审核:刘强







































北京白癜风治疗中心
北京治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zhduo.com/bbts/145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